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著名女词人吕碧城,一生经历丰富。少时遭遇父亡家破的不幸,中年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又终身未嫁,决定了其词多抒怀之作。她的词主要学习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等,风格以缠绵、婉约为主。与近代其他女词人相比,吕词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突出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民国词研究推进较快,但也存有一些基础性的,应该重视而未被重视的问题。其中民国词的界定、民国词的分期,以及民国词社的研究方法是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可促使当前的民国词研究更为扎实与深入。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晚清民国词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严迪昌、朱德慈、曹辛华、彭玉平、朱惠国、杨伯岭、张宏生、莫立民、查紫阳等新老学者们对晚清民国词或做文献的系统搜集、或考证词人词作、或做词学理论研究、或梳理词人结社现象,或做回顾和展望,为晚清民国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袁志成博士另辟蹊径,专注于晚清民国地域词学的研究,研究经年,成果颇丰。在《晚清民国福建词学研究》出版之后,又与其夫人曾娟女士合作出  相似文献   

4.
仇埰早以教育名家闻名,五十以后肆力为词,为时人所称许。先后参加"仓庚"唱和,组织蓼辛词社、如社、午社,与民国主流词坛关系密切;同时,又以馀力整理乡邦词学文献,辑录《金陵词钞续编》。其词业活动是传统词人的习惯做法,且在民国"体制内派"词人中颇具代表性。在西学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仇埰诸人的此种活动,背后隐藏着对新文化的警惕,以及寻求文化归属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谢燕 《天中学刊》2012,27(6):7-10
朱惠国近年来在近世词学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其学术观点得到了学界特别是词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清词研究方面,首次揭示了常州词派与常州学派的关系,探讨了晚清常州词派与浙西词派的共存与融合;以"传统词学的现代转化"为线索,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晚清民初的词风变化。在民国词研究方面,首次提出"民国词学"的概念,拓展了传统词学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注重将传统的实证精神与经学、政治、文化背景相结合,显示出开阔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江西词人以《词学季刊》《同声月刊》《学衡》《青鹤》等杂志为依托,分别形成以夏敬观、龙榆生为领袖以及以王易、胡先骕为首的两支词人群。江西词人群体是以地缘、业缘、学缘为纽带结成,他们早期词学梦窗、彊村,词境质实、词风晦涩、情感沉郁;20世纪30年代中叶后标举"苏辛",以词纪史,书写时事,词风飚烈。民国江西词人群体不仅延续了千年词统,以词记述民国特殊时期的家国史、学人心灵史,更促使时代词坛风会由"梦窗"转为"苏辛",为新中国培植了大批词学传人。  相似文献   

7.
沤社是民国中期成立的词社,成员交游历时长、空间广。通过对沤社的交游考察发现,沤社是在清末民国与南北诗词社团交游中逐渐形成的,而且成为民国时期沟通南北社团及民国前后期词社的连接点;上海成为了民国时期结社重镇,改变了以往京都为唱和中心的"文学地图";诗词社员交游与结社的基础基于相似的文化与遗民背景,词社之间的交往,词学观念与创作均会相互影响。最后,由于社会传媒的发展,沤社成员又成为了《词学季刊》报刊词人群,完成了传统词社成员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广查清代至民国闽籍文人著述的基础上,著录了清代至民国闽人词集和词话著作的版本、序跋、卷数、词篇数以及词人活动等资料,制成闽词集编年。意在系统地反应清代至民国闽词的创作全貌,为从地域角度研究闽词者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拾零七》读吕碧城题画词札记《吕词笺注》中录题画词计八首,列目如下:《齐天乐》“寒庐茗话图为袁寒云题”。《三姝媚》“为尺五楼主题扬州某校书所画芍药片石卷子”。《百字令》“排云殿清慈禧后画像”。《月华清》“为白葭居士题葭梦图”。《二郎神》“杨深秀所画山水便面,儿时常摹绘之,先严所赐”。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国词籍校勘之业兴盛,为现代词籍校勘学之奠基。王湘华《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词籍校勘学的范畴,总结了词籍校勘的理论和方法,具有积极的学科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1.
"点钟"一般作为时点词,用法与"时"、"点"相当,然而在晚清民国的一些文本中,它不仅可以表达时点义,还经常表示时段义,不过后者在解放后逐渐趋于消失,因而此词二义并存是早期现代汉语时期"词语过渡状态"的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2.
陈锐词学思想与常州词派词学理念迥异,其推尊柳永,重字句、协韵与守律,且填词较好地实践其理论主张。不惟如此,柳永词谱之功与婉约风格受到陈廷焯、郑文焯、刘熙载、王国维以及朱祖谋等词学家的青睐,反映了柳词经过清初、中叶传播的沉寂之后于晚清民国再次进入词学家的接受视野,亦体现了晚清民国词学思想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3.
民国词之发展,明显有着自己的轨迹。民初,词坛并不景气,词人酬唱多在南方,词风犹承晚清遗习;民国中叶,词界普遍活跃,南北词社盛行,虽常州词风仍为主流,但拓开去者比比皆是;民末,词坛活动减少,剩重庆诸地,已渐染政治,迈向新变。  相似文献   

14.
"美育"一词,古巴有之.然而作为现代意义的"美育"一词.则是西方舶来品.德国诗人席勒最早使用,曾留学德国的蔡元培译介到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深入研究.全面挖掘探索意旨,使美育逐渐深入人心;教育家蔡元培在民国初登高疾呼,大力推进美育的实施,终于使美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改造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填词严守四声成为词坛一时风气,其流弊引起民国词人的诸多争议。以冒鹤亭、夏承焘、龙榆生、吴庠、夏敬观等为核心的午社词人对此讨论最为集中和激烈。诸人对四声或倡言支持,或痛陈其弊,或居间调和,并引来张尔田、施则敬等午社外词学名流的加入。众人关于四声问题的不同立场,实际呈现的是民国词人从文字格律寻绎词体音乐属性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16.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民国文学史"的写作与讨论成为近些年现当代文学学科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们都想在固有的规范之外寻求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中国学界对"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阐释再一次兴起,用"现代性"理论来解读和阐释"民国文学史"自然成了实现这一突破最重要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之一。试图展示"民国文学史"叙写与"现代性"理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多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对"民国文学史"研究新的阐释方法和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出现的"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理论建构值得反思。对大陆学者而言,无论将"民国文学"视为中性的时空概念,还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资源,如果将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文学天然视为"民国文学"的一部分,两种认识都有难以自圆其说的部分。实际上,"民国"是一个变化的文化空间,只有从"空间"的意义理解民国文学,"民国文学"的活力才可能被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中国戏剧史、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左鹏军教授十年磨一剑,潜心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其研究成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为该段时期的戏剧研究挖掘出重要的文献史料。该著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著者既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又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考证和评价。面对前人成说,著者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相似文献   

20.
况周颐沉顿于词五十余载,为清季四大词人之一.其传世的词集有《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等总集三种,《存悔词》等别集十二种,《和珠玉词》连句词集一种,收词526首.况氏佚词散见于笔记丛谈、书画真迹、亲朋著作、报刊杂志,共计103首、断句8则.从文献方面探究蕙风词,可为研究词学、近代文学文化提供宝贵材料,有利于深化对清词及民国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