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感情、寄托感情的一门艺术,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我执教音乐多年,在课堂上却发现有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兴趣,对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反应漠然,演唱也是敷衍了事。音乐课成了学生既盼望又失望的"好课"之一。是学生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用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当人们从音乐中感受到感情的强烈共鸣和心灵震撼时,便有如孔子听"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适时、适当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开  相似文献   

3.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形成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给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某种态度。音乐的音响形式是情感的直接载体。因此,音乐能给人以情感的移入,它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能引起情感的共鸣,音乐欣赏是音乐情感体验的重要通道。音乐对人的情感作用比较直接,声音刺激于人的感官,唤醒着听觉、感觉、知觉和表象,蔓延到大脑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变化,改变了心跳、呼吸、血流及运动神经的活动频率,于是就产生了相应的情绪和情感。音乐可以使对立两极的感情相互转化,如通过积极的感情内涵作用于人的感情,逐步取代人们原有的消极感情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感情。优美的音乐中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使人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杨红英 《考试周刊》2013,(23):43-43
音乐和语文都是艺术,它们"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让人去听,去读,去欣赏。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提升人的情感、气质及修养。音乐善于表达感情,最容易引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的艺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可以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音乐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艺术,音乐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小学音乐学习中,教师要切实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门艺术。美好的音乐能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人们的感情,美化人们的精神境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如若低级庸俗的靡靡之音,则能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所以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是独立的存在,不会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时,他也肯定了音乐移风易俗、娱乐和养生的作用,但是否定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和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音乐在激发人的情感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人们之所以把音乐称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就是因为音乐容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的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听赏作品时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应注重人的发展。有效的音乐教学能引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本文从培养学生仔细地"听",激发学生大胆地"说"、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唱"、鼓励学生积极地"演"、启发学生大胆地"玩"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于淦  曾明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4):99-100,117
音乐艺术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听觉,经过人们的感情体验,而获得的艺术效果(形象),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其听觉、时间、感情的特点,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音乐不容易为人听懂、音乐是否需要被人听懂、听懂音乐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听懂"的误区.从感情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听懂探寻听懂音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形成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给人们的感受首先是情绪上的反映,如愉快、烦躁、激动等等,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某种态度。音乐的音响形式是情感的直接载体。因此,音乐能给人以情感的移入,它能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音乐能引起情感的共鸣,音乐欣赏是音乐情感体验的重要通道。音乐对人的情感作用比较直接,声音刺激于人的感官,唤醒着听觉、感觉、知觉和表象,蔓延到大脑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变化,改变了心跳、…  相似文献   

14.
正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声无哀乐论》完整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文中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层层推进的八个回合的辩难,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一系列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其核心观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  相似文献   

15.
正党中央现在一再强调要构建和谐社会,而音乐教育具有愉悦性即"寓教于乐"。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学会从另一个渠道来理解世界。美好的音乐不仅给人生带来极大乐趣,使人愉快健康,还能陶冶人的情操,促使整个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谐。音乐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关于音乐,古书上有记载:"人情有所乐,则发之于声,寄之于音,故自生民以来,即有声乐。"可以说,人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注在音乐当中,音乐被赋予了血肉、灵魂,具有了生命力,它更能代表人的心灵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感情思想。由此可知,音乐的产生先于语言,同时音乐也反映了现实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音乐作为一项纯粹的艺术,它的美是遮掩不住的,它流溢出来,点缀我们的生活,润泽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生命更富有张力和活力。因此英国学者海伦·辛普森倡导"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而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则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的乐音组合,是传达感情的艺术。人们可从音乐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现代医学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固然与身体素质、物质条件、社会环境,乃至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但艺术的感染力也不可忽视,其中音乐愉悦感的心理调节作用尤为显著。现代医学还把音乐与身心健康的治疗密切联系起来,创立了音乐治疗学科,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对某些有心理疾患的人来说,音乐已是良方妙药。  相似文献   

18.
一、改革音乐教学方法,繁荣校园文化。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感情艺术,它“以美诱人”,“以情感人”,通过娱乐来潜移默化地感化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论合唱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是表现人们感情的艺术,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唱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特征,它雅俗共赏,便于组织和学习。学校合唱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意志的载体,音乐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