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6):52-57
《单身汉之死》是阿图尔·施尼茨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通过一位单身汉生前写的一封信,揭露了一个关联三个家庭的偷情秘密,其引发的回忆造成了婚姻和友情的伦理失序,使小说中医生等三人的双重伦理身份遭到揭露、产生重叠,并造成了伦理混乱。文章以文学伦理学理论和婚姻关系等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对小说中的两大部分记忆、医生等三人面临的伦理困境及做出的伦理选择进行解读,探究在面临婚姻危机时人性的复杂与包容性、婚姻关系中道德伦理天平倾衡的影响及死亡的虚无作用,同时揭示性、权力与婚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体现文学的伦理教诲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西家庭伦理比较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家庭伦理的差异根植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这些社会要素在漫长的岁月中的变迁和发展,对中西家庭伦理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西方家庭伦理各自的基本特点,并由此导致了中西爱情伦理、婚姻伦理、性伦理、素子伦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对家庭的建构由20世纪50—70年代的“改造-借用”转换为80年代的“规范-借用”,小说文本将抽象的“人性”呈现为对家庭表象和家国新秩序的重新书写。人道主义思潮重新赋予了家庭血缘伦理“人性”的正面价值,家庭由50—70年代小说中被侵入、被借用、遭抵制的场域转换为反思的载体和“人性”复归的家园,表现在家庭表象批判功能的建立,血缘伦理疗救功能的建构以及家庭内部视角的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约翰·厄普代克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其小说《兔子归来》中,厄普代克借助各种媒介把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引入了兔子家庭,细致刻画了"兔子"、他的妻子詹妮丝、白人嬉皮士吉尔等几个典型人物受反文化运动影响而引起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揭示了急剧的社会动荡所造成的美国白人社会的僵化、人们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怀疑、焦虑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王征 《文教资料》2008,(33):33-34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迷了他精神崩溃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家庭、霍尔顿的自身因素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脱节这几方面解读造成霍尔顿精神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谈永珍 《天中学刊》2008,23(3):41-4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丁克"家庭开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前沿的大、中城市出现并不断增长,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学家们的重视,更是一个伦理问题,是社会转型和急剧变化背景下人们道德观念转换、伦理秩序调整的写照.因此从伦理的视阈剖析"丁克"现象涌现引发的伦理困惑,揭示其深层原因,对于今天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以来,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以建设人类灵魂为己任的作家十分关注这些"站在生命极地之外的人",描述了精神病患者、社会公众和精神病医生等人群生活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表达了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精神病叙事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关怀,折射出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中的伦理巨变现实,造就了一批都市新伦理小说,它们呈现出合理性、合情性和合法性三种认同焦虑内涵,其所利用的"现实主义"文体因无力阐释这种焦虑的困境而让现实主义变成一种掩盖现实社会中矛盾对立的文体政治手段。伦理巨变的背后则是资本体制造成的文化的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族制度较为强盛,以家族祠堂为中心的伦理文化,逐渐扩展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受此影响,世情小说较多渗透着对家庭伦理及亲缘关系的审视,继而促使家族小说走向繁荣。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叙写了一个"浪子回头"故事,侧重于表现子女教育、门第观念、宗族意识等主题,堪称一部典型的平民家族小说。  相似文献   

11.
约翰·怀德曼的《垃圾道里的弃婴之死》是关于伦理禁忌的道德小说,弃婴之死是其核心伦理事件。弃婴之死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代际伦理和两性伦理的失序以及家庭结构的失衡。弃婴之死与其父母传统道德观的下滑直接相关,同时也是社会、政府、媒体和大众组成的混乱伦理环境下的产物,是更多人和机构参与的集体道德事件。怀德曼通过弃婴之死及其伦理环境的书写表达了对和谐伦理的期待和诉求,认为美国社会应该提供向善的伦理环境,并建构良好的公共伦理空间,民众自身也需提高道德修为,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伦理空间。  相似文献   

12.
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平衡,是冯至用诗人的眼光进行小说创作的重要关注点。作者以中西融通的视野,在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用形象的小说文笔对心中久巳向往的理想和谐社会进行了畅想。其内涵表现为教化兴邦、高尚的人格、纯净的人性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悲剧》对20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进行了集中的、典型的、深刻的描写。文章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析,剖析了其悲剧性不仅在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丑恶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更在于作为国家文化核心的进取精神、家庭伦理、爱情信念、宗教信仰等人文传统和价值体系的迷失,从中折射出时代的“深层悲剧”。  相似文献   

14.
周晓春 《家教世界》2013,(4):241-243
根据六六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庭伦理电视剧《双面胶》作为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典型,近两年来备受争议和关注,其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刻画与电视剧的出入之处也引发了关于家庭伦理电视剧改编的思考,《双面胶》以其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极端的表达方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最具争议的几部家庭伦理剧之一,它所呈现出的中国式家庭伦理与生活化的情节叙事也成为了比较的重心。评论的热点在于六六原著小说中的残酷性与电视剧改编后呈现的不同于小说的"缓和"局面。小说与电视剧各有各得叙事方式、叙事语言,两者的互动,使的文字与影像相互补充,使得受众扩大了感知范围,开阔了接受的视线。电视剧的繁荣景象也带动了小说新理念的催生,因而两者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共生互赢。  相似文献   

15.
从"五四"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农村乡土生活的小说,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群对当时中国农村宗法制社会进行了审视,对由此造成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进行了剖析。他们的作品在揭示20世纪初农民精神麻木的同时,对当时的宗法制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非常重视家庭小说的创作。《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众多家庭小说中的一部。从伦理学的视角重温这部经典。我们会发现因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本德伦一家夫妻关系不和、父母子女关系紧张,即使在困难面前也不能团结一致。将伦理主题与小说这一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能够充分挖掘作者对人性的关怀。从而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代际关系书写是艾丽丝·门罗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艾丽丝·门罗以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为视角,由小见大,从19世纪中期移民代、末期新生代到20世纪初转型代、中期过渡代等四代家庭中的三类家庭代际关系为纵向线索,借助不同代群之间的代际关系勾勒出100多年间加拿大民族国家的社会建构历程。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展现了英语裔苏格兰移民在北美新大陆殖民地文化传承模式下不同代际关系的时代性,揭示个体所处社会语境对于每一代群自身的客观影响,指出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代际冲突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无声告白》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跨种族结合的家庭在美国社会的艰难融合。文章通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小说中实际上被颠覆的传统婚姻伦理关系、亲子伦理关系和对"美国梦"的祛魅,以求得出对文本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