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阐述了在应用“问题串”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如何设定探究目标,如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获得探究活动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阐述了在应用"问题串"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如何设定探究目标,如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获得探究活动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於剑 《生物学教学》2013,38(6):24-25
问题串是指导生物学探究教学的活动指南、思维起点和诊断反馈。本文总结了利用问题串进行探究教学,即教师围绕探究目标,设置针对性强的问题串,指导并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茅玉龙 《考试周刊》2013,(87):59-60
一、“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分为两个层面:“板块设计”与“三串设计”。“板块设计”是解决教学设计中如何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整体思考的逻辑结构设计。板块设计是突出学生学习任务的板块结构,其模式如右图所示。“三串设计”是针对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如何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具体设计,分为:①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②针对每个问题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③针对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串”,指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层层递进开展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本文简述高中数学“问题串”设计的重要性,以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深入探析“问题串”设计策略,以期学生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问题串的教学策略是指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实际,依据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精心设计一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串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探究教学中运用问题串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清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正在探究的问题,领悟探究活动的精髓,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欲望,有效地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在“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一节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酸雨数据中发现环境问题,运用黑藻作为实验材料,亲历“探究pH对植物细胞生命活动影响”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问题串驱动教学进程,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8.
问题导学式教学是根据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定的、以问题牵引、问题引导、问题解决为主要方式的教学策略:主要设计思路是问题设置、提出问题、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和实际应用;实践研究表明: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设计系列的学生活动、设置系列的问题串,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江云 《亚太教育》2019,(11):169-169
问题是思维的基础,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时应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索、主动探究,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往往是围绕大量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中的“问题串”分为三个方面:教师的问题串——学生的活动串——师生间的反馈串,为了课堂教学能顺利达到预定目标,教师设计问题串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串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关键.那么,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串呢?下面笔者就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教学片断来谈谈有效问题串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正>运用问题串教学,是指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设置一组有针对性的问题,或一串连续的追问,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自主建构知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数学知识较抽象、难理解,因此,教学中适当创设有效问题串,能促进知识的形成和领会,达到高效学习的目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问题,是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我在引导、促进学生之间的“研、讲、评”学习活动时,通过培养学生有效交流,构建了“自主探究问题”环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以高中化学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为典型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及有效达成的尝试,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效性,激励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进行“再创造”,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渊 《福建教育》2023,(18):58-60
以结构化的视角统整单元章节起始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学生迁移应用知识提供“脚手架”。教师可紧扣单元核心概念设计“问题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活动串”,围绕环节目标设计合理的反馈方式,促使学生以结构化的方式认识与理解所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问题串”教学作为“问题教学”的独特实现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年级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问题串”应用于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升,促进教师教育素质的提升。在数学课堂中,“问题串”的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要不断递进,要科学合理,要能展现师生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6.
陈广玉 《考试周刊》2012,(75):131-131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参与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那么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有效”?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科学探究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一、要有明确的探究任务和目标“科学探究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实现,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随意开展探究活动。最终也只是营造了表面“热闹”的学习气氛,只能“越探越乱”。  相似文献   

1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活动。有效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现实起点,利于课堂生成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问题成为有效探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合理设计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有序联接成“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优化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有效”是前提,“长时”是从时间上保证学生探究的自主性;长时探究是指学生自主地较长时间对感兴趣的“模糊问题”作出有效探究。应用长时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成果共享时的交流能力,让孩子在课堂中体验到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过程,逐步养成优良的科学素养。怎样才能保证长时探究的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设置的“活动与探究”栏目是实现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载体。在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实际探究能力出发,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的关系;突出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过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有效的“动”起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