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引用到新闻工作上,我们可以说: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复旦大学新闻系前系主任恽逸群也说过:“没有采访工作就没有新闻.”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著名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过:“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是不善于进行采访是决当不好记者的.”可见,新闻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篇新闻作品都需要经过记者的采写和编辑的编辑,才能与读者见面。而在这一环节中,记者的采写是基础,其中的采访又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采访的质量决定着稿件的质量,它也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记者只要做好了采访工作,新闻报道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现在很多报社每年都会新进一批年  相似文献   

3.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4.
付越鹏 《青年记者》2007,(14):166-166
相对于报刊社的记者、编辑来说,通讯员由于受视野局限、自身新闻采写专业方面的素养、实际采访经验和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勤奋努力,积极写稿,但很多时候仍然难以上稿,以致浪费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但是,基层通讯员又有许多写稿优势和便利条件,只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得当,就会写出连记者也难以采写到的稿件。  相似文献   

5.
对记者来说,没有激情就采写不出好作品,这就像画家没有创作激情就画不出好作品一样。笔者认为,在采写中把握好“心、诗、画”激情三部曲的写作方法,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有深度和新意。激情“心曲”的创作也叫“共鸣”的创作。有人说要热爱生活就自然会产生激情,但实质上记者在“怒”、“忧”、“哀”的心理状态下更能以不可遏止的激情采写。这也就是说,激情源于人脑平衡的需要。因此在激情创作中,首先要使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心一起跳动,达到心灵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版面上消灭包括“合理想象”在内的“客里空”现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编辑、记者随意添枝加叶,给“合理想象”大开绿灯,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这就无异于告诉通讯员、业余作者和被采访的对象:新闻报道并不需要完全真实,某些具体细节是可以“合理想象”的。报社收到的来稿有不少有虚假的成分,不可能全部详细核实,由此产生的失实现象,不应当让编辑、记者负全部责任。但是,如果编辑、记者在编发和采写新闻时随意添枝加叶而造成失实的全部责任,便该由编辑、记者承担。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的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倡导“现场采访”? 从新闻界的实际状况来看,绝大多数编辑记者对“现场采访”都比较重视,无论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时候,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时候,一大批编辑记者深入生活第一线,发现了许许多多的新鲜事实,总结了不少对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的新鲜经验。近几年,中宣部和全国记协积极倡导记者采写“现场短新闻”,穆青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鼓励年轻记者采写“视觉新闻”,郭超人同志提出“抓作风、改文风”,这些措施促进了记者深入事发现场进行采访,这是新闻界的主流。然而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在新闻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失实是新闻采写的大忌。然而,失实的报道却常见诸于新闻媒介。对于失实报道,常听到人们谴责采写者。实际上,除了采写者应受到谴责外,更应受到谴责的足责任编辑,因为鉴别、核实稿件的真实性,是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报道,从采访到发表,需要过许多关卡,但最终又是最重要的关卡就是编辑关。可见,根治新闻“失实症”对于责任编辑来说至关重要。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总结出根治“失实症”的几种技巧:一、逻辑推理法大凡失实的报道都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因此,做为编辑应当养成善于推理的职  相似文献   

9.
编辑不同于记者,二者的区别就某种意义来讲,编辑如同厨师,记者好比采购员。对于记者、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编辑要下一番“摘、洗、切、搭配、烹饪”的功夫,才能呈献给读者。因此,可以说编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构成编辑素质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不外乎“三心二意”,即:爱心、诚心、疑心及政治意识和新闻意识。所谓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之情。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一项工作漠不关心,提不起情绪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相反,  相似文献   

