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宪章 《中国德育》2007,2(1):91-91
时下,随着电脑、VCD、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各种电子产品的不断丰富,可以让活动的画面、变化的图形、正在生成的文字等内容即刻固定、形成或停止的“定格键”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不幸的是,许多育人者也热衷于为自己的工作设置“定格键”: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太差,就干脆不让上学;看到孩子有些许艺术天赋,就武断令其“退学习艺”;一些气急败坏的教师常对着屡教不改的学生说:“你是‘出窑的砖——定型了’,再费力教育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你就是出苦力的‘料’,再学习也没用”;“你没有什么希望啦,扫大街都不够格”……可是,许多事实证明类似的育人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育人的键盘没有也不应该设置“定格键”。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6,(9):40-41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3.
时下,许多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纷纷重拳出击,不惜倾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把许多“名人”请进自己的校园来凸显校园文化氛围,要么悬挂“名人画像”,要么张贴“名人名言”,要么建造“名人雕像”……花样频出。力争达到让校园里的每一棵草都会说话、每一面墙都有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去年九月新生报到时,一位家长领着孩子到办公室说:“王老师,这几年我和妻子忙于生意,孩子没有管教。多‘穿小鞋’,别‘戴高帽’,该说就说,该骂就骂,就当是自己的孩子。”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确实如他父亲所言:懒惰、散慢、怕吃苦。床铺每天乱七八糟不愿整理;轮到打扫宿舍教室,或者借故走开,或者胡乱划拉几下;学习上遇到难题不想动脑子,作业要么不交,要么敷衍了事;夜里查宿舍,见他有好几次借口回家而通宵泡网吧。我多次找他谈话,对其严厉批评,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并不断地给他“穿小鞋”,安排班干部督促他收拾床辅,…  相似文献   

5.
不少育人者在管理规范孩子的言行时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狠抓不足之处,猛揭痛苦之地,让其感受到紧迫,体验到辛酸。孩子经常不完成学习任务,除了呼之以“懒虫”外,还会采取多种方式加以惩罚,仿佛只有这样才会使其变得“勤快”;孩子平时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仅当众罚其洗手洗脸,还会大呼“黑脸”……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壶  相似文献   

6.
“今天又是你没写完作业,再去补五遍,补不完不要回家。”“干什么呢?上课还捣乱,站到外面去。”“把你家长叫来。”“来办公室一下。”……类似这样的惩罚,大家一定不陌生。不知你是否观察过孩子的反应,据我观察,孩子面对这样的惩罚,要么唯唯诺诺、胆战心惊、不知所措,要么大大方方、满不在乎、故意捣乱。如果是前者,  相似文献   

7.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8.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者。”真的行吗?记得在我上中学时。有一位代数老师。要论他的著作、文笔。那简直是没得说,可是一站到三尺讲台上,他就懵了,两眼要么盯着天花板,要么盯着水泥地,要么四处张望,背自己写的教案……当时,我们班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代数老师哪儿都看,就是不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也是“什么书都看,就是不看代数书”。同事很是替他惋惜。都说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热爱、尊重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爱护学生、忠于职责。有位青年教师在学习了《规范》《义务法》之后,请教另一位老教师说:“调皮生惹得我哭笑不得,只想揍他一顿。爱不起来,该怎么办?”老教师抿嘴微笑,没有正面回答,却为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前苏联著名园艺家米丘林在科学实验中培养了许多鲜美诱人的水果,果园附近的一些孩子常常翻墙入园偷果子吃。一天,米丘林在一群偷果子的孩子中间抓住了一个“小首领”。正在这个孩子等待“惩罚”的时候,米丘林却和蔼地对这个孩子说:“这果树是做…  相似文献   

10.
王献 《教学与管理》2013,(11):21-22
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下午吃苹果,一个孩子的妈妈因故早来园接孩子,她看见自己的孩子手中的苹果稍小一点,就马上拉过孩子问:“为什么你的苹果没有别人的大?”孩子说是老师发的。妈妈马上告诉孩子:以后老师再发小的给你就不接,指着大的要。  相似文献   

