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公共食堂报道的认识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党在领导公社工作的时候,必须注意全面地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必须关心人,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这是我们在公共食堂报道中的指导思想。今天,绝大多数农民都参加了公共食堂,他用的种种切身利益,他们的生活问题,绝大部分同食堂直接、间接有关。  相似文献   

2.
写作技巧是表现报道内容的形式,但形式有时也影响着报道内容。许多时候,忽略了“技巧”,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那么,有哪些“技巧”需要我们注意呢?锁定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不管写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古人说:“文以意为主,辞能达意而已。”清朝文学家袁枚把漂亮句子比作铜钱,把文章主题比作穿钱的绳子。他说,没有明确的主题统率文字,你写的东西就是撒在地上的铜钱,不能拿来派作任何用场。这就是说,主题必须新颖,重复前人没有出息;主题必须集中,“意多则乱文”;主题必须深刻,肤浅…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1986,(7)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广播电视界的广大同志,经过初步学习,深深感到:《决议》对我们来说,“既是指南,又是鞭策”。  相似文献   

4.
杂文是一种说理文,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说理是可以说得很富有趣味的。 我们这里说的“理”字,是“道理”“事理”的意思。越是好的杂文,越是富有理趣。把道理、事理说得有趣,是杂文的一个长处,或者说是杂文写作的一个基本的技巧。 人们平常有句口头语:“你说话得讲点儿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理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就先从几种逻辑来谈谈杂文的理趣。 一、形式逻辑的理趣 形式逻辑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它会让你涉及到许多有趣的故事。下  相似文献   

5.
就在新闻界对文艺穴头说这道那的时候,界内却出现了自己的穴头,这便是新闻穴头。新闻穴头一出现,就“火”得很。有家报纸曾以《“新闻穴头”闹京城》为题进行过报道。既然能够“闹京城”,可见穴头们以及干的事非同一般。那篇报道还向人们提供了一个事实:京城每天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会、恳谈会、座谈会、产品订  相似文献   

6.
郭之文  徐忠 《传媒观察》2007,(12):52-54
主题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尽管我们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但新闻报道有其不可避免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倾向,有时这种政治倾向还特别强烈;另一方面,主题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完全脱离开主题报道而生存。作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版面、主流频率、主流频道而言,主题报道往往是家常便饭,总是要照面,总是要进行,所以对主流媒体来说,主题报道往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每逢重大时政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总是事先策划一些能够体现“主题”的选题和报道方案,以免到时措手不及。从被动式的报道,到媒体对主题报道的主动介入,是媒体搞好主题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新声带”影视歌手大赛是在“超级女声”红遍全国的时候举办的。“超级女声”无论策划宣传还是操作都算是极其成功的,他们开创了直接将海选录制下来,几乎不经任何处理就播放的节目形式,让观众直观地看到选手的紧张、看选手出丑、听选手跑调……巧妙地将类似真人秀的过程隐藏在一个比赛类节目中。比赛的各个环节和术语设置得新颖有趣,不再像过去那些比赛一样说初赛而改叫海选,甚至还引进了网络术语PK!“新声带”和“超级女声”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本质上也都是全民参与的一项活动,乍一看好像有些拿来主义,但是“新声带”却能在众多比…  相似文献   

8.
徐迅 《传媒》2002,(6):29-29
前不久,《家庭》杂志因刊载假新闻《斗智斗勇: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以下称《共穴》)而向山西省记协道歉。作者季风振振有词——文章“内容没有损害任何一位记者的声誉”;而编者代表称:作者“用当事人的假照片蒙骗《家庭》杂志社,我们也是受害者”;作为山西省新闻工作者的代表,省记协负责人说:“山西没有的事,而《家庭》杂志却做了特别报道,我们要发表声明和公告,并将诉诸法律。”相关主体纷纷亮相,作者申辩,编者诉冤,被报道者主张权利……然而在笔者看来,这里还缺少了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广大受众和媒体行业。 试问:被欺骗的受众,他们从新闻媒体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应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报道队伍和一些初学报道人员中,存在一种单纯追求上稿数量的倾向,有的不惜“投其所好”,你要啥,我有啥,现炒现卖,而报道深度却不够。这种目标上的低标准,是导致稿件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有的人却常常抱怨:同样的稿子,人家能上,我为什么上不去?每每责怪编辑,而很少从自身分析原因。唐太宗《帝苑》中有句话颇耐人寻味:“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只为其下”。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取得好成  相似文献   

