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1940年 10月8日,古都北 平爆响了一条倾城 震惊的特大新闻:大成拳创立人、实作技击大师王芗斋先生,在《实报》公开发表答中外记者问,并声明:研究拳学不分国际界限,然而“东洋之柔道,西欧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但均非整体上,鄙人愿与外藉拳家实作以验真伪”。 王先生的声明,惹恼了武士道名拳师泽井健一。泽并不仅在日本国内而且在东南亚各国素享拳道和剑道盛名,且精通柔道。在他心目中,中国拳术似乎只是供人欣赏的“花拳锈腿”,绝无实作价值可言。于是,便到王先生家登门“拜  相似文献   

2.
吴宪民 《精武》2008,(5):14-16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练大成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拳艺面目与神韵,这是林学伟先生拳学艺术上的一大特点。他在“大成拳教父”王选杰先生的拳法基础上.苦苦研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终于形成了个人的拳艺风格。据其师信阳大成拳家李照山先生介绍:  相似文献   

3.
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不能劲由脊发,贯劲干指捎;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寒肩亦称“耸肩”,就象人在寒冬溯风中把肩耸起一样。内家拳有“松后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时”、“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头节须松沉,使镇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房垂用锤。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比劲活,肩摧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国,能固两助。这样才符…  相似文献   

4.
李康  李剑 《武当》2003,(12):57-58
王选杰先生,当代大成拳名家,武功卓著,多次击败国内外武林高手,是以实战称誉武坛的大成门代表人物。同时,他还在全面继承王芗斋先生拳学的基础上,将大成拳科学理论与我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提出了“拳禅不二”的拳学主张,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相似文献   

5.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6.
冯社敏 《精武》2008,(4):38-39
拳学“顿悟派”、当代学者李虎先生主张“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他的《大成拳顿悟之法门》一书,是对他的恩师王选杰先生心灵的感应沟通,是他从生命本源处流溢出的悟性灵性。  相似文献   

7.
车星辰 《精武》2009,(5):72-73
“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这句话,是大成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王宇僧)先生所提出来的。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大成拳(意拳)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王芗斋的好多拳学观点及拳论文字,被广大大成拳(意拳)爱好者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这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大成拳实战当中,就发力部位而言,有掌、拳、指、腕、头、肩、肘、胯、膝、足等处。其中,掌法是重要的练用手法,在大成拳实战中应用非常广泛。基本掌形五指尽力向外伸展,力量撑足(图1),然后稍稍一松(图2),这便是大成拳在练功时及实战中大部分时间内都要保持的掌形。也就是说,运用掌功发力攻击敌方时的一瞬间,全身及手掌骤然一紧,手掌瞬间变为图1  相似文献   

9.
王选杰 《武当》2003,(12):28-30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在实作中就不  相似文献   

10.
栽拳是大成拳重要打法之一,其形态气势如飓风卷树抛于空中而后倒栽于地,故名之。在大成拳实战(包括实战训练)中,栽拳并不像劈拳崩拳那样为人所重且运用广泛,但它决不是可有可无。事实上,大成拳的任何一种攻击方式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运用得当,皆有很强的威力。比如,劈拳是运用上下的力量,崩拳是运用前后  相似文献   

11.
小舟 《精武》2006,(11)
“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夫学拳者,应以意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不可以小成为是,必以大成为志焉。”不知这句话是不是王芗斋先生说的,但芗翁做到了。由入郭云深门下学习形意拳,到弱冠之年离家远游寻师访友切磋武艺,到综合他艺精华创编意拳,再到登报挑战,大长国人志气,芗翁一直以大成为志,志存高远。芗翁所创之拳名意拳,又名大成拳。意拳,取“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要领,体现了打拳时的一种精神境界,所以意拳是十分讲究修禅的,不知是不是芗翁受本空上人指点之故;而“大成拳”之名,则是芗翁友人在1940年赠给先生的,先生不好推辞,只好名之。在“意拳”与“大成拳”之间,芗翁更倾向于“意拳”,先生曾说:“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谦逊之态跃然眼前。  相似文献   

12.
300年形意拳     
形意拳术自姬际可创史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技术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 据古拳谱记载,姬氏初创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承为拳”作为拳理,以“六合”为拳之法则,“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思维意识为诱导作用于形体,致使经络系统发生巨大变化逐步达到“内三合”与 “外三合”的高度统一,使意(大脑思维)、气(经络系统的活动)、力(形体运动)相配合,三者互为作  相似文献   

13.
被武术界许多人士称为“实战拳法”的大成拳近来在北京悄然热了起来。 大成拳又名“意拳”,是武术家王芗斋先生40年代创于北京的一种拳法。该拳一诞生,就以其具有强烈的技击性震动武林。另外,大成拳还提倡“从养生中求技击,从技击中求养生”,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 就是这样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拳法,从50年代开始,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受到排斥与压制,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又重新  相似文献   

14.
王玉芳 《精武》2003,(3):40-40
张树新于1962年生于北京,1978年开始习练大成拳,并遍访大成拳名家。1996年,我将张树新收入门下后,他的武功造诣突飞猛进。鉴于其优秀的人品和武学天赋,我于2002年11月16日,特将他收为义子并赐名“承芳”,以视为我的衣钵传人,“承芳”意为“承我拳学,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5.
祝大彤 《武当》2003,(7):13-14
松肩 在太极拳套路中,无肩难以成为拳,每势每动也离不开肩,肩的重要性显现在拳套路之中。拳家在盘拳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肩也是呼吸的总“气门”,寒肩气上浮。太极拳不像  相似文献   

16.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53-54
《大成拳和意拳的区别》一文,是先师20世纪八十年代所作,一直收藏未发。试观此文,详细论述了大成拳和意拳的异同,解答了困扰大成拳学子的一大疑问,并对大成拳和意拳拳学本质做了颇为深入的讲解,可以此文作为分辨大成拳与意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贾澎 《中华武术》2004,(3):31-33
“金刚”是道教和佛教守护神,因之命名取其庄重、中正、威严之仪,无敌于天下之势。“对”是相合、相含、相对照之意。“三大对”是指身、手、步相对。拳势运动中身体移动、重心转换到某一侧时,须手与足、肘与膝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一对无不相对,不贪不欠,无过不及,头正身直,沉肩坠肘,吊裆松胯,气顺神蓄,气催力发,意动劲至,则五行百骸  相似文献   

18.
潘双喜 《精武》2004,(11):32-33
拳谚云“拳轻掌重肘要命”,传统武术中有夺命肘、穿心肘等招法,可见肘法在搏击实战时杀伤力之巨大。截拳道肘法实用性强,灵活多变,分为顶肘、挑肘、盘肘、砸肘等。实战时,每种肘法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拳腿等动作组合应用。本文主要介绍顶肘(侧顶肘、后顶肘)的功法训练与防暴格斗法,其劲力讲究转胯活腰、抖肩送肘、劲至肘尖,技术应用以贴身近打、顶靠暗击、出奇制胜为法则。  相似文献   

19.
炮拳是大成拳重要打法之一,在大成拳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当中,属稳健而沉实的一种攻击类型。恩师王选杰先生在实战中,对炮拳的运用相对于劈、崩二拳来说较少,但这并不意味对炮拳的轻视。相反,选杰先生非常看重对炮拳的训练,他认为,长于直线发力的练者,应该加强炮拳的训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攻击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