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主持人语     
2012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引发媒体上热议:老师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学习用品,是否妨碍孩子个性的发展?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学要求的担忧是否有必要?学校如何在开展常规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第五期测试题1.家庭教育是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 早期教育是否就是把学校的书本知识提早到学龄前教育?3. 家长错怪了孩子是否一定要向孩子认错?4. 只要家长能经常陪孩子玩,孩子有无玩伴并不重要吗?5.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读刊知识测试题  相似文献   

3.
看完《中国青年报》的文章《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感觉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我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我觉得,要规则还是要自由、要规矩还是要个性,并非水火不相容。在追求秩序与个性变得同等重要的今天,如何让孩子顺利迈过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家长和老师都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4.
正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孩子性别年龄受教育阶段家庭地址邮编电话E-mail:关于《家长》1.从何种途径订阅、购买学校报刊亭邮局2.对《家长》哪些板块感兴趣聚焦方略指导分享反馈3.对《家长》的封面是否满意是否4.对《家长》的版式是否满意是否5.对《家长》哪几个栏目最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06,(6B):24-25
6月,正当初三、高三的学生家长严阵以待。全力配合孩子的中考、高考冲刺时。还有一群家长正为孩子的入学问题而四处奔走。出于对种种现实因素的考虑。如今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数量正呈上升趋势。对此。不少家长和教育工作心存疑虑:亲子关系会否因此而疏远?住宿生的成长会缺失什么?对住校生的教育有何特别之处?孩子住校是否就意味着减轻了家长的教育责任? 近日,由本刊与上海电台合办的第13期“中学生论坛”走进新黄浦实验学校,对“低龄学生是否适合住宿”这一时下家长特别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编按]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至于孩子朝着哪个目标发展,不应由教师、家长说了算,而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人才的标准是多样的,教育的真谛应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并有所成就。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促进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营造人尽其才的学校文化,让张扬个性步入常态化。通过借助专业团体、挖掘社区资源、寻求家长支持等形式组建专业教师队伍,让个性发展的学生都能得到系统的训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多个角度感受成功,在个性发展中彰显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小学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变革,朝着现代化方向迅速迈进,形成了富有个性特色的中小学教育体系。这种特色为学生的自由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学生家长的参与是否也应被纳入其中呢?美国教育部最近的研究报告《美国的阅读能力》指出,学生的阅读分数与学校是否将父母亲纳入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可以令子女在学校有更好的表现和成绩,增强子女的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教育的一大优点是家长的高度参与。而相比之下,中国教育体系中,家长参与意识淡薄。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子女受教育的唯…  相似文献   

8.
一个四五十人的班级.如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轻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如何管理班级,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又能很好地遵守纪律?如何教育顽劣学生?如何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他们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教育》2012,(16):16
杨东平在2012年5月16日《福建日报》撰文指出:孩子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家庭的功能,只有父母才能一对一地、深入地、无微不至地观察、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提供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教育。所以,西方国家的学校为家庭教育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陈永 《教育文汇》2011,(3):23-23
学生家庭作业要不要家长签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长双方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作业家长签字,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教育方法日前在西安电子一中诞生了,新在哪里?喏,就是学生犯了错误家长陪读。一位陪读家长闫女士称,一星期前因为儿子在学校打架,班主任老师为了防止孩子再惹出事端,要求家长到学校全程陪读。这样,闫女士放下工作。每天跟孩子7点以前到学校,晚上近7点回到家里,陪满了整整一个星期(2005年11月16日《钱江晚报》报道)。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教育报》在2014年1月6日刊登了一位家长的来信,题目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目的是期待通过一位普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思考,让更多的人关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的,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深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的重要性,也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实践,但在真正落实方面做得不好,成效不显著;我们始终坚信这个理念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被灌输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家长已经不再单一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孩子在校是否安全、是否快乐、是否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是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根据当前教育形势和学校实际,及时调整教育教研方向,创新学生管理思路,通过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服务意识、环境服务意识、管理服务意识、安全服务意识,努力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打造适宜学  相似文献   

14.
缪舜 《教学与管理》2002,(11):39-39
召开家长座谈会是为了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信息交流,统一家长和学校的认识,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达到共同教育学生,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目的。家长座谈会发挥出最大功效,表现为孩子接受教育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家长的教育艺术和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家长座谈会本应是使学生、家长、教师都有所得,而现实中呈现出的却是家长不愿参加,孩子怕召开家长座谈会,老师为召开家长座谈会煞费苦心、收效不佳的境况,为何如此呢?  相似文献   

15.
美国客 《今日教育》2012,(12):44-45
最近,一位家长在博客中倾诉,“女儿上学一个月,摧毁了她六年的教育观”,她花六年时间力图把女儿培芥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一个人都是“一独一无二”的.成长是“三分教七分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等道理,结果孩子进入小学一个疗,家长与孩子的观念就被完全颠覆。从这篇博客中,编者挑出了两个关键词,“规则”与“个性发展”。在学校的教育中。规则的细化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吗?其实未必,在崇尚自由、个性发展的北美学校,对班。级的制度.学生行为的规定划分得更细.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里有指导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如厕和如何进行早读的。规定;而这些规则并攀会艋抑学生的创造力,反而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问题的关键是规则该如何定。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是《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性文书,还是《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我国纲领性文件,都要求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确保儿童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进入21世纪前夜的上海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如何?有哪些资源还需开发?如何利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2000年5月我们就此随机抽查了普陀、闸北、杨浦、南市、浦东、南汇6个区县141户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现将调查结果及教育建议阐述如下; 一、通过家庭成员结构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核心家庭主要是由父母和孩子两代…  相似文献   

17.
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孩子性别年龄受教育阶段家庭地址邮编电话E-mail:1.从何种途径订阅、购买□学校□报刊亭□邮局2.对《家长》哪些板块感兴趣□聚焦□方略□指导□分享□反馈3.对《家长》的封面是否满意□是□否4.对《家长》的版式是否满意□是□否5.对《家长  相似文献   

18.
召开家长座谈会是为了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发展情况,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信息交流,统一家长和学校的认识,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达到共同教育学生,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目的。家长座谈会发挥出最大功效,表现为孩子接受教育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家长的教育艺术和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家长座谈会本应是使学生、家长、教师都有所得,而现实中呈现出的却是家长不愿参加,孩子怕召开家长座谈会,老师为召开家长座谈会煞费苦心、收效不佳的境况,为何如此呢?一、家长座谈会召开中的问题⒈“两长”使家长产生厌烦情绪。一为…  相似文献   

19.
《家长》2011,(7):52-52
基本信息 姓名 孩子性别 家庭地址 性别 年龄 年龄—— 受教育阶段 职业—— 受教育程度 电话 E—mai]: 邮编 关于《家长》 1.从何种途径订阅、购买 □学校 □报刊亭 □邮局 2.对《家长》哪些板块感兴趣 □聚焦□方略□指导□分享□反馈 3.对《家长》的封面是否满意 □是 □否 4.对《家长》的版式是否满意 □是 □否 5.对《家长》哪几个栏目最感兴趣  相似文献   

20.
袁润芝 《学周刊C版》2014,(9):204-204
个性张扬的学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并不少见。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呢?他们在学校里张扬个性,试图吸引大家的眼球。甚至有些家长反映,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对家庭关系造成了很大影响。怎样对待这些叛逆的孩子?是循循善诱还是高压强制?针对小洁的案例,我得出了一些启发和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