10.
电视同题报道的差异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洪涛 《现代传播》2007,(1):159-160
对一名记者来说,“独家新闻”永远是有诱惑的。然而随着媒体进入资源稀缺时代,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真正的“独家新闻”,每一个记者在更多时候要面对的是“同题报道”——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当事人……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新闻事件,有十几家电视台的记者前往报道,到了播出的时候,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雷同的内容——十几个不同电视台、不同栏目的报道像是“同一个记者”制作的。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声音”是否嘹亮,很大程度上要看成就报道等重大主题报道驾驭得如何,这也是衡量一个媒体强弱的重要标志,现在人们常说媒体权威,其实这正是党和政府权威性的体现。这些年来,新闻媒体越来越看重此项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应看到,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还存有模糊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做些理性的思考。一、搞好成就报道等重大主题报道是媒体的天职,而不是“额外任务”。板着面孔的说教我们已在开始拒绝,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成就、重大变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报纸上常出现当地领导干部邀请专家问计献策,如推广农技、气象分析、抗旱防涝等座谈会的消息。这种报道反映领导民主纳谏,贴近生活,读者关心,很受欢迎。但有时高高兴兴读完这类消息却令人失望。明明标题是“领导问计、专家献策”,可文内无计无策,专家说了些什么,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有时候连哪些专家参加座谈的名字都没得,但领导人的讲话(有些是套话)却报道得很细。有人开玩笑说,“是领导向专家问计,还是专家听领导上课”。  相似文献   

13.
小黄同志: 你来信说,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下去采访的时候,内心非常感动,回来汇报的时候,讲得也很生动,可是写出报道来,却变得平淡乏味,不那么感人了。为此,你很苦恼,希望我能给开一副治疗这“病”的“药方”。  相似文献   

14.
现在由我来谈谈新湖南报在报道上如何突出中心和照顾全面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摸索出成熟的经验,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希望得到同志们的帮助。过上,我们编辑部有些同志有这样一个感觉:既要集中突出地报道中心工作,又要报道好其他工作,而版面只有那么大,不好办。检查我们的报纸,的确有的时候中心是突出了,其他方面却照顾的不够,甚至没有照顾。有的时候,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平列报道,都不突出。但是也有的时候,由于安排得比较好,中心突出了,其他方面也都照顾到了。这就说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七月一日在报上公布以后,全国省、市、区报纸以大量的篇幅发表消息、通讯、文章,宣传《决议》的精神,报道各地学习情况。一、发表消息、通讯,报道各地区各单位学习《决议》的情况,有的加了刊头《学习<决议> 总结经验团结前进》、《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  相似文献   

16.
认稿又认人     
“认稿不认人”,确实是编辑处理来稿应有的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辑也应该力求“认稿又认人”,就是说,要熟悉作者。有些来稿,主题很不错,报道角度也新鲜,新闻要素都齐全,却很难判断其内容真实程度如何。我们就登过一些事实来自捕风捉影、情节和数字任意夸大、甚至是作者化名自吹自擂的稿件;就是因为它们写得似乎“天衣无缝”,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就依法治国带来怎样的答案,受人期待。—位曾看过这次全会决议征求意见稿的中央党校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即将提交四中全会表决的决议是一个很成熟的决议,“我们已有的经验和认识,都包罗在这个文件中了。”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声音“是否嘹亮,很大程度上要看成就报道等重大主题报道驾驭得如何,这也是衡量一个媒体强弱的重要标志.现在人们常说媒体有权威,其实这正是党和政府权威性的体现.这些年来,新闻媒体越来越看重此项工作,并取得很大成绩,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应看到,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还存有模糊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做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赵毅 《兰台世界》2012,(7):16-17
他用短短的11天,就使一个被战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特钢厂起死回生,让一个肢体不全的高周波感应炉,炼出了本溪解放后的第一炉特殊钢水,为本钢创业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他只有小学文化,却编写出新中国的第一部炼钢技术教材;他出生在本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的亲切接见……他就是本溪第一代炼钢工人贾鼎  相似文献   

20.
《新闻窗》2006,(1):17-18
在接到这次报道任务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报道组成员都认为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题材。然而,真正要以它作为报道对象、要确定选题的时候,才发现它绝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反而变成了一个我们再陌生不过的题材。同时,这次报道还有一个主题是“穿行多彩贵州”,要通过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反映今天的变化。这更增添了报道的难度。再翻开贵州电视台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