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2.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3.
试论《呐喊》、《彷徨》的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呐喊》、《彷徨》在文学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的经典性文本,代表着新文化的“反传统”特征,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这两本小说集的实际。《呐喊》、《彷徨》既表现了新文化的价值立场,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错综纠缠,体现了鲁迅一种特有的文化情结,构成了《呐喊》、《彷徨》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思想意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章燕 《宜宾学院学报》2015,(2):34-38,46
《BJ单身日记》被称为后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它以后现代主义的姿态解构了《傲慢与偏见》中的两性关系,阐发了都市女性的新诉求:她们不再为维持生活或经济地位而选择婚姻,她们尊崇男女平等却也不再去夸大和强调男女在性别、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差异,而是对这些差异持宽容态度。《BJ单身日记》通过与《傲慢与偏见》的互文,打破了文本的稳定性,使文本向多元释义开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曹禺对巴金的小说《家》进行了改编,创作了剧本《家》。剧本《家》与原著相比,有很大的出入,对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都有所删减和改变,凸显了情感部分的内容,强化了追求自由,人性解放和两性平等等内容,凭借着独到的表现方式和特有的独创性,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艺术的整合和审美意义上的重新构建,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使剧本《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着眼于剧本《家》的独创性,从主题挖掘、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探索剧作家对小说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权威思想集聚于《论权威》这一经典文本当中。国内学者对于《论权威》文本的研究,主要从挖掘文本的权威思想蕴含、拓新权威思想的理论视野、回归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等角度展开。一方面,把恩格斯的权威思想视为一个完整性理论来阐释,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之中实现理论同构,彰显恩格斯权威思想的非凡价值与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将恩格斯的权威思想看作一个开放且富有张力的理论体系,用跨时空的逻辑关联和发展性的历史承继来解释权威思想何以因时而进,在当代中国释放出理论魅力。  相似文献   

8.
以统编版教材《大卫·科波菲尔》《百年孤独》节选部分为析读文本,就新课程群文教学,思考比较阅读视野下教学如何设置多个文本共同的教学起点问题;指出狄更斯与马尔克斯不约而同地将叙事置于时空困境中,从而在逼仄空间叙事里有了“大视野”与“大震动”。两文时空叙事的路径为:《百年孤独》呈现了“乡土”守恒的元始时间与无可守恒的空间;《大卫·科波菲尔》则以“监狱”以核心符号,在末日空间中思考人如何于时间中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9.
作不囿于成说,不迷信权威,唯真是求。通过用《七月》本及其他相关的献,对当今几成定论的《七月》“奴隶(农奴)作”与几被推倒的“周公作”二说,进行多角度的、事实求是的考辨,从而得出:前不能成立,后确然无误。  相似文献   

10.
李菲菲 《文教资料》2012,(32):152-154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的结构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尤利西斯》的文本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性,文章从文本分析入手,具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尤利西斯》的结构布局的空间性,即由三个主要人物的意识流构成的小说大框架的空间性;主导主题的相互杂糅,使文本结构的动脉呈空间组合方式;《尤利西斯》文本的具体材料犹如一个个断片,空间地呈现在文本中。  相似文献   

12.
含混是《白鲸》永葆魅力的主要原因。所谓含混,即作者有意识地使文本具有不确定性和迷惑性。从构成上看,梅尔维尔在意义标志和主题设置上均采用了多重选择式手法,从而使文本具有开放性。《白鲸》含混的根源是梅尔维尔伦理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含混也是一种审美效果和写作方式,是梅尔维尔对文学传统有意识地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证了李伯元的一部重要作品——《庚子国变弹词》的资料来源问题。文章通过将《弹词》文本与报章汇辑本《西巡大事本末记》及其盗印本《西巡回銮始末记》的对勘共读,指出《西巡大事本末记》一书实为李氏写作《庚子国变弹词》的直接依据;从而使李伯元“取材于中西报纸者十之四五”的自我表白具体化,并可由此进一步了解《弹词》的写作情况。  相似文献   

14.
《保护网下》的主要人物塑造,都有着神话人物影子的。作者海因里希.伯尔通过对神话人物的置换变形,使文本人物更具文化与历史内涵,从而揭露西德的社会现实。本文对作品里的人物进行原型分析,挖掘人物神话来源,剖视其置换变形过程,因之探析文本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写人成就,不单在于文本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而且在于通过孔门有情哲学体系的整体关照,文本采用语录、人物品评和对话,借助反复咏叹、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凸显出人物情感与理性思辨的交织相生。《论语》于写人之际蕴含真情,这种对人物形象及其情感的客观展示,使其文缓旨远、余味曲包而有别于早期其它经典,从而成为颇具文学价值的先秦散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语林》深受《世说新语》的影响,它不仅模仿《世说新语》的文体形式,还能够精准地把握《世说新语》的创作动机和文本意图,并结合时代内容进行大胆创变,使“世说体”小说在不违背“征趣”、“赏心”的原则下更具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17.
D.H.劳伦斯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女性人物,然而评论界认为劳伦斯作品中有着明显的父权主义思想。本文以劳伦斯的前期之作《儿子与情人》和《虹》中的两位男性瓦尔特·莫瑞尔和威尔·布朗文为出发点,分析劳伦斯作品中男性权威的解构,从而揭示出男性也是父权体制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叙事角度对刘恒的中篇小说《虚证》进行分析,认为文本中既存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声音的统一,又有二者的分裂。正是分裂的声音使得叙述者处在被观照的视野下,从而彰显了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对郭普云的悲剧做出解说。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第三次基督教入华,耶稣会士白晋及其弟子将研究的重点放置到对《易经》的研究上,在研《易》过程中,结合《易经》的文本经义以及具体语境,从《圣经》与《易经》的历史同源追溯、汉字的字义拆分分析、数理图像的比较解读以及文本的义理互释等方面对白晋易学研究方法进行论述,通过方法论的建构将《圣经》的思想与中华传统经典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瓦尔登湖》中文译本所参照的文本即"前文本"不是被机械地模仿与重复,而是与《瓦尔登湖》英语原著产生内在的文本关联,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徐迟、王光林、戴欢三位译者对《瓦尔登湖》的互文还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翻译的互文还原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