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文是《诗经》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前人研究《诗经》的重点在诗旨的阐发和字词的训诂上,有关《诗经》互文为数不多的说解零星地散见于各书;今人给《诗经》作注,一般不提修辞手法。所以,把《诗经》互文的种类和作用梳理一番很有必要,因为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该书诗句中的互文,也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原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3.
诗骚辨异     
《诗经》与《楚辞》异质异构,在化渊源、艺术形式、创作内容等方面,皆有相反相成的性质。《诗经》对民歌采取玩赏的态度,而《楚辞》则与民歌融汇认同;《诗经》属乐府体式,而《楚辞》是吟唱体式;《诗经》是周代社会之面面观,而《楚辞》是一个失意士大夫人格之面面观。即使相同题材,二也有迥异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根据香港考试及评价局公布的《考试报告及试题专辑·2006香港中学会考·生物》,香港中学会考生物科考试旨在评估考生的能力,包括:认识、记忆和了解生物学的事实、概念及原理;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观察所得的结果及现象;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包括有关个人、社会、经济、环境及科技等方面,而问题可能涉及不熟悉的情境;应用生物学知识,做出合理的推论;运用所学知识,洞悉应用生物学的利弊;评论科学资料与议题,并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及科技各方面的考虑因素,做出明智的抉择;选取和组织有关资料,并使用合适的科学名词和常规,有条不紊及有选择地把资料展示出来;拟定假设及设计实验以测定假设的真实性,并能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对照实验;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与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考古发现对于《诗经》研究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纠正《诗经》传本之误;第二,贯通《诗经》字训诂,参证《诗经》名物制度;第三,提供《诗》三百篇的社会化背景信息;第四,帮助深入全面地考察《诗经》学史。章回顾了二十世纪诸多学人以出土物校读《诗经》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结合丰富的例证,论述了古物材料对于《诗经》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以60则笔记对《诗经》作了文艺学视角的研究。在对其创作诗学的探讨方面,有对《诗经》内容作的诗歌情境研究和形式方面作的艺术手法研究。本文着重于对其中有关《诗经》情境及同样情境在后地文中的表现之研究进行梳理,同时兼及情境概念的辨析,以使钱钟书先生《诗经》研究的此一重要方面脉络清楚,能为人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7.
物候农业诗词张月丛物候,靠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往来生育,来了解气候变化和对动植物的影响。它对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最早的物候记录,见于《诗经·风·七月》篇:“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可见,这门科学_产生就是为农业...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诗经》诗学研究林祥征所谓《诗经》诗学,主要是指《诗经》研究中的理论问题。钱先生的《诗经》诗学研究是他的《诗经》研究的最重要最辉煌的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由研究《诗经》的文本而总结出来的理论Z二、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分别介绍于...  相似文献   

9.
在清代有关《诗经》的著述中,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是较早注意从文学的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的著作。他对于《诗经》表现形式研究的贡献之一,就是注意到《诗经》特别是《国风》多采用重章迭句的手法,并第一次把采用这种手法的诗,称之为迭咏体。这对于解决《诗经》中某些诗中有关章句方面的问题,研究《诗经》与音乐的关系以及我国民歌在形式上的特点等,都很有意义。然而,姚际恒没有抓住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系统的阐述。本文想就《诗经》迭咏体的一些问题,作一点初步探讨,或许会有助于对《诗经》艺术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学的原始思维研究是近十年才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的学研究方法。目前,我国学的原始思维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各种学现象,包括意境、意象、移情、象征、比喻、拟人等进行研究;一是对作家作品,包括郭沫若、叶赛宁、《诗经》等进行研究。相比较而言,前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本文所说的叠词包括叠音词和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诗经》中的叠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从语用层面上看,还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本文主要探讨叠词在语用平面上的作用,就叠词对《诗经》意象塑造、意境升华、声韵锤炼几方面所起的作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明代万历晚期到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了许多《诗经》文学评点著作。明清之际《诗经》文学评点的兴盛,与宋代以来诗话对《诗经》的文学阐释,晚明评点学的繁荣,明代心学的盛行,及八股文取士等因素有关。评点《诗经》是一种文学读法,但也保留着传统经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诗经》所提供的有关资料,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社会分工、作物种类及劳动产品分配等方面对我国周代农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祥图画,肯定了华夏民族对人类农业明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诗经》古已有之。探讨《诗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显著的地域文化现象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的一个切入点。从《诗经》我们可以看到中州文化、三秦文化、齐文化和宗周文化等若干鲜明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清代山东《诗经》研究丰富了清代诗经学。音韵学方面,孔广森提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阴阳对转理论,牟应震在论古韵的性质、通转、分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解经方式方面,牟应震、牟庭及郝懿行夫妇等对《诗》旨的解读不拘泥于毛、郑之争,摆脱汉儒和宋儒的窠臼,基本抛开《诗序》《毛传》《郑笺》故说,立足于文本推求《诗经》大义。牛运震、王照圆等则立足《诗经》文学本位,对《诗经》进行文学评点。《诗经柄歌》和《毛诗集解训蒙》是清代山东地区训蒙之作的代表,体现了山东地区对《诗经》教育和普及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诗经》与《楚辞》的关系,历来聚讼纷纭。产生于南方的《楚辞》是否真的受了北方中原地区《诗经》的影响,涵咏二者文本,从内容、结构、手法、风格及思想方面考察可知,《楚辞》是受《诗经》的影响并承继了《诗经》的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记载鸟类的诗篇约有79首,不但数量众多,且文化底蕴深厚。《诗经》中飞鸟意象对婚恋生活的反映、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反映、对物候文化的反映是《诗经》风之意蕴的重要社会表征,这种意蕴其后成为中国诗文化的基本内涵,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典诚教授《诗经通译新诠》,在《诗经》的普及与研究方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力甚深的新,此本着《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从对《诗经》原的校勘,句读,章句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和依据,与黄典诚教授商兑。  相似文献   

19.
《诗经稗疏》是王船山研究《诗经》的代表作。《诗经稗疏》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名物训诂的辩正上,纠正了朱熹《诗经集传》中不少错误。这与他的学识渊博、考证详审和明察事理、格于物理、审于文理等多种方法的运用有关。它的成就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思想方法的局限,在思想内容的阐释上,一味尊古而显得“卫道”,比朱熹保守、落后,影响了他对《诗经》研究的总体成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水与女性相融的文学模式渊源,最早可以上溯到《诗经》。作为创立了秋水伊人审美典范的中国诗歌真正意义上的发端之作,《诗经》(主要指十五国风)中水与女性相互依存的现象,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在审美、世界观、艺术表现及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的特征。对这一命题从美学、哲学、文化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将使我们挖掘出二者关系下深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