12.
贾宪章 《青年教师》2006,(12):11-11
育人者经常要面对许多具备不同物质的“天才”,这些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诸如盲目悲观、行为偏差、自暴自弃等可能让自己才华泯灭的致命弱点。每一个育人者都明白仅仅依靠孩子自己是无法跳过这些“障碍”,即使可以,也不是一日之功,育人者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和途径,为其设置一块“垫脚石”,帮助他们尽早迈过这道门槛。最近读到一篇名为《纸篓里的老鼠》的短文,文中的老师通过一只藏在纸篓里的老鼠生动演绎了育人也需“垫脚石”的教育理念,不由得让人顿生感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古谚:渴时一滴胜甘霖,醉后添杯不如无。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懂;可真做起来,多数人便忘记了、走偏了、迷失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并不了解学生(孩子)是否“渴”了,是否“醉”了,一味按自己的意愿和假想去给他们“解渴”。结果,要么,出现了牛不喝水强接头的“顶牛”现象;要么,便让孩子“胀肚了”、“溺水了”……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可是,面对学生犯错误,作为教师,你能不生气吗?或许是我的脾气过于急躁,或许是我的性格较为古板,也或许“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还没有深入我的灵魂,否则为何面对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我常常会气得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然后深呼吸,再深呼吸。曾有几次打算不去理睬他们,可是内心深处总有一段话不断涌现出来:“他们是你的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你是一名教师,你的责任就是教育好他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良知告诉我,面对孩子们犯错误,我必须生气。  相似文献   

15.
朱明琪 《班主任》2023,(10):58-59
<正>在“班级教师交流会”上,几位任课老师向我反映,班里孩子在学习新课之前不预习、完成学习任务太拖沓、不喜欢阅读……当我把这些问题在每周一次的“家校碰头会”上提出并向家长寻求帮助时,家长们一致认为这些是学习习惯的问题,并纷纷出谋划策。硕硕妈妈说:“习惯要靠规则的约束来养成,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单纯讲规则,短时间可以,时间一长,他们要么奋起反抗,要么消极抵抗。”  相似文献   

16.
家教三题     
马肃霜 《山东教育》2005,(18):43-43
(一)褒奖孩子莫加“责备尾巴” 邻居的孩子高高兴兴地把一朵小红花拿给他妈妈看,妈妈称赞说:“这是老师奖励给你的吧?很乖.你进步很大哦!”孩手听了好开心。不料妈妈却接着说:“孩子,想想你还有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看见有的小朋友怎么拿着两朵小红花,而且还比你的大?……叫你平时要乖点。你就是不听!”孩子笑容凝结了,从妈妈的手中夺下小红花,赌气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相似文献   

17.
教育如镜亦如窗。首先,育人者须常擦“素质之镜”,更须勤拭“督促之窗”。第斯多惠说:‘锥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育人者一方面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努力擦亮自身的“素质之镜”,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基础,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真正受到启发。所谓:“欲明人者先自明,欲正人者先正已。”另一方面必须念好“勤字诀”,多留心孩子的变化状况,多琢磨沟通的渠道与方式,多变换观察的位置与角度,真正擦净每一面“督促之窗”,看清不同教育方法的实际效果,掌握准其个性特征,把握准育人的火候。  相似文献   

18.
时下,“许诺”在教育中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课堂上老师常常会说“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下解决……”、家长也经常告诉孩子“只要你这次考好了,我会答应你……”、活动前老师经常宣布“如果这次活动中谁不遵守纪律,下次我们就不再……”学校教育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工作对象的,育人者的诚信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明明都知道许诺的关键是践诺,  相似文献   

19.
孙云晓先生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又怕被扣上“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帽子,为此背负连带责任,教师只能纠结着偷偷地罚。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颗梦想的种子。育人者需要做的就是给其“温暖的关爱”、“水分的支持”和“空气的呵护”。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充当着许多的角色:严厉的老师,体贴的母亲,知心的姐姐,无所不谈的朋友……作为一名班主任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如何打造良好班集体.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