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紫轮 《武当》2005,(8):37-37
金丹功的修炼与人们所熟知的内丹修炼截然不同。近代所有丹书只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及还虚面壁之说。而金丹三元加炼最上大成之真,妙一、三一、九炁,炼虚化炁(气),炼炁化精(玄元始三炁合化之阳精,非是淫精)、炼精化神及炼虚合道之秘则从无见说。今此说一见,读者不免感到意外,然是非邪正,功夫自会做证,明智之人一见便知。  相似文献   

2.
妙用太平气     
袁康就 《武当》2010,(5):46-47
炼气功的朋友应该听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是五代陈抟(即陈希夷)教人炼内丹(今人称气功)的金句。然“精气神”三个连字,源出于东汉的一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  相似文献   

3.
赵德贵 《武当》2014,(11):57-59
一、入静的意义历代养生家所用的与“入静”概念含义类似的名称有多种。诸如“五入”之说。即入虚、入静、入定、入神、入寂。古人认为,五入是含义不同的五种概念。入虚是“清净无为,虚空无相”;入静是“心清神澄,意恬念静”;入定是“净滤禅悟,定慧交融”;入神是“精神解脱,神明妙用”;入寂是“诸相寂灭,了无苦乐”。这“五入”的区别,大体上可理解为同一境界的不同层次。现在除“入神”之外,其他名称已很少用,只是个别功种仍在采纳。  相似文献   

4.
刘紫轮 《武当》2007,(1):43-44
世传丹法是百日筑基、十月养胎、三年乳哺而修入,其程序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面壁。此类丹法之书吾看过不少,但都没有深入研究,也未实践。但对其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武当武术独特的思想特征、技术特征角度出发,同健身理论相结合,探析武当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理论依据,使武当武术为全民健身服务。同时寄希望于健身活动,促进武当武术进一步在世界的传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武当武术蕴涵丰富的道家思想“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形神相依”;“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的技术特点;特有的“肥硕宽大,庄重威严”服饰美,仙骨拂尘、刚劲刀剑的“奇门兵器”,这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健康理念的时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发展需要、心里需要,广泛影响着世界。  相似文献   

6.
王嘉林 《武当》2014,(2):20-20
杨式太极拳内功,就是太极拳架和内气相结合修炼的一种祛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技击和产生鼓盈气能力的一种功法。也就是在意识指导下,动作和呼吸三者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依赖一呼一吸之引导作用,达到无坚不摧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太极境地。  相似文献   

7.
张苏辰 《武当》2010,(2):44-45
三、炼磊化神 随着二步功的深入,元精已炼尽,接着要修持炼罴化神功,达到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具体练法是:入座后,用祖燕光在祖窍穴内悬照,照定在气穴虚空境界中,轻轻寂照,绵绵看守,自然呼吸。使其不寒不热,从容涵育,任其自运自化,口中生津,用乾坤相交咽下,如雨泽物。经过七日温养,等待静定,呼吸一停,大药产生,  相似文献   

8.
杜子宇 《武当》2003,(7):19-20
空即无,无即空。虚空杳无是混元无极大道的本体。李派太极炼命归性,炼有归无。即练太极归无极,以虚空妙境为归宿。正所谓“阶及神明”,“合道归真”。故说“空”境是太极修炼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邓付凤 《武当》2009,(8):20-22
(接上期)二十五、八卦拳炼神还虚形式 拳术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阳火阴符,是为功用。此言炼神还虚,是为妙用。妙用之功,其法何在,乃不外乎八卦拳之式求之。故开阖动静,起落进退,生克变化,以致无穷之妙,亦不离不卦。八卦不离四象,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矣。所以炼神还虚之式者,与前所习之形体无异。惟手足身体,外形不要着力,俱随意而行之。然身体亦并非全不用力,其劲不过极力往回缩去,意在蓄神。外形身体手足,俱以意运用之,行之已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之意。  相似文献   

10.
三昧真参法     
李兆生 《武当》2005,(1):3-5
衡量正宗与散流的标准是"三昧真参法"。 "三昧"指什么?三昧就是精、气、神。不光是练功、修道,中医治病人,享尽天年都离不开精气神。小腹里是元气、精,颅腔运化的是神,在精神之中往来者为气。精、气、神在体内各有各的位置,并相互转化,所以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在我们传统的内容里边,神传的修为是"化神为气",然后是"炼气还精",这个就是说,是人再造精神。  相似文献   

