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华英 《武当》2007,(4):49-51
接上期 六、人体的“精神意识”与“十二经脉”同属一体。 凡属有形体的生命,皆有寿命,我们人类亦不例外。可是.宇宙空间“大道”之“总全息生机”,却能永恒的存在。因为我们人类的“阴阳十二经脉”组织,是从宇宙“大道”所分化出来的“微全息生命基因”,故也不会绝灭。所以,有形肉体虽然死亡,但人体之内“阴阳十二经脉”的精灵基因结构是不会绝灭的。它可以无止境地阜牛化化而轮回下去:  相似文献   

2.
沙明熙 《武当》2010,(9):14-16
阴阳中和之道,含义有二:一目修阴阳中和之气,二日把“中和”立为尚德精武之大道,名出有二,实则为一。它的本质内涵,构成了太极拳的灵魂,表明了太极拳取名“太极”之本意。  相似文献   

3.
灵阳子 《武当》2009,(2):45
三元合炼丹法是我师阐述的道宗丹功核心内容,历代先祖修炼的真髓都蕴含其中。此道至简至真,历代真诀皆口传心授,不立文字。太上道祖著《道德经》阐述大道真旨,为后世修道之航灯。自然大道均离不开天地人三才,阴阳合而运转,三才合而极化,天地三才合而生化万物,人体三才(三灵)合而逆运生丹生仙,缺一而不入真道,此千古不易之理。  相似文献   

4.
李兆生 《武当》2005,(2):6-8
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灵气就是真元之气。“金气”是真元之气阴阳交感时的“黄芽”。王重阳和丘处机祖师都说:“黄芽为丹始,黄芽不是丹”,黄芽是炼金丹刚开始时出现的金气。张介宾曾说,宇宙间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难以坚强。金气“坚而不毁,历久不散”,这就是所谓“金丹大道”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考证起来,“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作者以阴阳、乾坤、刚柔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故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相似文献   

6.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7.
刘元生 《武当》2013,(2):19-21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拥、捋、挤、按、采、挒、肘、靠、进、  相似文献   

8.
拳法如兵法,拳法搏斗实际如一小型战争,兵法中的战斗原则和理论多为拳法所应用,拳法中攻防要诀明言也多与兵法相吻合。故古之善拳者多为善兵,古今许多军事统帅多是高明拳手,所以说拳法就是兵法。招法又是行动的变化——攻防变化的规律,没有变化就没有招法。而变化是以《易》之阴阳学说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祝华英 《武当》2007,(3):36-36,37,38
(接上期)三、动植万物伴随宇宙“大道”的演化象征植物学家研究植物的体内,亦存在着“生物钟”的机能运动规律。然而,现代生物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动植万物乃至于人的体内,均受一种复杂的“生理节奏”所控制,但不明其中原委。而贫道认为,这种复杂的“生理节奏”机制,即是阴阳“十二经脉”正负机能的  相似文献   

10.
李之田 《武当》2007,(9):15-17
太极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为太极。太极由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产生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太极只是一个混沌的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太极包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12.
网球兵法     
第十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摩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相似文献   

13.
卢艳彬 《武当》2012,(8):25-27
三、八卦掌技击中变中之变内涵《易经》"生生之谓易"之环而无端之变八卦掌的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都处在不息的运动变化当中,以求在变化中发展。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是阴阳、刚柔在变。"生生之谓易"进一步说到八卦掌变化的性质上来。阴阳"生生"就是"易"。"易"是讲阴阳的,阴阳并不神秘,就是事物自身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通俗  相似文献   

14.
一、赫胥氏之民的“鼓腹”,“斫挞无伤痛”和“纯气之守” 《庄子·马蹄篇》有这样一条记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赫胥氏时代大抵是指原始社会早期,在古代传说中,较之伏牺氏、神农氏时代更为远古。这里所说的“鼓腹”,大抵  相似文献   

15.
李慎强 《武当》2003,(2):13-15
自序 吾先习杨式老六路拳(王益民)于前,后练陈(陈照奎-郭毓坤)式拳法于后,至深学洪(洪均生)传(刘师成德)陈式太极拳法,始知太极阴阳圆转之趣,动静开合之妙,既得强体之效,又获防身之技,遂誓穷毕生之心力,究太极之大道。然自知才思鲁愚,学识浅钝,故坚持多思多问多读书,多看多练多研究。凡太极之书,无论名家新人,遇之则购,虽减衣食之费,心亦乐哉一凡同学师友,无论见地薄厚,知是则求,见善则从,闻过则喜。思幕经年,遂知太极之理乃自然之理,太极技击之法乃人之自然运动之法。合此则真,违此则假。故于研读省思之暇,撮堆劣词,附庸风雅.然仄韵不齐,诗律未合,唯能略达词意,实为取笑于方家雅士之愚行,不胜惶悚之至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万事都有阴阳之别,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将阴阳变化的规律精炼地称之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转换变易正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指导原则.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技及理论无不体现着阴阳学说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18.
拳法如兵法,拳法搏斗实际如一小型战争,兵法中的战斗原则和理论多为拳法所应用,拳法中攻防要诀明言也多与兵法相吻合。故古之善拳者多为善兵,古今许多军事统帅多是高明拳手,所以说拳法就是兵法。招法又是行动的变化——攻防变化的规律,没有变化就没有招法。而变化是以《易》之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阴阳即是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拳术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统一体。如动静、虚实、奇正、刚柔、快慢等等,由于统一体内相互转化,推动了学有定数,用无定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孔德 《武当》2007,(3):32-34
【原文】玄天上帝①曰:“《易》曰:‘乾父坤母②。’阴阳之义,昭昭可考。有天地然后有男女,则阴阳之道又不言而喻,则是有天地之不可无男女也明矣。”男受乾坤之变化而成其象,女亦秉乾坤之交泰而有形。凡具此形象者,皆具乾坤之?,而同列于宇宙之间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