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方群 《文教资料》2011,(22):70-71
本文从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角出发,对黄哲伦自1979年以来创作的与华裔文化身份探寻有关的8部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黄哲伦在其剧作中体现的文化身份冲突、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超越及文化身份反思的独特文化身份探索之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视堪称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强势媒体相对报刊而言电视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更使电视在受众的媒体选择中独占鳌头,在电视传播的声像系统中,主持人是以媒介传播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直接面向受众通过有声语言辅以形象进行传播,他们的语言质量必然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无论在严肃的新闻节目里.还是在轻松的娱乐节目中,或个性生化鲜明包括有些另类的主持人,他们在节目中的言语,都仰仗电视媒体的性质及广电事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威望,而具有特殊意义的权威性、示范性、普适性,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不胫而走、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涉及舆论导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民众的语言水准.  相似文献   

3.
陈思 《文教资料》2008,(2):35-36
电视媒介在当今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电视文化建构的新型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世人.那么今天我国的电视文化给予社会的又是怎样的影响呢?它是否存在着某些弊端呢?本文旨在从电视的文化特性、当今中国电视的文化特征和电视文化的发展及变异等方面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保存和传承的工具.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因此语言学习在学习者文化身份的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文化身份认同也影响着语言的学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语言学习和文化身份的关系,有助于语言教学和学习者文化身份的保存与维护.  相似文献   

5.
文章侧重以文化身份形成的三个因素(个体文化身份、民族文化身份和区域身份或群体身份)来论析荣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V.S.奈保尔从小就萌生的无根感,以及他成年后因流散生存状态所导致的边缘人、外来者的感觉,认为他所选择的流亡方式和文化身份的分裂,促使他试图在文学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师文化身份的定位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外来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中的外语教师具有双重文化身份,是全球性与本土性的交融,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需要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复合型的文化身份在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友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与文化须臾不可分.文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文化对于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上.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身份性人格".这种身份性人格与教师知识分子身份的相背离,是缺乏批判性的内倾性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剧评人不是人,剧评人其实是一种与媒体挂钩的文化角色和身份。传统的操作情况是:剧评人与媒体保持着"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完成评论后再交由安排观演的同一媒体发表。然而,香港剧场虽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戏剧/剧场的观众覆盖面始终不能与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相比。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理论旨在揭示西方的东方学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揭示国际知识系统中的话语权力分配及中国大学教师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样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师须在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比较中实现身份认同,确认文化身份,而文化觉醒、文化批判和文化引领是中国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勇 《教育探索》2013,(2):88-90
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乡村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突.在这个文化语境中,乡村教师在专业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对此,应以乡村文化一体化和乡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加大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心的制度建设,加深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加大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力度和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加大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培育,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信心.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随着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继电视纪录片之后,出现了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反映茶文化的电视剧,丰富了茶文化在电视荧屏上的内容。通过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分析,了解该类电视剧反映与传播茶文化的成败得失,有助于提升该类电视剧的质量,改善电视剧传播茶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多数电视观众文化素养的日益提高和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期待视界”也更加趋向于精神文化的视野,因此,强调精神满足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电视观众的一种必然的需求.利用优秀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节目,树立媒体文化品牌,塑造电视精神品格,是电视媒体“文化立台”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电视媒体今后发展走向中应着重考虑并积极实践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电视文化同世界各国一样,其主体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人们之所以产生电视没文化的印象,主要是因为精英阶层对电视文化的过高要求。同时,电视人自身定位失误和相对栏目而言的素质欠缺也是令人产生电视没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文化是文化观念视域中的类存在,其观念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电视文化是作为历史的世界的标志,有进步的发展态势;二、电视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的系统;三、电视文化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且表现为无所不在、个人性与群体性的统一、具有可探寻的规律性、有时代与区域性差别、有变异性和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文化有三种基本形态 :一是作为一般文化形态的电视文艺。在适应观众心理需求的意义上 ,电视文艺是通俗文化和雅文化的合成性变异 ;二是作为选本文化的电视教育形态。选本是一种互动的文化形态 ,其主要特征是选本与反选本的统一 ;三是作为商业形式的电视文化。其存在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态 ,且表现为直观性、伴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文化栏目主要有四类 :对外宣传形象、传统文化型、时尚文化型和读书栏目。文化栏目的受众定位比较模糊 ,结构形态各异 ,电视语言比较工整。文化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学者型的主持人。目前的文化栏目不一定具有文化品位 ,而且市场经济意识比较薄弱。坚持文化的位置固然难能可贵 ,但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是文化栏目不可回避的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7.
电视自产生起就是通俗文化的代表形式。电视无论是作为实践性的传播手段或者成果性的传播内容,都深深地打着通俗文化的烙印。这是电视本身所无法选择的客观现实。因此,对于电视工作者来说,应该接受和适应电视的这种文化特质,充分发挥电视作为通俗文化形式的优势,为电视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访谈类电视节目在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如今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促进访谈类电视节目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文化因素尤为重要。本文着重论述了现代文化在访谈类电视节目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帮助受众理解现代文化在访谈类电视节目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体的市场化导向,使精英文化传播淹没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潮流中。电视媒体作为中国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体,其精英声音的缺失比较突出,凤凰卫视在精英文化的成功传播和特点,对电视媒体的精英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成为未来电大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阐述转型期电大文化的本质属性并以电大文化和传统校园文化的区别比较为前提,研究电大的"文化传承——文化构建——文化辐射"这一过程的意义,最后分析转型期电大文化构建面临的困境,旨在为现阶段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文化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