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汉宋之争,是清代学坛的一椿要案,桐城派与之有着不解之缘。乾隆年间.姚鼐与戴震公开对抗.嘉道年间,方东树与江藩再起波澜,桐城派始终是汉宋之争中宋学派的主要阵营。这既是门户之见使然.更是桐城派尊崇程朱而重治“术”与汉学家尊奉汉学而重治“学”的学术分歧导致的必然结果。嘉道时期的桐城派主张汉宋兼采,表现出开明的学术态度。但是,用汉学之“学”补宋学之“术”,汉学为宋学服务,才是他们的最终意图。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桐城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桐城派所倡导的“义理、考据、辞章”文章要素在老舍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老舍在继承并发扬了桐城派优秀传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避免桐城派浮躁凌厉、机械僵化等毛病。在文学语言方面,老舍谙熟于桐城派的“质朴自然”、“格律声色”形式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以及“清浅简练”、“音乐美”等主张。继承中有创造,这是老舍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  相似文献   

3.
姜有荣  刘晓晔 《新作文》2004,(10):18-19,24
2004年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如下(表附后):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清末以来对章学诚的研究风靡学界,章太炎也谈章学诚。不过不同于别家对章学诚的肯定,章太炎对章学诚持批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章太炎通过对章学诚的批评来批驳当时学界“其病多在汗漫”的学风;章太炎因为反清而对章学诚所提倡的正统史观批驳;章太炎推崇戴震,故不满于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为了顺应现代英语变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经常接触英语报刊,以获得地道、规范的英语。这是因为,如前所述,英语报刊不失为接触现代英语脉搏的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也是传统教科书和一般双语词典所望尘莫及的。换言之,英语报刊等新闻媒介是我们学习、掌握现代英语最实用的途径之一,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紧紧跟上现代英语的发展步伐和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其实用性,除“快”、“新”外,还集中表现在“俗”这一特点上。至于“俗”这一特点,是指报刊英语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有别于诸如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文体包括散文与韵文两部分,散文(即小说)是主导文体,韵文是辅助文体。曹雪芹选择白话小说这一俗文体,与宋代以来的俗文体作家遭遇及心态有共通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后者的作用更重要。由于叛逆性不彻底,曹雪芹既想“按头制帽”,又想“揣大家高唱”,导致自相矛盾,这点在诗上表现尤为突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白话的成就和运用韵文的矛盾,预示了白话文体的兴起和文体走向纯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郑毅 《鸡西大学学报》2007,7(2):87-88,59
清词蔚为大观,与前代的明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自清以来,用“衰弊”或“中衰”来概括明词之整体风貌也似乎已成定论,其中一条重要依据就是明词所表现出来的“俗态。”本文就明词的尚“俗”风气展开论述,阐述明词尚“俗”的基本情况,探讨明词出现尚“俗”风气的原因以及对明词之尚“俗”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文体排序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分别体现了文体排序的语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并分别根基于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分类观念、“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念、尊卑亲疏的宗法观念、“重生”“贵生”的传统伦理观念以及雅俗之辨的文化观念。在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中,这一基本体例的运用呈现出混杂性、交错性的特征,这同中国古代总集编纂时“唯假文以辨体,非立体而选文”的编纂方式有关,并体现出中国古代“因文立体”的文体分类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的考试说明将原来发展等级中的“生动形象”改为“丰富”,具体要求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1.材料丰富高考作文一般只有800字左右,所以,“材料丰富”,并不意味着堆砌材料,在议论性文体中,主要表现为论据的典型和论证方法的多样,在记叙性文体中主要表现为材料内涵的深厚和表达方式的灵活。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中专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愿望多次受挫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习得性无助”往往表现为厌学、学习兴趣低下,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这一现象可以归因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专学生对学习的无助感是在长期的失败中逐渐习得养成的。这种心态对中专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中专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有利于加强对中专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的思想深深打上了“魏晋灵魂”的烙印,在魏晋士人身上,章太炎找到了精神的链接点,魏晋狂人的士风、魏晋犀利明快攻守有余的文风以及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让章太炎在传承中构建了新的精神信仰,从而推动了章太炎一生所执着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的魏晋六朝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晚清时期著名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对于魏晋六朝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有其民族革命的功利动机在内,另一方面,也是他在认真考察中国学术发展史后所得出的关于魏晋六朝“其言循虚,其艺控实,故可贵也”的学术结论使然。  相似文献   

13.
桐城派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对扭转明末清初矫饰浮夸的文风,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桐城派的主要代表,姚鼐在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实践中,都有重大贡献,他把“义理”、“词章”放在一个综合化结构中加以考察,形成了文史哲的统一观,对我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散文理论包含了散文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主要因素和相互关系,并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命意识;他的“阳刚阴柔”论,在美学的风格审美范围也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4.
清末京师大学堂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转型促使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引发了知识分子活动空间的转移:由“庙堂”转向“讲堂”,桐城古文派与以“太炎弟子”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对北大讲堂的争夺,就发生于这一历史背景下。蔡元培执掌北大与“新思潮派”的迅速取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加快了北大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拉斯的《情人》和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对其中蕴含的叙述风格、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和男性形象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两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著录的闽籍作家中,部分作家字号、著作卷数、功名时间等缺载存讹。现考得张甄陶、高腾、张际亮等16位闽籍桐城作家字号、著作卷数,可补原著缺误;另闽籍刘国柱师从朱仕琇,受古文法,民国《闽侯县志》有传。赣籍鲁仕骥师从闽籍桐城作家朱仕琇,与桐城作家交往密切,承继古文文脉,民国《建宁县志》、同治《福建通志》、光绪《邵武府志》均有传。按原书体例,予以增补。  相似文献   

17.
主要论述了《论语》半月刊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内容风格以及林语堂和它的关系,并探索了林氏于20世纪30年代创办这份刊物的原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30年代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张裕钊不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桐城派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章学家.张氏与其师友及门人的论文书信,多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张氏的论文书信,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章学思想: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而以“辞”、“气”、“法”辅之;注重声调,并提倡“因声求气”.考察张氏论文书信中的文章学观,既有利于我们探索其文章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又有利于我们看到其文章学对桐城诸贤的继承与超越,还有助于我们对从姚鼐到曾国藩再到张裕钊的这一文章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师法桐城,又处处超越桐城.为了追求"澄清无滓"的雅洁文风,方苞反对其他文体对古文的侵犯.曾氏把骈文与辞赋引入创作之中,一改桐城文的单调贫乏.曾国藩倡导"气盛"文学理论,要求作雄奇之文,矫正桐城派柔弱之弊.适应朝代剧变的需要,变革姚鼐主张、增添"经济之学".曾国藩的种种变革,达到了"中兴桐城"之宗旨.  相似文献   

20.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