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档案文献。是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清代的金榜原存于清朝内阁,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昭示天下。小金榜用于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全部金榜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钤用"皇帝之宝"。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大金榜,是科举制度终结前的最后一张"金榜"。这份世间惟一的"大金榜"高80厘米,长  相似文献   

2.
清代金榜是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重要珍贵档案之一,“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由于其全部由墨笔书写于黄色手工纸上,故称“金榜”亦称“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名义所发,又称“皇榜”。金榜分大金榜和小金榜;又分有文科大小金榜和武科大小金榜。每届每一种只做一份,金榜上前十名名次是皇帝钦定的,又是以皇帝的令形式下达的,这使得清代金榜更加弥足珍贵。清代金榜虽然没有豪华的外边装潢,但大金榜宽长的幅面和小金榜精致折件在展开后,展现出明黄色的载体,加之永不褪色的满汉两种文字墨迹,以及朱红色的“皇帝之宝”大印,足以显示出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诏令文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人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使得对清代金榜的保护工作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湖北档案》2005,(11):F0002-F0002
该文献形成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约200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金榜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该文献原存清朝内阁,世间独此一份。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用于张挂,小金榜用于呈帝御览。全部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押皇帝之宝。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该文献于研究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及中国古代文书制度具有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朝鲜世宗大王创造朝鲜文字母之前,一切均以汉文为表达之工具,此类文字所书写成之作品或书籍,谓之汉文书籍。中国汉文传人朝鲜甚早,公元前二世纪燕国卫满在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朝鲜。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等四郡。朝鲜民族与中华民族关系密切,而其受中国汉文化影响,亦可想见。一直到李朝时,朝鲜创出其自身之文字,但  相似文献   

5.
清制,殿试有大金榜、小金榜之制.金榜,即"殿试揭晓的榜式"[1].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二<内阁>云:"殿试天下贡士……中书书大小金榜及三传折.  相似文献   

6.
<正>满文木牌是清代以木牌为载体书写的满文文书档案。清入关前,在禀报事宜时常将文字书写于薄木之上,往来传递,名曰牌子。木牌形式各异,大小不一,为随时削制而成。每只木牌上端有一小孔,用牛皮将多枚木牌穿在一起,称做档子,至康熙时,木牌仍有使用者,满文木牌留存极小,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木牌共28块,木牌文字为无圈点老满文与加圈点新满文两种。此木牌是清武英郡王阿济格军中遗物,上面记载了阿济格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率满、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字古籍是指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用自己的民族文字书写并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它们与汉文文献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宗极为珍贵而又未经充分挖掘、开发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12月6日的《新疆日报》,是全国惟一用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四种文字出版的省级党报。创刊50多年来,新疆  相似文献   

9.
新疆广袤的地域、多民族的读者群体、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新疆的主流媒体党报体系"一张党报,几种文版,导向一致,各有特色"的鲜明风格.<新疆日报>按自治区各民族人口构成比例,用汉文、维吾尔文、蒙文、哈文四种文字出版;各地州党报也根据各自的民族人口构成比例,用汉文、维吾尔文,或者蒙文、柯文出版.  相似文献   

10.
清代金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直是民间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生两大喜事。所谓“金榜”,即明清两代皇家张榜公布科举进士名单的布告。说是“金”榜,其实也还是纸做的,不过重重地染成了金黄色,宣示着朝廷对开科取士网罗人才的重视及彰显着有幸中榜的进士们身份的高贵。金榜有大小之分,大金榜是公开张挂,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和老百姓们看的,文进士的文榜悬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即东门)之外,武进士的武榜则放在长安右门(即西门)之外。小金榜与大金榜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尺寸要小得多,是由宫里的奏事处专门呈送给皇帝看的。明清两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1.
论“应试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应策试而编纂的类书”,“应‘帖经’、‘八股文’考试而编纂的类书”,“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而编纂的类书”;“为应试打基础的‘蒙学’类书”等角度,全方位论述应试类书的产生和发展概况;分析应试类书流行的政治文化根源;认为在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已经固定的国度里,统治者需要的人才,是熟悉古制旧事,能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到理论根据和实际参考事例的知识分子。而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应试类书,则从根本上体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应试类书的研究,可为当代教育考试制度的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宋代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图书编撰、刊刻、流通诸领域的活力,促进了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同时,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又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服务,大量图书的编印流通也为宋代社会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宋代科举考试和图书业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为用,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3.
秘书监在古代文献集藏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光 《图书馆杂志》2003,22(4):67-70
秘书监作为我国古代官府藏书的专门管理机构,被一千多年问的历代朝廷所沿用,在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影响贯通古今,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中国古代的版权形态具有三个特征:个别保护、局部协调与载体依赖.首先揭示个体出版者如何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维护其版权,其次介绍古代民间的几种版权管理实践,然后指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权与其物理载体--书版紧密联系,最后探讨了形成这些版权特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圣旨是封建时期官方文书的最高形式,在制式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并被冠以"祖制"沿袭。在一定意义上圣旨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历史信息的档案。本文通过X荧光能谱仪对清晚期光绪年间的圣旨书写字迹的元素进行测定,并结合共焦显微拉曼光谱对颜料进行了无损定性研究。同时运用生物显微镜鉴定了圣旨的纤维材质,在了解历史信息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圣旨的修复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圣旨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珍贵资料。圣旨中的字迹在长期的储存过程中褪色淡化,导致历史信息消失而失去相应的价值。对圣旨褪色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采用显现剂纳米二氧化硅/正丁醇分散液对字迹进行显现。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视频接触角考察显现剂对模拟样的影响;通过色差和力学性能评价显现剂对模拟样耐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显现剂能清晰地显现模糊不清的字迹而未明显改变圣旨的形貌和组成结构;提高了圣旨基材的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对圣旨的长久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对同类型的字迹显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四库全书私人呈送本中,有一部分在京官员呈送的图书,仅仅是自己家族的著作。他们利用朝廷向全国征集图书的机会,把自己家族的著作呈送朝廷,以供采择。这一特点在四库学论著中尚未被论及。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rchives are preserved records of human activities. An account of Chinese archival development is as long as the written records of the Chinese history. Oracle bones, bronze ware, and wood and bamboo strips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recording forms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they represented three major stages of archiv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arly Chinese archival documents were exclusively administrative records of the state. The basic guiding principles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throughout ancient China were the essential, imperial orders of the feudal society.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archives and its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ast empir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相似文献   

19.
李明杰 《出版科学》2007,15(6):68-71
以史料的挖掘、分析为基础,本文从出版体制、人员配置、经费来源、校勘程序、版权保护、选刻对象、发行渠道诸多方面探讨了宋代国子监的出版发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四库全书总目》中两则提要进行考察,订正其中存在的错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