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2.
杨春  肖英 《武当》2008,(9):20-21
太极拳原属道家神圣修炼中的功法,而后被民间所传承,随着岁月流逝变换,太极拳传承已渐失道家传真的修炼内涵,人们对张三丰经、法日渐忽略和漠视,往往修与炼概念混淆不清,甚至一些太极名家也把炼混同于修,认为太极拳就是太极拳修炼的全部。其实不然,严格地说,太极所有功法都不能称之为修,其中包括站(桩功)坐(静功)卧(睡功)用(攻守护道之法)以及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内外五行之练法。无论是内炼或者是外操,无论行功盘架划分多少层次,本身不具有修持的内涵,都属于以武事修身,改变后天身体状况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张兴洲  李仲良 《武当》2003,(6):13-14
基本特点及练法 张祖意合太极拳的特点为脱胎、换骨易筋、洗髓。它有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 坐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站则筑基养气,行则借足于坦途,动则练养结合。它有内外五形十大练法: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练法共分三部。  相似文献   

4.
文治禄  孙国梁 《精武》2010,(7):73-75
由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以下简称冯师)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以道家内功和中医经络学为基础,以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为母,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混元太极拳”练功体系。混元太极拳突出体现了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一)从"内三合"说起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相似文献   

6.
郎孝文 《武当》2007,(6):22-22
太极拳为武当门的内家拳术,主张以心为主,以气为用,故练法有重意不重形之说。外练筋骨皮,为有形之体,唾手可得;内炼精气神为无形  相似文献   

7.
王庆喜 《武当》2010,(3):22-23
习练陈式太极拳,首先要把握陈式太极拳之“意”、“气”、“身法”要点,着重掌握“缠丝劲”的练法要义,再遵循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三个习练阶段,要求循序渐进,从而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游玄德  黄建军 《武当》2010,(1):11-13
武当内家太极拳是以道家哲学为理论基础,易学数术为具体指导,以张三丰为集大成代表者传承发展而来的中华武术一大拳宗。亦可称之为三丰内家太极拳,以别于欺世他名。其圭旨大要是,丹道为基,以武演道,炼气抟形,性命双修,至虚至一,天人合一。为今人悟道、体道、修道、合道无歧之捷径,无弊之法门。  相似文献   

9.
张修睦  赵超  赵增福 《武当》2005,(11):19-22
赵堡太极拳源于道家,张三丰传云游道人,云游道人传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1574-1655),从而经王宗岳这一支,将太极拳传人民间。纵观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有文字记载的,如《太极秘术》中各文作者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及《太极拳正宗》作者杜元化,其师任长春等无不是信奉道家。所以,不理解赵堡太极拳的道家渊源,就很难理解背丝扣和七层功夫。现将赵堡太极拳的背丝扣与七层功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军 《中华武术》2003,(11):24-24
太极拳运动动作变化多端,每一动作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还要求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即所谓“外三合”“内三合”之说,意与气合是内三合中所强调的主要关于“意”与“气”的凋节配合。意与气合广泛地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而太极拳在意与气的要求或体验上特别突出和明显,它是太极拳教学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老子》一书,提出"道"的思想,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太极拳乃中国武术之精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老子思想的精髓:"道"、尚弱守静和柔弱胜刚强三方面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外形动作和技击原理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希望能够通过对以上三点的分析论证,为太极拳习练者深化认识太极拳的特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张志坚 《武当》2006,(10):22-23
张祖意合太极拳是三丰祖师在前人九天功法基础上,参悟蛇鹊相争亲创的道内秘传的太极拳。它融道家哲理、养生、技击和传统中医理论于一体,以修炼人体“精神意气力”内五行和“筋骨皮毛肌”外五行和阴阳两性为手段,以强身健体、技搏于人为目的,强调武医结合,以武演道,既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又协调人的内在心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且趋近完美的哲理性,以及极高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的定位,体现了三丰祖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宏愿。首先,张祖意合太极拳秉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清静无为”的…  相似文献   

13.
林泉宝 《精武》2004,(1):29-29
赵堡太极拳的特点较多,如重视不贪不欠,动作上既不能过大,又不能不到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有“无过不及”之语。要做到“无过不及”,首先要明三事,即先做到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随后逐步做到内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如果做不到外三合,必重心偏移,失去平衡,怎么练都是不准确,也容易挨打。赵堡太极拳经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以练内为主,向来有"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对功夫较深者专向静处练习而说的。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  相似文献   

15.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16.
郭兆凤 《武当》2006,(2):13-13
武当赵堡太极拳源传自道家,由来于武当,由老子的传人张三丰先生所创。三丰先生,号称游道人,二传明朝王宗岳(字林桢),王宗岳传高徒蒋发,蒋发(出生于明代万历二年)于1605年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邢喜怀先生,邢以地域名冠名的赵堡太极拳派由此而兴起。  相似文献   

17.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拳谱云:“以心、意行气,气代力,必会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太极拳讲:“用意、气,不用力,”即突出强调意、气的作用。形体外的神态、外气活动是内意、内气的外在反应。意气君来骨肉臣。神为主帅、身为躯使。只有心、意、气、神型的完美结合、才能内外兼修、并练,达到内三合、外三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迎忠 《武当》2006,(7):20-21
古典道家哲学的三才学说:天,地,人,表示宇宙间的万物相互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兵法云,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战争必然取胜。三才喻为太极拳的三节、三合等。三合又分外三合,内三合,并称六合。初学者必须遵循外三合要求训练,方能见功。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