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灵感问题是中西文论史上的重要课题。中西文论中都有大量关于灵感的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过“虚静”说,古希腊柏拉图曾经提出过“迷狂”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比较,可以窥探中西灵感理论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灵感说",一直是中西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主要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文艺理论家关乎创作灵感问题的批评言论,或结合作家、作品的评论,或总结作家的创作经验而旁及灵感现象,尚未有一个理论家对作家创作灵感的问题做过细致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学说体系.本文试图对西方文论家论文艺创作灵感问题的主要观点略加概述,就"灵感说"在西方古代的原起和近代的嬗变作大体的梳理,较清晰地显现出西方古典文论中"灵感说"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灵感是美学视野中的重要目标,它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美学史上,对灵感的研究古来有之.文章试图从中外文论家的具体描述入手,试图通过陆机的"天机说"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来比较中西古代灵感理论的差异,并探讨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相似文献   

4.
刘康凯 《学语文》2015,(2):68-71
"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概念。通过这个概念,王国维化合与汇通中西诗学,建构起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真实观念,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现代文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6.
文学活动中的灵感和直觉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环节,它们都具有突破性、瞬时性、创新性以及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等诸多共同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差别,不可混淆。从中西文论有关灵感和直觉的论述中批判地继承其合理科学的成分.正确认识灵感和直觉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充分利用和把握好灵感和直觉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积极引导和一定限度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  相似文献   

7.
灵感这一术语,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没有正式出现过,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围绕着“灵感”现象而予以概括其内涵的术语还是不少的。“灵感”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童”字所含的神、巫等意,又较大地符合西方文化中灵感的原始含义和现代含义。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少有人涉足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更没有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灵感理论,这和西方灵感理论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区别。在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建构过程中,文论家们对灵感的特征主要从偶发性、独创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把握。自陆机描述了灵感现象之后,文论家们还试图对灵感做出自我独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养兴说”。总之,经过一代又一代文论家们的不懈努力,逐渐地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灵感理论。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具有体系性已成为当下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在经学元典中已露端倪.因为以"十三经"为代表的经学元典包蕴着丰富的文论思想,主要涉及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功用价值论、作品论、文学发展论、文学批评论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古代文论体系的主体理论.经学元典中的文论观点作为古代文论的元初思想虽然在论述的具体性、细致性等方面还不够充分,但由于大多数观点是从哲学观念或对社会人生重大问题看法的角度提出,所涉及的问题具有较深的层次,体现着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因而对后世的文论建构具有支配性作用.经学元典中所提出的"言志"说、"吟咏情性"说、"感物生情"说、"教化"说、"美刺"说、"治世"说、"惩恶劝善"说、"文质彬彬"说、"通变"说等构成了古代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功用价值论、作品论及文学发展论的核心观点.此外,经学元典所涉及的文学批评原则、方法及标准等对其后的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影响.后世文论家通过对经学元典中文论思想的深化阐发和开拓发展,建构了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因此,经学元典中的文论思想实际上构成了古代文论体系的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9.
中印两国文论源远流长,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以中西比较为主的比较文论研究中,东方国家之间的文论比较尚不多见。本文对中印文论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诗味论和情味论作了比较,探索了其基本理论内涵及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并展示其现实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两国文论源远流长,在世界文论格局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以中西比较为主的比较文论研究中,东方国家之间的文论比较尚不多。本文对中印文论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诗味论和情味论作比较,探索了其基本理论内涵及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并展示其现实生命和。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6,(20):12-13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完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的转化,并进一步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从而构建了一个以"气"为核心的文论系统,为后世文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曹丕的"文气说"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价值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刘勰"感物吟志"说和柏拉图"摹仿"说处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文明传统中,对它们的异同比较能看出中西文论的基本差异和共同趋向。它们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或侧重对主体情感的表达,或注重对客体本质的追寻。与此同时,它们也有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对诗歌和艺术功用的理解,以及它们各自学说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13.
灵感是美学视野中的重要目标,它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美学史上,对灵感的研究古来有之。文章试图从中外文论家的具体描述入手,试图通过陆机的“天机说”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来比较中西古代灵感理论的差异,并探讨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论对叙事作品的阐发各有特点,但二者间却长期缺少理论对话。罗兰·巴特的叙事分析理论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说-听”结构理论都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分析特点,在对哈代小说《彼特利克夫人》的阐发中,二者展现出不同的结构阐发顺序和优长。中西两种叙事理论在彼此契合的基础上,借鉴和熔铸对方的优势,更利于超越中西之别,走向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15.
胡华栋 《语文知识》2013,(2):128-129
中国与西方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土壤,因而有着不同的文论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诗言志",而西方从古希腊时起,就倡导"摹仿说"。这两种文论观在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形成原因以及对中西文学的影响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7.
形式与内容是中西文论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述,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经典论述的梳理,阐述这一问题的渊源变化。并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与黑格尔辩证形式论进行初步的比较,意在推崇辩证形式论,揭示辩证形式论对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21,(4):40-48
双向阐释是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比阐释中西文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阐释模式的基础在于中西文论的人文向度,即文本的开放性、认知的相通性、对话的互惠性。因为文本开放,中西文论才能同识文心,各织文采,互通文思;因为认知相通,中西文论对自然、社会和文学才有异中有同的看法;因为互通有无,中西文论对话才能互识、互证、互补。中西文论虽然互不隶属,但人文情怀却能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敏感的心灵总能谱写传世的作品。正是基于相似的人文向度,宇文所安才能进行双向阐释,和刘勰完成了一场关于中西文论的超时空对话,为《文心雕龙》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学经典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境界,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王国维在中西兼容的基础上,将该说发扬光大,形成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论体系,凝结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奠定了他在近代文学史、美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本文尝试通过"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扮演的角色来探讨"境界"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就文学创造构思阶段灵感问题的认识,从士衡《文赋》“天机”论到彦和《文心》“神思”说,可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发展流变脉络。陆机与刘勰关于灵感的讨论,就其本质、特性、来源诸方面皆有阐发:关于本质,灵感内涵的确定性逐步提升;关于特征,从单纯的现象描述发展到现象背后学理的揭示,展示了对灵感特征认识的深化;关于来源,从无以识之到提出灵感产生系统方法论,体现了灵感理论化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灵感学说于魏晋时期,士衡、彦和二人之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为丰富中国古典文论体系做出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