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平 《体育师友》2001,(6):10-11
武术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教材.多年来,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且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然而,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武术套路教学走入了误区,过分强调武术的艺术性,而忽略武术的技击性,因而使武术变成了"舞术",导致许多学生对武术套路失去兴趣,认为套路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构建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育策略,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相关武术工具书及文献的考察,发现作为武术运动形式之一的功法没有被列入教材之中,长此以往,武术功法将会游离于武术运动之外,淡出人们的思维,这对于武术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本文提出将武术功法纳入体育院校武术教材技术体系之中,并对武术功法纳入之后的教材中的武术、武术功法的概念,武术的分类,武术功法的内容、分类以及武术功法与套路、搏斗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针对百年来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境遇一直颇显落寞的现实困境,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综合哲学、文化学与教育学的视域,重点选取学校武术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这一研究对象来深入分析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宏观性的解决策略。在呈现武术套路成为学校武术主要教学内容及其被抨击的现实基础上,首先深入到武术套路的知识特点与民族特性之中对其展开了"同情的理解";继而站在西方体育项目和现代文明的"他者"立场对武术套路与学校体育之间的深层差异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激活对套路的身心体验"来解决武术套路如何在学校体育中"自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武术套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意象"视角审视,武术套路美就是"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距离美.从"意象"的定义、特征、生成过程、认知方式等方面对武术套路美进行解读,以此深化对套路"距离"美的认识,充分发挥武术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一、武术内容的合理选择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我们提出"重视套路,提倡对抗(攻防)"的高中武术选项教学内容制定原则.第一,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践检验有实效、少而精的武术套路教材,即武术技术体系中的演练技术.比如,初级长拳,形神拳,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刀、剑、棍、枪等套路.第二,应将学生十分喜爱的技击实用性较强的散打、跆拳道等武术技术体系中的对抗技术吸收进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时代的产物,套路是武术的表现形式.如何围绕武术套路的创编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武术面临的重要课题.武术的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以及围绕它们而存在的功法构成了武术传统技术体系;而一系列有套路至单势散用,切合实用的训练过程构成了武术传统训练体系.因此,通过对表演性和健身性武术套路、竞赛性武术套路、实战性武术套路创编原则的探讨,为更好地正确认识继承和发展武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武术套路所具备的"舞"的属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术套路是由"武舞"发展而来的,并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舞"化来展现武术的技击含义,作为身体表现艺术的形式,在表现的审美功能上的"舞"化又使得武术套路具备了"形式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34.5%的学生不了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75.0%的学生认为武术课能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武术课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达到70.8%,武术专业教师只占29.2%.各地普遍以<体育>(小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中学7~9年级)为首选教材,县级学校教材的选用相对杂乱.已开课学校中,教学内容以套路为主;学生对体育老师所教武术内容的喜欢程度稍高于不喜欢程度;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研究认为,泛竞技武术的教育观念禁锢着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泛竞技武术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武术个性的张扬,现有武术师资难以担当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新时期武术教学内容应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趣味武术、技能武术和文化武术;教学内容的类别有全国统一的示范内容、地方拳种特色内容和女生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构成包括徒手、器械和理论知识,徒手按照"打、踢、拿、靠、摔"的系列进行分类,器械以青少年喜爱、便于开展、安全性较高的短棍、两节棍、剑术和流传较广的武术器械内容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综合性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武术教学内容应多样化,以传统套路、太极拳剑为主,其他项目放在课外的校内武术协会或武术社团;教师方面为校内和校外专家聘请相结合;创编适合留学生学习的武术双语教材;为鼓励和激发留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武术管理部门与推广部门的合作,创造类似"CCTV汉语大赛"的"CCTV留学生武术大赛";学校应给留学生武术课以学时学分为保证;改善留学生教学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1.
程大力 《体育学刊》2013,20(1):6-13
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中舞蹈是最为不发达的,但是这种表达思想情感最原始与最本能的身体方式没有消失,而是潜入其它文化形态中,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存在,武术套路就是这样的形式之一.这是传统武术具有套路形式和现代竞技套路出现的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原因.套路给武术带来了新内容,但也造成了相当的不适.要避免这种不适,并谋求新发展,套路武术应该更大程度脱离武术而靠拢艺术,并明确以“武术舞蹈”的名称代替“武术套路”.武术舞蹈,是我们民族特殊的舞蹈种类,是我们民族对世界的又一大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背景,分别阐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选用合理的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灵活多变,符合时代需求;强调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若干发人深省的新见解、新观点。研究认为:(1)武术新定义是以拳势技击为主要内容,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拳种为存在样式,以功法、套路、格斗三位一体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人体技击文化。(2)针对套路"去操舞化"的时代命题,认为套路是由拳势组成的成路练习或格斗形式。套路的本质属性是以拳势为基础的连续攻防。采用与套路本质相匹配的"单对统一"竞赛模式,可有效破解套路发展的困局。(3)针对太极拳与健康的科研问题,建议回归太极拳健身机理的本质研究,由太极拳研究转向太极拳健身机理研究。(4)依据时代需求,建议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原则,拓展与创新传统武术拳种的功能,客观理性地对待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5)学校武术发展应该"育"字当先,从以武育体,向育人转变,由"育人"格局确定学校武术体系。(6)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海外传播策略,要从武术"走出去"向"走进当地人心中"调整,要从主体传播向主体间传承演进,从分享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师、教材、学生4个因素是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在课程方面,学校体育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方面增加武术比重;在教材方面,应以“淡化套路,提倡攻防”为原则,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在教师方面,应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武术课教师必备素质,并建立考核、督导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在学生方面,要以民族精神、新型教材、教师魅力激发、增强和巩固学生的习武兴趣。上述4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成武术教育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历史和竞技体育的角度对竞技武术"竞技化"特征作了简要的回顾与分析,认为当前武术"竞技化"特征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建国后对武术"击、舞"关系的处理和套路价值功能的认识是目前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前提和基础;竞技体育运动本身性质、固有规律、价值取向是影响目前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6.
套路是武术完整技术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其技击功用不能抹煞,其身份应是一种"技艺"而非"演艺";当前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是对古时"舞"性套路艺用的过度放大,是对"诗意的攻防技术"的审美误读,是对西夷强势体育的无原则依附;套路运动发展上出现的偏离,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但背后隐匿的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回顾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确立难美化、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走上难美化的方向等几个阶段.其次提出:只有抓住了其最本质的技术特点--技击特点以及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形神兼备这些个性化特征,并适当处理好这些个性化特征与它所具有的表现难美类项目的共性特征的关系,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最后提出: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是传统的武术套路"锦上添花"之作,其发展主要须把握好两方面:即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及时调整竞赛规则,处理好"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关表现性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意"审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形”美、“意”美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形”美是“意”美的物质基础,“意”美通过“形”体现内在意象,两者和谐统一。“意”美是竞技武术套路创新的基础,发展的核心。含有攻防含义的“意”是一切“形”美的生命源泉;“形”的姿势美、节奏美、结构美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美键,是多角度反映“意”美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武术套路竞赛经过了数年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系,为完善徐州市的武术套路竞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武术套路竞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做好赛前规划和赛后的控制,提高武术套路竞赛的观赏性,以及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徐州市武术套路竞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四种不同武术教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研究表明,小学男生在这4种教材的学习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则在所学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操教材的学习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男生和女生在4类教材的学习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性别差异;比较而言,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少年拳3种教材较受学生认同,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