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库切被大多批评者指责为逃避现实,缺少社会责任感。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库切的非传统现实主义的倾向与他的历史观有关。在《等待野蛮人》中,库切通过老行政长官的觉醒和自我救赎向读者展示了文明内部的分化瓦解,同时通过突出他者在帝国历史中是被忽略、被压抑和失语的,揭露了历史话语中的意识形态与权力的控制,从而解构了大历史的权威和神话。小说同时反映出历史循环的观点,从而展示了作者深切的历史忧患意识及该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是典型的后殖民作家。他的小说一贯的主题就是关注主流话语之下的个人叙述,关注被压迫者的痛楚与心路历程,努力发掘被历史宏大叙述所掩盖的个人历史,进而反思殖民者的"自我"与边缘化的"他者"之间的关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就是其中一部检视殖民关系、抵制殖民主义的力作,本文对《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后殖民主义困境精神的体现进行了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V.S.奈保尔的《抵达之谜》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描绘了他从特立尼达到英国的大转移及在一个有殖民地背景的庄园共三十多年的生活及心路历程,揭示了移民作家的艰辛的同时也向读者揭开他的"抵达之谜"。这个抵达并不是他最初设想的抵达:作为作家他成功了;作为人,他却没有找到家。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除写作大量历史学、古文字学著述外,其文学创作及著述也相当丰富,其中自传的写作是最主要的方面。郭沫若自传的最大特点是在落笔时就力图从个人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脉搏跳动。除自传外,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著述亦值得关注。由1935年到1936年多篇历史小说结集的《豕蹄》成为他该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而伴随着《豕蹄》的创作,郭沫若也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关于典型的理论。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脱却了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中去机械搬运理论主张的方式,贯注着个人深入独到的思考,成为他后来形成系统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和关于悲剧的美学理论的前奏。  相似文献   

5.
《一辈子做女孩》是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自传小说,叙述了作者在婚姻失意后,前往三个国家寻找自我的故事。全球约有三十多部译本,本文选取了何佩桦的汉译本,立足于翻译目的论的四个原则,对译本进行客观全面的评论,深入挖掘该译本的成功之处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以期为其他女性主义作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吉卜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他的《咩咩黑羊》和《丛林历险记》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吸引了许多读者,其中频繁出现的反抗与复仇意识也展现了作品人物"自我塑形"的过程。《咩咩黑羊》中主人公的不幸经历是吉卜林本人童年经历的写照,这段不幸的童年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对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反抗与复仇意识的解读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J.M.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位有着混杂文化身份的移民作家,他关注所有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并创作出了一系列内蕴丰富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受难者"群像,他们不仅是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众生存状态的写照,也是当下全人类的生存境遇。本文对这些"受难者"的生存困境进行归纳分析,并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作家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优秀传记文学作品,详细叙述了富兰克林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以及他所做的公益事业和对社会的贡献。仔细研读《自传》中的生存文化,挖掘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要义,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就一个大学来说,我们能从《自传》这本书中找出大学发展的路径,因为几乎每一个人,无论是大学生、教师、还是大学领导人,都能从他身上借鉴一些生存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10.
除了文章,我对郭保林还一无所知.好在我面对的是他的散文——赫然一大卷35万多字的抒情散文,而不是诗歌和小说.这便使我更为容易找到解读他的人性人格的便捷途径.新时期以来,尽管人们费尽心机地想给散文作出确切定义的试图都未获圆满结果,但我仍一厢情愿地认为,散文是作家以现实手段寻找自我的最有效途径.虽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但诗歌、小说中的情感,往往被独特独立的文本形式所俘获,甚至被趋入本意非常不情愿的旅途,比如,因为小说人物、情节的隔离效应,可能会使作家自我消解;诗歌因为直觉、理念或梦呓般的语象丛林可能会使作家自我扭曲.那么,人们最终选择散文传达个体生命的体验,达成情感心灵的直白,就成为必然.确实,读了半辈子小说,我们真正认识巴金,是他的《随想录》,而非《家》、《春》、《秋》;认识孙犁,是他的《老荒集》,而非《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围城》可以告诉我们钱钟书的国学功底,而杨绛的《干校六记》才昭示他蔼然仁者之光.同理,如果不是读了散文,我肯定无法比较卢梭和蒙田人格的高下,不会明白弗兰西斯·培根内心世界何以有那么多的哲学悖论.当《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之类,过多地炫耀了莫扎特笑容可掬和清平明静的面貌时,我就产生了一种通过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当代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一书中,主人公也即第一人称叙事者秦珍珠讲述了自己和妹妹在遭遇家仇国难后逃亡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在那里艰辛地落地生根的故事。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挑战了珍珠的自我同一性,颠覆了她的自我意识,使得她能够进入他者的世界,在自我与他者的互为观照中不断地寻求自己的位置,最终完成身份建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不和谐关系,使得珍珠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这体现为她言辞中的矛盾和冲突,及叙事上的"复调"特点。而透过这一点,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珍珠及她心中的家庭成员形象和国家形象,并明了其对身份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大浴女》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叙事策略,作家调动女性自我的认知和体验,叩探女性隐秘的心灵。主人公唐菲和尹小跳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命运,昭示了女性成长道路和寻求独立的艰难进程;女性只有不断自我反思、自我觉醒、自我超越,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与重生,否则难免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3.
《等待野蛮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著名作家库切的早期作品之一。本文拟从空间视角对《等待野蛮人》进行解读,分析个体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和实质,以期更好地把握库切建构的文明社会和野蛮社会的空间隐喻。  相似文献   

14.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一位颇具影响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繁华都市里青年的基本精神和生活状态,揭示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生存困扰和各种自我的失落.《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中唯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表现了日本都市青年浓重的失落感和现代人本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土情结和文化抵抗是东方文学乃至东方文化中的典型现象。从殖民主义时代到后殖民时代,从落后时代到赶超时代,东方文学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现代性的意义上看,文化抵抗内化为本土情结是东方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以东方文学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经典作品———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和南非作家库切的《耻》为范本,分析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并从现代性的层面揭示在新的时代里东方文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顾琳  顾亚妹 《阅读》2008,(1):43-44
作家叶永烈写过一本儿童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法国作家凡尔纳于1870年创作了出色的科幻著作三部曲,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叙述了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位小作者也很了不起。他十岁就写了《火星探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希望你努力学习,让美好的想象变为更美好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海明威只会描写硬汉精神、塑造男性形象,他笔下的女性人物都是没有自我的陪衬物。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读《永别了武器》,说明海明威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作家吴宝星《如果梦太远》中的主人公光蒙具有"反英雄"的特性。他的形象具有多重性,他是一个颠覆文化、背离社会的反传统形象,他具有行为荒谬、内心分裂的矛盾形象,同时也是一个保持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独立形象。这种特性的形成与战后新加坡社会的巨变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和他的中短篇作品《死者》,正如在他的其他大部分作品中一样,乔伊斯在《死者》一文中也使用了意识流的文学手法,而这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是有其作用和功能的。本文简要分析了乔伊斯对主人公加布里埃尔意识流的描述在文中的三大作用,并得出结论,意识流的描写在《死者》这部小说中意义重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博尔赫斯有着反复解拆同一主题或题材的喜好 ,对自我主题的不断衍示就是一例。比之于他的其它小说 ,三篇自我主题的小说却不是一味沉溺于幻想美学的文字游戏 ,而是有着痛彻骨髓的现实感受和生命体验。同一主题的不断演绎 ,也表明了博尔赫斯是一个寓万变于不变之中 ,于每一次创作中经历形式方面的神奇历险过程的非同凡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