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昆  周钢 《青年记者》2016,(6):37-38
我国语境下的媒介融合是传媒产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种渐进式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丰富的媒介融合实践迫使我们尽快开展深度的媒介融合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界正式提出“媒介融合”之前,媒介融合已自发在传媒业界的新闻实务层面悄然进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传统媒体转型的教训多于经验,很多传统媒体多以赔钱赚吆喝而告终,进行的尝试多以探索为主,内生性压力不大.①因此,针对我国党报集团的融合变革现状,研究分析其融合变革的壁垒及突破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大学王菲博士认为:“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①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促进了媒介更好更快地发展,使不同形态的媒介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与服务.但究其根本,媒介融合始终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而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双刃剑”.因此,我们在享受媒介融合带来的诸多益处时,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与之相伴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三网合一的实质是媒介融合,它令中国媒介融合提速、进程加快 1、传媒业的领袖们应该高度重视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的时间表,它不由得让我们心跳加快.这是提出三网融合概念以来,最为明确的一次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伊静波 《出版广角》2016,(23):32-34
在新媒体和旧媒体交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媒介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为实现阅读和认知更大自由的媒介融合.文章试图通过大学英语教材出版领域媒介更替和融合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媒介的叙事方式,找出媒介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展望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新媒介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传媒批判视野下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媒体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也会发现媒介融合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文运用西方多个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分析了媒介融合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信息泛滥、媒介垄断经营、媒介化社会形成和文化霸权加剧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希望业界和学术界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如今,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媒体的发展趋势,对媒体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媒体人是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者,也是决定媒介融合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媒体人在新的融合环境下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媒体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一、媒介融合下的新挑战1.媒介融合需要不同媒介之间协力合作,影响这一过程正常运行的僵化体制需要强力改革  相似文献   

7.
半天的论坛中,我们与嘉宾们分享了关于媒介融合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受到的挑战与机遇等重要的观点,也分享了多家重要媒体在媒介融合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无论从融合的理念,还是媒体的科技融合、组织结构性融合、技能融合、经营融合,以及资本的融合与文化的融合,这些都是业界和学界共同思考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曾是媒介融合与市场运营的典型案例。而其世纪联姻的终结,同样给世人留下众多值得警醒之处。本文在中国当下三网融合正处于关键节点的背景下,辨析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媒介融合动因,探寻其运营失败的原因,目的在于建立国内当下媒介融合的案例参照,探讨国内媒介融合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媒介融合是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异军突起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何去何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媒介融合成为一股热潮.本文以上海报业集团媒体融合为例,分析、思考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该如何转型.  相似文献   

10.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新旧媒介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相互汇聚、交融,多功能一体化的过程.媒介融合不是静态的,它带有阶段性并不断发展、创新.数字传播技术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推动力.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数字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应用来解读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媒介神话批判──兼评席勒的《思想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伯特·席勒是当代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70年代,他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性地对资本主义大众媒介的现实展开批判,并提出关于媒介神话批判的5种观点。席勒所谓的神话,是指大众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联合,通过权力的运作和大众媒介的鼓吹,建立起来的神话般的精神幻景。这些神话被用来掩盖权力机构对社会思想进行控制、操纵的真实目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有5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个人主义和个人选择的神话、媒介中立的神话、人性不变的神话、无社会冲突的神话和媒介多元化的神话。席勒认为这5个方面最具资本主义的欺骗性。大众媒介机构参与权力机构对社会的控制,制造虚假现实,制造神话,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的残缺,是为了削弱人的批判能力,是为资本主义现实进行辩护的。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批判大众媒介参与制造虚假意识形态方面,具有一定深度。他较有系统地揭示出大众媒介制造的神话与资本主义社会理想之间的对立,以及这种神话如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席勒的基本观点是,新型传播技术与政治经济权力相结合,将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进行更为妙巧的操纵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一、媒介融合的发展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媒介已不再只是传统媒体,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介巳极大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使得媒介间的交叉和融合成为我们当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媒介事件和景观.  相似文献   

13.
媒介神话化——从《泰坦尼克》神话看传播致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从符号学、神话学的角度对传播效果进行新的探讨 ,认为传播实质上就是在依赖约定俗成的力量建构神话 ,并凭借这种自然化使得媒介神话以及媒介传播的内容神话都成为受众的一种信念 ,传播效果的大小与这些被建构的神话信念化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赵平喜 《现代视听》2012,(10):19-22
媒介融合在国内正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种媒介融合的态势对我们国内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进一步"融合"创新,以教育教学的大融合、大发展来策应和促进传媒业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没有赢得市场 媒介融合这个词,我在2010年6月6日晚上23点10分时搜索百度,有13万7千个结果;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媒介融合的火热程度;二是人们所理解的媒介融合的两个内涵,一是产品功能的融合,两种媒介形态融合成一个功能更多更强的媒介;二是嫁接优势,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6.
周志平 《编辑之友》2010,(10):29-31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Ⅰ·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再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介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新兴自媒体对神话资源的传播与转化,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创编神话的形式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自媒体传播神话的数量级巨大,远非传统媒介可比。另一方面,神话叙事在自媒体中被挪用和创作,是互联网环境下神话传统的一种大众化重构。具体到微博、微信、短视频、真人直播、音频分发电台等自媒体案例中,神话的制作、表演者、受众等特征又各不相同。这不仅是自媒体文化对神话载体的重塑,也是一种具备未来属性的、全民参与的新神话表达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然而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景象,更多的是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一词首先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为新闻报道的革新提供了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菲认为:“媒介融合必然是出现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而不同媒介之所以发生融合互动是因为新闻信息消费者的终端需求.”①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广义的范围来考察和研究媒介融合,它的演进是递进式、立体式的.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它既指各种融合的结果,又涵盖了各方融合的过程.”②本文中的“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介质媒体打破壁垒、互通有无、逐渐交融的过程和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条单程道",期刊的数字化生存是唯一的选择.本文在大文化和大媒体的视域下,从数字期刊的内容、跨媒介、产业、媒介素养四个方面的融合入手,探讨了它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