10.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眼里,新闻记者是既神气,又有点神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新闻记者这个职业,已逐步被世人所了解。但是,在新闻记者的背后,还有一层至今不为世人所知的编辑。他们在新闻界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带有决定性的。对于记者的采访活动,编辑有指挥权;埘于记者采写的稿件,编辑有生杀予夺权。但编辑在社会上却是默默无闻的,达实在是有点不大公平。本人对影剧界只树演员,而不大讲编导的功劳,一直有点不平之气。同样,类似于此的记者和编辑的不同待遇,我也有点打抱不平之气。这倒不是因为我近十几年来基本上是做编辑工作,而是感觉到在一个新闻单位里,编辑的地位太重要了。所以,我想说说中国编辑的事。“老爷”的“老爷”有人把记者叫做“记者老爷”,又称记者是“无冕之王”。但是,记者却又把编辑叫做“编辑老爷”,于是,编辑就成了“无冕之王”的“王中王”了。达些说法实际上是褒贬各半,而且都有些夸张,但也不无一点道理。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者的编辑意识和编辑的记者意识李雪慧对于有新闻纸之称的报纸来说,要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记者和编辑可以说是责无旁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的情况经常是,记者忙于采访写稿,稿件交给编辑部门后就万事大吉;编辑则埋头于就稿件本身删删改改,上了版面就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写新闻的手段,当然主要是采访。但仅有此是不够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回忆成长的经历时,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她初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时,到三门峡工地采访,一个多月和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可谓“深入”到家了,可是写成的稿子寄到编辑部,却被编辑无情地给“枪毙”,而人民日报一老记者来到工地仅一星期,就在人民日报发了好大一块。  相似文献   

14.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15.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16.
现在报上有不少新闻,署名作者有两三个人。合作采写新闻,有时候是必要的,但“合作”的办法流行起来,未必很好。合作采写新闻有几种情况,都有某些弊端。一种是本单位的两三名记者合作,并不是报社派出的记者组,就有“窝工”。两三名记者顶一人用,是人力浪费,不利于广开稿源。一种是领导带上一两名助手,由助手起草,其中有的领导还确是出了思想和重要点子,有的却只是修修改改,而大名却挂在前面,其实只是起了个编辑的作用。一种是不同单位的记者合写一稿,倘非联合派出的记者组,就意味着记者有“扎堆”现象,采访“撞车”了。合作固然可以解决“撞车”的矛盾,但兴师动众、“三堂会审”式的采访,被采访者未必乐意和适应,介绍情况也易粗不易细;  相似文献   

17.
柴华 《军事记者》2010,(5):52-53
当体育记者已有7年,但采访温哥华冬奥会,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第一次”的采访经历,比如第一次出国采访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第一次独立采访奥运会等等。然而19天的冬奥会采访结束后,让我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多的,却是自己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第一次“兼职”体育摄影的尝试。随着报纸迈人“读图时代”。占报纸记者较大比例的文字记者在采写稿件的同时盒起相机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  相似文献   

18.
过去工作中,我们都是把采、编、播三者分开,干记者编辑的只能采写、编辑稿件,搞播音的只会照稿播稿。现在要走采编播合一的路,一篇稿往往从采到编,从编到播录合成,得由一个人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编播工作人员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业务,还必须有“一专多能”的本领。编辑除了编写稿子外,还应到现场口头采访、现场录音报道。我们播音员呢,就应在做好播音工作的同时,能够自己采写或编写稿件,还能做到在现场口头采访报道。要使自己做到“一专多能”,就要多学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下媒体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为记者的采写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传播方式。全媒体记者因时代的要求变化,他们从最初简单的采访、写作、编辑工作到如今穿梭于文字、音频、视频之间,同时还要全面掌握和具备摄影摄像、剪辑编辑、线上平台推广等技术及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对记者工作的实际需要。新时期下全媒体记者要通过媒体平台拓宽自身采写思路,探索采写新模式,让采写工作更加具有时代特征,让采写工作更加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它更加能够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要,通过他们最熟悉的形式将作品呈现出来,突出时效性、互动性。强化线上的采访活动,并以多元化形式呈现作品,让受众感受到全媒体记者采写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全媒体记者要积极转变思想,创新采写模式,整合采写信息,突出采写主题,让记者所采访的内容更具有可读性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推动全媒体记者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就新时期全媒体记者采写模式的创新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做“24小时编辑”陈礼章有“24小时记者”一说,意思是当记者的,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发现有新闻,就去采写。却无“24小时编辑”之讲,好像当编辑的,只是上班拿过稿子修改、起题、安排版面,才算开始了工作。其实,编辑同样需要24小时投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