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英语教学中,所谓"动",即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的艺术,就是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各个器官共同协作的艺术,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教师充分注意到这些,想在教学中予以实施,那么必须在课堂上使学生从精神状态、心理准备、思维活动到身体活动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育活动课程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活”与“动”的有机结合,活动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活”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动”是教育活动的个性,两者相互映衬,才是“活动课”的优化结合。  相似文献   

3.
心理活动课,要既"活"又"动"."活"即教学内容活、时间安排活、目的要求活、教学方式活.也就是说,要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选择教材,安排教学时间、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活动方式等."动"即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全身、动感情.为了带动学生,教师必须先"动",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情感和志趣.心理活动课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在活动中完善学生人格.  相似文献   

4.
“活、趣、动”是综合实践课的三大特点。“活”是学生主动参与过程热情的写照;“趣”是学生获得童趣的流露;“动”是学生自主发挥的体现。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今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以上三大特点,更是具备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和社会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独特优势。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次次新形式、新内容的探索和挖掘。具体做法如下。一、在活动情景中激发“动人心者,莫先于情。”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的眼里,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都富有情感。活动中我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动”,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量较大的学习方式,例如表演、讨论、游戏及操作等。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动”的时间增长,“动”的形式增多,“动”的频率增快。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但课堂教学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合时宜的“动”,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郑亚群 《四川教育》2007,(10):34-34
目前,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感悟和理解为重点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发挥语文课堂活动在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中的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我认为,语文课堂活动要把握好三"动",即"动之有趣"、"动之有思"和"动之有度",才能提高活动的有效  相似文献   

7.
在本期"迎接少代会经典回放"栏目里,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少年部部长郑剑虹为我们介绍了谊区少先队开展"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活动情况。为了配合全区少先队的重点工作,2004年3月,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少先队开展了"知玉泉、爱家乡"小课题调查研究活动,玉泉区委、区教育局十分重视、支持活动的开展,并在2004年年底召开的玉泉区德育现场会上,将此活动作为全区德育工作的亮点,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并号召广大少先队员进一步挖掘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传承蒙古族文化的内涵,展示蒙古族文化的魅力,让民族精神在一代代少年儿童中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中,我校提出了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懂”、“悟”递进策略,即通过让学生动起来,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使科学课堂变“活”、变“动”,激活孩子的本能和欲望,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一、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动”科学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体验,学生掌握的相关事实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发现。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环境的特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观察、调查、材料搜集、实际体验等实践活动,拉近科学学习与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们向幼儿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家长经常陪幼儿做游戏的占257%,在家庭中有幼儿的游戏区角的仅占143%。这些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中学生对于文具的大量使用及其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进行了以此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并就以下内容做了重点调查.  相似文献   

12.
活动是青少年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要在活动中适时传授心育知识,做到一课一得.本研究认为,"动"的形式灵活多变且分为不同层次,并对这些层次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一、倡导观察、调查,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 观察、调查是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积累写作素材、开启写作思维的重要方式.一些学生之所以在写作时"无米下锅",就是因为缺乏观察和调查,材料仓库空空如也.为了给学生写作增添源源不断的"活水",笔者在班上开展了"我是小记者"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是"班级小记者",都有观察、采访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校努力开展教学研究,构建主动--互动--活动的"三动"教学模式,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朱颖 《广东教育》2005,(7):47-47
新课标的提出,使得现在的小学体育课与传统的体育课有了很大的区别。新的体育课,更主要的任务是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愉悦学生的身心。所以,我们更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也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验与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训练要求● 在"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了许多有关的材料。请围绕着一个意思,运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篇记事或写人的文章,也可以写表扬稿、建议书、调查报告。你觉得哪种形式最能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就采用那种形式。写完以后互相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17.
在品德课教学中,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充分把握好各种“动”的因素,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完成自主的构建,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内化的品质。如何让学生在品德课上主动地“动”起来呢?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03,(Z2)
湖南省宁乡县金海实验学校的“千村万塘”大型专题调查活动,先后获得第23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这里刊登这次活动的有关内容是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学到一些科技活动的方法,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极参加相关科技活动是当代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让我们在科技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齐静 《科学课》2008,(12):56-56
教学分析 《研究磁铁》一课编排了四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是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动二是研究磁铁的性质。包括:磁铁能吸铁;磁力有大小;磁极可以指示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活动三是制作活动,自制指南针,自制磁铁玩具。括动四是引导学生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研究磁铁》一课编排了四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是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动二是研究磁铁的性质。包括:磁铁能吸铁;磁力有大小;磁极可以指示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活动三是制作活动,自制指南针,自制磁铁玩具。括动四是引导学生调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