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数据新闻的研究维度从功能效果转向理性批判,对于数据新闻价值观念的探析成为现阶段相关研究的核心议题。从新闻建构论视角出发,技术因素的介入重构了数据新闻的生产常规和权力框架,并对传统的人文叙事原则产生了冲击。为避免陷入新的叙事危机,数据新闻需要重塑基于数据因果关系的叙事逻辑,构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语境。  相似文献   

2.
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代表的中国对外传播媒体,为赢取文化话语权和良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重视对外传播中的价值观导向策略,这些成功策略体现在:报道及时、真实、客观、全面;呈现异质声音,开放舆论环境;主题渗透人文关怀;坚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宏观叙事和微观写照;审美化手段编码新闻图片。同时也有些许不足,如未能完全做到客观全面的报道;塑造官员能指符号的刻板印象;缺少反面的对比参照物等。  相似文献   

3.
将宏观理性思考寓于微观的具体动作,在生动活泼的叙事中深刻揭示中国发展的轨迹.从官兵最关心最想知道的新闻素材入手巧妙植入历史背景,这样的教育报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4.
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背景下顺势而生的.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更加注重事实本身的深度挖掘,从而获得隐藏于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数据报道中,新闻叙事主体发生了诸多变化,数据源和新闻团队共同构成叙事主体,又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分析数据新闻叙事主体的演变,并基于叙事主体的变化对数据新闻现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关倩 《东南传播》2022,(11):26-28
数据新闻作为以数据联动为主要叙事范式的新闻形态,其日益产业化和流程化使得数据最终能够以可视化的动态作品呈现形式在媒体平台上进行发布与传播。从新闻叙事机制的维度来看,以数据为主要载体的数据新闻拥有一套独特的叙事体系,其形成的全新叙事机制带有鲜明的互联网时代底色。当数据成为新闻叙事和报道的核心环节,数据新闻已从叙事主体、叙事符号和叙事情境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并在聚焦方式、叙事结构和视觉语法层面完成了自我重塑。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思维,就是要把经济报道的对象放在体制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判断其时代意义和新闻价值。为此,要求经济报道抓住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从微观现象中透视宏观问题,对经济现象的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并提高融合经济和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讲述新闻故事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画面叙事,而局部画面所构建的视觉逻辑中,有“大道理”“证据链”“共鸣感”,如何运用好这些视觉元素,成为提高新闻画面叙事逻辑的关键所在。文章深入分析典型画面叙事的新闻案例,提出新闻意义“远景宏观图谱+近景写实镜头”的表现手法,新闻真相“客观数据+人证+物证”的叙事结构,新闻共情“画面填补自述+关键视角旁述”的呈现规律,希望以此来增强电视新闻画面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新闻改革使新闻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革。目前许多报纸出现了以综述某类问题、批评某种倾向、评论某些现实为主的,融叙述、议论、思考于一体,汇微观事实和宏观分析于一文的报道,显示着新闻的宏观思考在崛起。这种现象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新闻的宏观思考的思维特征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同时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新闻的宏观思考带有较强的思维性,又不失新闻本身的性  相似文献   

9.
贾千慧 《青年记者》2017,(29):96-97
作为全球第一部探讨数据新闻业务的著作,《数据新闻手册》给“数据新闻”做出了界定:“数据新闻为把传统的新闻敏感性和有说服力的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字信息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可能.”数据新闻可视化,即通过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将美学、视觉元素融入新闻业,不仅能够直观地呈现庞大数据背后的联系与故事,而且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  相似文献   

10.
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背景下诞生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报道方式,通过数据挖掘,运用信息图表、交互式多媒体将数据可视化呈现,探讨数据背后的新闻。本文运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外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可视化报道为例,对疫情报道中数据可视化的报道类型和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在疫情报道中,运用数据可视化将数字生动化,提高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度,帮助受众理解专业知识。目前,疫情报道中还存在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误用可视化报道呈现方式、追求花哨的设计样式、重宏观数据轻个体叙事等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疫情报道中数据可视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高度现代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对传播者来说,要了解、重视受众的要求,使新闻的传播与受众要求更好地吻合。社会和大众对传统的灌输式电视新闻节目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沟通交流式报道,宏观微观相结合,纵横结合的立体式报道深受欢迎。就主持人这一环节而言,准确的播出编辑事先准备好的稿件,严格的照本宣科和书面语言的限制令观众感到严肃有余、交流不足。 根据传统教科书的要求,主持人与观众交流的手段主要有两个:  相似文献   