11.
务真子 《武当》2000,(5):51-53
道家修炼有人仙、神仙、天仙等不同证果。初关炼精化无,坚固命宝,名日“百日筑基”。功成能百病莫侵,返老还童,寿延无限,长留人间,名为“人仙”。中关炼气化神,气满神全,名日“十月怀胎”、“三年哺乳”。功成能六神俱通,阳神离体,名为“神仙”。上关炼神还虚,性命合真,名日“九年面壁”。功成形神俱妙,白日飞升,周游六合,得大逍遥大自在,名为“天仙”。  相似文献   

12.
不同身体文化的区别虽然是由于彼此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但是这些区别的最终呈现者却是身体技术。而劲力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身体技术动作的标识,不同的劲法是武术各个拳种风格的区别所在。文章在参阅大量文献后指出,形意拳的劲力步骤分为:一明、二暗、三化,即炼精化气层面的明劲、炼气化神层面的暗劲、炼神还虚层面的化劲。  相似文献   

13.
伦峰子  朱伯伦 《武当》2004,(12):20-22
六合者乃内三合与外三合。心意六合拳者炼的即六合心意、心意六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根据人体结构和打斗特点,根节相合带动中节、中节相合催发梢节、梢节相合发于合打效应。古谱云:“肩胯相合,肘膝随之,手足相应”。加之内外三合总是合修并炼,故有“不合不打,打顾不分,后发先至”之说。外三合宏观炼形合打效应,易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4.
古人惊异于佳句,有“迥出意表”之说,感佩某人才情多端,遂叹“知之不尽”——这两句话,挪来言说张仃先生的画道,再恰当不过。先生功业,多有专论在前。近日得见先生晚岁素描风景写生,赏读再三,惊喜莫名,却不知如何下笔议论才好。  相似文献   

15.
孙式太极拳修为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式太极拳进阶步骤孙式太极拳是以修心养神为基础,并将此贯穿于站桩、盘架、推手、大、散手等过程中,来完成炼形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诸进阶层次。修心之要孙式太极拳修心之要仅八个字而已:"恬淡恬虚无,渐修静悟。"这八个字是修为孙式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基础。需认真领会,身体力行。否则,即使在拳技上已有了功夫,也如沙丘之阁。常见高功夫者而早衰,其因就是于修心一道,未能按此八个字去身体力行。那么,什么是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呢?首先,这八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前四个字是心态和条件,后四个字是…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人们为了祛病延年,都寄希望于“药补”与“食补”,而较少重视“神补”。其实,历代医家对于“神补”甚为重视,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之说。人到老年为什么要重视“神补”呢?中医认为,稳定的精神情绪对人体脏腑气血能起到良好的影响;而神志反常,喜怒无度,思虑  相似文献   

17.
杨春  李桂英 《武当》2009,(5):42-43
太极法由张三丰所传,是太极门的真宗法律,是遵循宇宙的生化之理,合于人体的修炼法,是提高修行层次的关键。它有一套完整的修炼系统,强调性命双修,以达到集义生暴、积德化功之目的。祖师诀曰:“道德崇高神益迈,虚空粉碎法无边。”不讲火候,教人无所有无所执,炼暴化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是一种直指大道的渐悟之法。但终因道门传统,师传不言普度,以及历史上的特殊原因,未能泛传于世,致使没能留下完法。  相似文献   

18.
凌召 《武当》2009,(6):21-23
以五行拳运动之法来完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在明、暗、化三劲的练法上完成的。初练拳时,用力以刚猛之劲为主,拳势要舒展,不可拘谨,为的是使劲力发于体外而抻筋拔骨,劲力调和顺畅,开出体劲,渐渐达到体动随心动,炼精化气,以退后天返先天,这是练明刚之劲。练功久而久之,内三合程度逐渐提高,行拳作势舒畅自如而无喘意,自身也就松了。经过这样的一段时间练习,力量外放,用尽了,拳不打乏力,练拳者自己都乏了,身体自然能松软,促使体的柔化。基础打好了,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军六合严整.内劲自生。  相似文献   

19.
曹英峰 《精武》2006,(2):7-8
炼气,非但易筋赖于此,更是洗髓必由之门径,是易筋经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目前除张义尚先生在《真传易筋经》中披露“九转呼吸法”外,余下各版本均不见记述。这里所说的“炼气”,是有别于世面流传的所谓“气功”方法的。“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这“一口气”, 简而言之,就是锻炼呼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37年,姚宗勋先生20岁时拜王芗斋先生为师,当时芗老在教学方面,采用的是自悟苦练与实战相结合的原则,在基本功站桩方面,贯彻一上来就摸索拳术浑圆力的煅炼方法。当时姚宗勋先生认为,芗师的功夫已炉火纯青,做什么有什么,抬手提足皆摔人矣,没有对与不对之说。对于习练者怎样能练到芗师的功夫,看来并不是这样简单,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拳术本身的浑圆力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