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反思,指出英语专业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英语人才。英美文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为例探讨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较差,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重视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已成为广大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已成为英语专业教师的重要职责。英语专业教师应整体规划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合理布置课外任务,以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渗透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吴新红 《海外英语》2015,(9):100-101
批判性思维对于英语专业生认识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英语专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利器。因此,培养提高英语专业生批判性思维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提高英语专业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和英语专业生的共同努力。英语专业生批判性思维的提高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突出批判性思维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需要高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需要高校教师和英语专业生加强自我批判性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4.
批判性思维对于英语专业生认识事物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英语专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利器。因此,培养提高英语专业生批判性思维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提高英语专业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和英语专业生的共同努力。英语专业生批判性思维的提高需要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突出批判性思维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需要高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需要高校教师和英语专业生加强自我批判性思维培养。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而传统的"重接受、轻思考"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国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从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建立新型教学文化、推行多元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到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从目前我们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一种比较的视野,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和文化引入到我们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这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入我们对英美文学的理解,也是培养国际化背景下具有更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专业优秀人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这还能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实现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思辨缺席症"是英语专业教学急需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高年级语言教学阶段,语言教学的重心应由语言文化知识的讲授转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思辨性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笔者在探讨了批判性思维概念和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指出英语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以《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为例,将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此激发学生进行质疑、反思、分析、推理、评判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促进其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8.
多年前,在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改革里,以作品鉴赏取代文学史概览的呼声较高。不过,无论过去关于英美文学史课程设置的争议有多大,新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仍然把英国文学史与美国文学史列为英语专业文学方向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既不能重史轻文,也不能重文轻史,应当文史并重。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多年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通过革新教学方法,英美文学史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优势课程。关于文学史学科自身的矛盾与争议问题,教师无需回避,而应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反思学科建构的过程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意识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将英美文学纳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而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促进作用的发挥也验证了其教学重要性。但是基于某些客观原因,英美文学在目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向,教学实效性与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主要就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语感培养及素养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英美文学专业教学迟滞不前。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英美文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应综合运用文学素养测评、示范教学、批判性阅读、课堂讨论和文学评论文章的写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教育界更广泛的关注。如何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入英美文学经典的教学中,是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理清思辨能力概念与内涵的前提下,教师可从英美文学经典的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关系入手,探究基于思辨能力培养的英美文学经典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英美文学无疑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素材。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重要的是,这一实践能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这对于以"国际旅游岛"定位的海南来说尤为重要。将英美文学融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西方文化,更好地为"国际旅游岛"服务。同时,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的做法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语言学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方法和理念强调措辞、句式、段落、篇章等静态性语言知识学习。大学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不仅需要辅助学习者获取英语专业的基础静态性语言知识,也需要培养学习者自我身份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动态性语言能力,从而培养真正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文章介绍并分析如何将后批判教育学理论中提倡的自我身份意识(self-identity awareness)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融入到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从而解决动态性语言能力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经济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英美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体系;开展中西方文化比较互鉴,引入批判性思维,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在中西方文化有效沟通和平等对话中秉持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压抑着英语专业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滞后尤其突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换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而高校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探索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文章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探究学习"等一些可行性强的教学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发现学生轻视文本阅读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四八级通过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违背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要求。正因如此,只有重视文本细读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其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俱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从思辨能力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出发,结合英美文学教学的本质规律,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课程能够为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实现其素质拓展提供最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论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就加强高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今,批判性思维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是国内外英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而阅读是中国学生语言输入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原因以及英语阅读课需要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为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