12.
麦肯锡关于大数据对各行业潜力预测己让众媒体聚焦,高德纳的显性技术热度周期图对新闻与传播学同样富有启迪意味。业界代表人物Lorenz和Bradshaw关于数据新闻制作过程的观点与业界当前的数据新闻实践,让数据新闻展现出诱人的想象空间与乐观前景。河北大学"大数据"博士课程的针对性实践发现:数据新闻的制作过程有规律可循,犹如传统新闻写作中的"金字塔"模式。它可归纳为:新闻主题发现、该主题相关数据抓取、清洗过滤、分析挖掘、交互性设计、可视化呈现、故事化讲述。核心是数据处理、交互性设计与可视化呈现。讨论与梳理业界所做的数据新闻实践,发现数据新闻带给传统新闻传播多方面影响,引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思考,譬如: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新闻提升了交互性能与传播效果、延展了新闻的时空维度,深度挖掘新闻所呈现的关系、提高新闻"有向路径传播"的精准性、促使新闻在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等传播层次的融会贯通、促进大数据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与东盟关系进入"钻石十年"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媒体对"中国—东盟"合作的报道成为双边共同发展的助力.当前,广西主流新媒体将"中国—东盟"合作报道的重点置于国家战略层面下的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融通的文化交流等方面,但报道尚存在新闻分布零散、未形成宣传的议程,宏观描述多、微观叙事少等不足.为此,需要强化"一带一路"相关议程设置,将新媒体的运营思路融入新闻策划,实现报道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成就报道,一直是党报新闻报道的主旋律和重头戏。综观近年的成就报道,存在着偏重宏大叙事与深入人心不够的矛盾、语言“高端大气”与事实“细节不足”的矛盾、宏观“站位很高”与新闻“贴近性不强”的矛盾。如何让成就报道这种“硬”新闻变“软”,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成就报道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深度报道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注意变革思维方式,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变革思维方式呢? 变微观思维为宏观思维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深度报道是一种重大新闻事件或为社会舆论所关注的问题的报道形式。它要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与剖析。因此,写深度报道,就要从传统的微观思维圈子里跳出来,总揽全局,挖掘出新闻事实,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在广阔的背景和时空大跨度中,在宏观和微观的联系中,突出和深化报道  相似文献   

16.
核心阅读:数据新闻以各类数据为新闻的核心资源。这一正在崛起的跨学科的新闻生产方式,创新传统新闻的生产理念和流程,扩大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内涵和外延,提升报道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交互度,在数字平台上展现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方向。科学运用大数据,可形成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给出全面、客观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数据新闻拥有比传统新闻报道更为复杂的叙事维度,使得新闻内容生产在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变革,改变了传统新闻内容的叙事模式。《新京报》作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典型代表,开发了多个数据新闻栏目,生产出了契合热点的深度化数据新闻,是数据新闻探索之路的先行者。在未来,新闻媒体还需强化数据新闻的故事性叙事,进行全媒体内容生产,在数据新闻的探索之路上进行更具深度的挖掘。  相似文献   

18.
何雯青 《今传媒》2022,30(2):108-111
本文通过对国内首个数据新闻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2015年至2020年、共119篇健康传播类报道进行内容和叙事分析,发现健康传播类数据新闻以政府或行业公开数据为基础,用零聚焦的视角进行非线性叙事,同时运用丰富的可视化形式,讲述多样化的主题。但其报道主题更多聚焦于日常科普和疾病议题,对医疗行业和政策类议题关注较少,且报道呈现形式可视化有余却互动性不足。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5)
从微观层面看,西方建设性新闻需要捋清同其它相似报道形式的区别,确立自己的内在特征;宏观上看,建设性新闻并非西方的专属概念,存在"同一概念,不同表述"的现象。建设性新闻可以在新闻理论、新闻实践和新闻哲学三个层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对我国而言,西方建设新闻除了佐证正面报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还能够为正面报道提供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20.
眼下,一提起新闻舆论监督,人们大都认为它特指的是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我认为将批评报道等同于新闻舆论监督,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在宏观上,它使人们把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割裂开来;在微观上,它使人们把新闻舆论监督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