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邝红军 《师道》2011,(5):57-57
教育学是一门学问,这是确实无疑的。怎么做这门学问,怎么治这门学问,这本身又是一门学问。这后一门学问,可以命名为“教育学之后”,或者叫“元教育学”。  相似文献   

2.
教育哲学是一种演绎的学问,它的意蕴表现在:它是追求教育智慧的学问;是塑造理想人的学问;是追求教育乌托邦的学问;是追求心灵意境的学问。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特点。故认识大学当从高深学问始,研究大学教学也要抓住“高深学问”这个关键。一什么是高深学问?目前人们对之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高深学问即是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布鲁贝克虽然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学问的“高深”特征,但仍然认为“所谓‘高深’又是极为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所谓“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中心。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笔者在此借用钱宾四先生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大学的理想。大…  相似文献   

5.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教学学问"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更近乎一种出于特定情境纠偏需要的行动主张与策略.对于各有学科归属的大学教师而言,教学即使成为学问,其基础还在于其学科的理论逻辑与话语体系,它与发现、应用、综合的学问难以剥离,是带有实践而非理论取向的学问,也是一种把其他学问纳入实践中应用的学问.尊重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探索的自主性、反思性与智慧性而不刻意于学理化,不仅是一种现实与理性的选择,而且也是呵护高校教师教与学过程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7.
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否则不能说他是学问,或是知识。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自然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史学既能成为一种学问,一种知识,自然亦要于人生有用才是。依我看来,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很大。第一,史学能陶炼吾人于科学的态度。所谓科学的态度,有二要点:一为尊疑,一为重据。史学家即以此二者为可宝贵的信条。凡遇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9.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有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问题,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什么是有学问的教师就不好说了。通常,对于某人是否有学问,大部分人是通过点头或不点头来表达看法的,只表意而不言明。  相似文献   

10.
学问     
一个既没有学问又不谦虚的博士在饭桌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等他走后,一个崇拜他的人问另一位同伴:“难道你不认为这位博士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吗?”同伴说:“在我看来,他可能有些学问,但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学问的人会大叫大嚷。”学问  相似文献   

11.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们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  相似文献   

12.
买菜的学问     
天下的学问并不都在书里,菜场也有学问。星期天,我和妈妈到菜场买菜,一进大门,只见各种各样的菜满街都是。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史上,把哲学看做是“科学的科学”的观点由来已久。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问题。同时也就开始表现了这样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形而上学”的第四卷第一章就是这种观点的很好的说明。这章的全文如下: “有一种学问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to onhei on)以及就本身而属于它的东西。这门学问和所讲的特殊(部分)的学问不同。因为在这些特殊的学问中没有一种是普遍考查作为存在的存在的,而是从存在割取某一部份,研究这一部分的属性;例如数学就是这类的学问。由于我们所寻求的是本原(haiarchai)和最高的原因,很清楚地,它们必然是属于  相似文献   

14.
胡翠娥 《文教资料》2007,(32):74-75
"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在日常工作中只有特别重视学问的进步,永远保留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新奇和好感,才能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本文围绕陶行知先生《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一文中的五个字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6.
Julien 《科技文萃》2014,(6):136-139
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闪耀欧洲的六芒星,时尚帝国,锦衣华服,每一个称呼用在法国这片神奇的国度都恰如其分。说她神奇,是因为她拥有让一切成为一门学问的魔力.时尚成为一门学问,生活方式成为一门学问,甚至餐桌上的一道甜点背后都隐藏着学问。若不是亲眼看到,谁能想到,蛋、奶、糖便能组合出整个世界。法国人对钟表的态度,恰恰也是这样一即使是点缀之物,却也精雕细琢,奥妙无穷。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当代历史上,有几位大师一级的学者,他们讲课时,开场白妙趣横生,既风趣幽默,又折射出他们的为人风格。 梁启超:兄弟我没有什么学问 梁启超上课第一句话:“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稍微顿一顿,等大家的议论声音小一些了,看着天花板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确是要承担责任的。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为了什么去承担责任。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就职演讲时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诗歌学问化问题的提出,其意义是将被视作“枝叶”的学问要素回复为诗学的重要因素来思考。主要探讨魏晋六朝时期诗歌学问化有关的三个问题:汉赋在诗歌学问化进程中的作用;玄言诗的学问化因素;魏晋六朝诗歌的性情与学问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不同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要培养一种对社会的人文关怀。钱宾四先生也曾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即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即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统"。②《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直至做到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