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小教自考工作中始终把“保证质量置于首要位置。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心里想着质量,眼睛盯着质量,措施保证质量”。同时在“教”、“学”、“管”、“考”4字建设上狠下功夫。“教”首先是把好教师关。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条件选聘教师,配齐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师质量。严格实行聘任制,为受聘教师发给正式聘书。不受学员欢迎的教师随时解聘。为了明确责任,教师队伍的组成分为主讲教师、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次把好备课关,精心组织“三级”备课。选派优秀主讲教师和责任教师参加省中心组备课,…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而“学其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努力创建平台,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协调,整个教学情境既有益于教师的教学表达,又能对学生有激励的效应,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某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教书匠”,一味地体现在“教”上,把学生当做装载知识的机器,把教师本身当做传授知识的机器,  相似文献   

4.
田祥全 《青海教育》2003,(10):27-27
古今中外,人们常用春蚕、蜡烛、园丁、人梯来赞美教师,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所从事的职业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相似文献   

5.
有人把教师比喻为“编剧”,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导演”,也有人把教师比喻为“演员”。当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角色,不能代表教师的形象时,还有人说:教师=“编剧”+“导演”+“演员”。乍看起来,这些比喻颇有艺术色彩,有某种道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比喻既有悖于新的课程理念,也不符合教学活动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不再是“编剧”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形象地比喻为编剧,颇有艺术色彩。有人甚至将教学设计和编剧创作的剧情作了一个对比:复习导入(序幕)—传授新知(情节发展)—课堂讨论(剧情高潮)—概括总结(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交际教学法”运用不利、“高科技教学手段”运用不佳、“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三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把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把统一要求转变为因材施教;把单一教学法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法;把读写领先转变为听说领先转变为产领先;把题海战术转变为精选习题;把培训教师的专业转变为全方位培训教师。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学生班集体作好、中、差分类,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均视为“差生”,但对“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此,有的教师把违法、犯罪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我们认为,“差生”标准模糊,不确切、不科学,只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8.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曾说过:“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把“语言”比作一把“钥匙”,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当然,他所说的是广义的“语言”。但我们也可以把教师优秀的课堂语言比作一把神奇的、金光闪闪的钥匙,因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9.
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学生付诸实践,说课是教师把教学设计面对教育工作者进行说明。应该说,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说课是教师研训乃至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说,说课要说明一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教得怎么样”这样几个基本问题。我们认为,教师们在说课的时候往往“怎么教”说得比较多,  相似文献   

11.
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春蚕”,不言而喻,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歌颂与赞美。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当作“蚕”,沿着一条一成不变的发展轨迹,蜕皮、成长、缚茧,把自己牢牢地圈在了“茧”中。笔者这样说,并不是批判对“春蚕”的褒扬之意,而是认为当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郑恒良 《江苏教育》2007,(13):59-60
徐州市沛县现有中小学教师11796人,其中小学6099人、初中4087人、高中1610人。面对改革的困惑、未来的挑战,特别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针对全县教师缺员较多、教师新手较多、教师学历合格率偏低、课堂教学有效性偏低、名特优教师偏少的现状,我们把教师继续教育摆上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把2007年作为“教师培训年”、“队伍建设年”,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方针,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缺什么补什么”培训为重点,扎实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方案。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数千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51%的人存在着心理问题,近三分之一的人属于“心理障碍”。其中“过度自责”和“推委责任”就是一种“心理障碍”。现在提倡教师反思,一些教师不是把“反思”视为自我扬弃、自我完善的实践研究方式,而是把它演绎成了“反思成悔”、“反思成恨”。教师的过度自责,既有外部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也是内部调适不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郑明江 《山东教育》2005,(10):15-15
说起讲台,每个教师都充满了感情。初为人师者,把她当作培养自身素质的“练功台”;专心治学者,把她当作培育祖国花朵的“实验田”;追求超越者,把她当作放飞理想之舟的“发射台”。三尺讲台,是我们每个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三尺讲台上写下了教师的青春与梦想,见证了教师的奉献与汗水。  相似文献   

15.
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抹煞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应当反对的;但鼓吹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材的系统性,把教师的作用降低到“顾问”的地位也是错误的。“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这也是无视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6.
教师工作既可“重复”又可“创造”,教师是成为“职业倦怠者”还是“乐此不疲者”,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己能否“创造“。如果教师肩负树人育才的崇高使命,抱定为学生发展服务终身的坚定信念,把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视为一次创造,教师工作就是引入入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人们习惯于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人梯心。铺路石,把教师的劳动与这些牺牲者、悲苦的意象联系起来,于是慨叹“当教师还有什意思”。南京师大教科院博士生导师杨启亮为当教师应该有“另一种境界”,应当把教劳动看作是一种“幸福体验”。由此,我想起古代意大利的一位造船匠  相似文献   

18.
让课堂活起来,充满活力,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把“表演权”还给学生。教师变“讲”为“导”,尊重学生人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快乐。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体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反映在课程上,则是从主张把教材当作“蓝本”到主张把教材当作待解读“文本”,这是因为若把教材看成金科玉律,教学也就成了凝固的、共同寻找所谓惟一正确答案的机械活动,教师也就成了“教师匠”。若把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对象,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进行解读,就能展示阅读者自身的创造性、独特性,展现出教材的不同光彩,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也就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由知识走向学生”(即知识的再现、知识的传递)转向“由学生走向知识”(引导探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大批知识创新人才,而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大量的“智慧型”教师。文章在分析“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智慧型”教师与“经验型”教师和“知识型”教师比较分析,指出“经验型”教师和“知识型”教师不能提供富有智慧的教育,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承担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