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乃前辈技击法要之结晶,下面笔者据体悟简析之。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心法诀“气沉于渊”,即气沉丹田。然丹田非脐下一寸之处,而是小腹之底部,即耻骨处,气沉到此深渊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并非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只能在胸部,气沉丹田只是意想。通过这种意想使胸腔开阔、横隔膜下降、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呼吸顺畅、气血通畅、呼吸与气血的通畅是内家拳技击的必要保证,否则气喘吁吁,气闷气浮又怎能进行激烈的打斗?另外“气沉于渊,巧运气血”,也是内家养生的首要法则。所以说,内家拳是技击与养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不能劲由脊发,贯劲干指捎;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寒肩亦称“耸肩”,就象人在寒冬溯风中把肩耸起一样。内家拳有“松后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时”、“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头节须松沉,使镇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房垂用锤。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比劲活,肩摧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国,能固两助。这样才符…  相似文献   

3.
“丹田”是武术、气功中最常见的一个名词。武术中讲究“内练丹田气,外练筋骨皮”,“养就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给人”。气功中则认为“丹田”是生命的根蒂所在。“气沉丹田”是气功、武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会头重脚轻、气血上涌、胸闷气憋,或者动作僵滞,脚下无  相似文献   

4.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5,(11):2-14
什么是气沉丹田?怎样做才是气沉丹田?在一些气功资料中把气贯丹田说成是气沉丹田,我按照练习,现在感觉背部疼痛,这是什么原因?如何纠正?  相似文献   

5.
李康  李健 《武当》2003,(12)
一、泽井健一曾在日本创“太气拳”,请问其人其艺如何? 答:泽井健一先生的大成拳水平不错,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成拳。因为他的基本功不符合大成拳的原则。譬如他练“太气拳”所站的浑元桩,两小臂的姿势是“沉肩坠肘”,而不是大成拳要求的“肩撑肘横”。再有,站桩时身体重心放在中间或偏前方,这样对技击没  相似文献   

6.
高继寿 《武当》2015,(3):22
学练传统太极拳,修炼太极内功,不是仅靠练好拳架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明师指点,在做好各项身法,外三合,备五弓的前提下,需要布气、行气、运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形"。不仅要气沉丹田,更要气沉脚底。只有气沉脚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贯穿,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要做到气沉脚底,先要气沉丹田。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练功的人,"气"是在胸间,在  相似文献   

7.
武术套路练习对人的姿态和身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长拳类,包括刀、枪、棍、剑、拳的风格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静止动作挺拔刚毅,因此从身型要求,头要正,胸要挺,腰要立,这些要求完全是于动作的形态和内在气的配合所需要的,长拳讲究“提气”、“托气”、“沉气”、“聚气”等,有了身型和内在气的配合,在完成动作中就会体现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站如松”等形态要求。 太极拳是武术健身类的一个代表拳种,其身型要求头要上顶(虚领顶劲)下颌内收,面部自然,口自然合闭,肩要松沉,肘要下垂,两腋松空,含胸(胸部肌…  相似文献   

8.
张宝银 《武当》2006,(6):13-14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讲究细心体悟,认真修炼: 形顺不论演练何派何式太极拳套路,应将“形顺”当作首要要领,理由是只有“形顺”才能“体松”,只有“体松”,才能“气通”,只有“气通”,才能“力沉”。太极拳修炼旨在求一个“松”字,只有“松”,“轻、沉、灵、空”才能不期而至,而“松”源于“顺”。太极拳行功走架,体内元气流动,必须有畅通无阻的体内通道,而只有“形顺”,体内通道才能畅通,元气流动才能无阻,才能“气遍身躯”,“无微不至”。太极  相似文献   

9.
通背奇手     
“奇手”是五行通背拳套路的一种。其动作精练,技击性较强。需两人合练,配合要默契;攻防、速度、劲力,根据两人熟练程度而定,不可用僵劲、蛮劲,更不可练成木偶式的对打。若有通背拳功法的基础练习效果更佳。 一、预备势 甲(左)面向前站立,乙(右)前向前站立,两人左右间距约一米,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图1)。 要点:头要端正,舌顶上颚,含胸、沉肩;精神贯注,气沉丹田,呼吸自然。  相似文献   

10.
拳论术语提出的沉气和沉劲,是太极功夫的两种特殊表现,也是练太极拳者应理解和刻意追求的目标。沉气和沉劲的辨析必须结合练拳实际。这两个表述概念有异同之别,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沉。所谓沉,即是物体自身向下坠落、陷入之意,跟浮相反。而概念中的气与劲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1.
第3层功夫“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步骤,即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所谓“圈”并非指手脚运行的轨迹,而指内气疏通。第3层功夫是由大圈而至中圈的阶段。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在第1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2层功夫时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贯通。进入第3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即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周身相随,禁忌妄动。但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  相似文献   

12.
使劲扯蛋     
《当代体育》2009,(3):64-64
火箭和太阳打架事件 当冲突发生时,只见奥尼尔气沉丹田,用英文大吼了一声:“如来神掌!”先后将姚明、麦迪推翻在地。  相似文献   

13.
“调息”也叫“调气”。人对于大自然之气,不外乎是“一呼”、“一吸”;但对于体内之气的运行,就必须动用意识加以引导。有了“调心”的训练基础,“调息”就可以通过呼吸大自然之气,并且运用“调心”的方法来调动体内之气,使体内之气和体外之气互相沟  相似文献   

14.
南拳非常讲究“气沉丹田”,也就是运用沉气——一种典型的腹式呼吸过程。务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降低身体重心,从而使根基稳健,固若磐石,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就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由于练的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肌、隔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同时,由于沉气时,隔肌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活动幅度较大,能对消化器官起按摩作用,从而使胃肠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能强化胃功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增强心血管的功能。据临床观察,可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溃疡病、胃下垂、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张世昌 《武当》2023,(10):4-7
<正>气之义理关于“气”,中国古人认为人体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如原子一样至小无内的物质。春秋时期法家管仲有精气之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战国时期道家庄周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万物都是通天下一气而变化者。“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无形之气为有形之气的基础。“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相似文献   

16.
一、健丹田:形意拳内外兼修,首要是养气、练气、运气。于是就必先分健丹田。1、以意领先,气沉丹田。形意拳以心意为谋主,气意为元帅,力意为将士,就必须以意领先。气沉丹田,是使气沉于脐下三指(宽一寸二分范围)的丹田  相似文献   

17.
马琳璋  马天巧 《武当》2005,(7):16-17
练习心意拳,要懂得“中和之道”。所谓“中和”之道,乃阴阳和合也,阴阳均衡,二气得调之谓。人在天地之间,能秉承天地之气,则能得中和之气。古人有:“冲气以为和”的说法,并且还说:“天下万物,同一和气。”而人则是“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8.
高保中 《武当》2023,(1):9-11
<正>起势在太极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这样写道:“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将起势定位于太极拳“练法用法”的“根本”。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作为第一式的起势,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之所在,杨澄甫宗师说:“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这句话所含已有“体用兼全”。凝神静心,体态安详,意气兼备,应物而发。这完全就是“内外合一”之境,我于此揣摩已久,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9.
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我愿把多年练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屠仲道 《中华武术》2007,(10):54-55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