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从传统校勘手段的运用和功用方面切入,探讨了音切材料校勘的有关原则、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在底本文字,校勘、标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的检讨,提出编纂《史记》新整理本的初步设想,并从底本,校勘、内容、体例,标点符号,体现现代史记学研究水平等六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3.
校订注释是一项繁杂琐细的艰巨工作,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尤其是这样。它不仅需要校勘者具备版本、语言文字、文献典故等方面的丰厚知识,而且要求校勘者有耐心、仔细与求真求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为清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研究四大家之首,其对《说文》的校勘,人们赞誉有之,指误的也不少,但在总体上缺少符合事实的认识。本文将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与《说文段注》进行比较分析,从段氏校勘与唐写本吻合、优于唐写本和劣于唐写本等方面作综合统计,指出段注校勘的得失之比为二比一略强。  相似文献   

5.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校勘、训释群经与诸子以及归纳古汉语的“文例”方面。他继承了乾嘉皖派汉学的学术风格和治学门径,又将其与自己校勘、训诂古文献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优长,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其治学思想和方法毕竟还属于传统学术范畴,自身局限亦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沈家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法律文献学家,在目录编修、法律校勘等方面作出过较大的贡献。长期的藏书、校书、著书活动,使他比一般学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校勘法律文献的重要性。他校勘法律文献的经验比一般学者丰富,校勘法律文献的方法也比一般学者科学、缜密,因此他取得了丰硕的校勘成果。沈家本校勘法律文献的主要方法是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  相似文献   

7.
方崧卿是南宋著名的校勘学家,长期校勘韩愈诗文,形成了丰富的校勘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集举正》。方崧卿的校勘思想主要有重视旧本、善本、金石资料;主张校勘时严格使用术语,保留原文,多闻阙疑,没有确凿语气不改字。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校勘古籍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8.
校勘与校对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勘和校对在历史上的起源是相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它们各司其职。校勘专门负责古籍献,而校对不仅校古籍,而且校所有的字献和出版物,它们在内容和方法上,既有很多相同之处,又有很多相异之处。对校次、差错率、校勘和校对工作的基本素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读书杂志》是清代乾嘉学派王念孙的校勘著作,书中作者广泛利用俗字进行校正错讹。据统计,书中利用俗字进行校勘的字条凡计120条。文章试从书中的俗字观、应用俗字进行文献校勘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窥探王念孙的俗字观及对古籍校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顾广圻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校勘学家,其所著《思适斋书跋》反映其校勘理论和校勘成就。顾广圻提出以"不校校之"来校正文献错讹,刊正其脱误倒衍,保持古籍其本来面目。这一方法贯穿其校勘过程之中,并且顾氏重视版本源流比较、广泛搜集相关文献以及文字音韵辨析,因而在文献校勘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考据学者所推重。  相似文献   

11.
从形、音、义三方面采用古籍校勘中常用的内证、外证和旁证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古诗歌里20条异作了一定的校证。  相似文献   

12.
俞樾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与瑞安孙诒让、定海黄以周并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三部著作,都以校勘取胜。他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学思想:说明校勘的起源与必要性;归纳校勘条例;指出校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为后人校勘古籍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刘向校书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文献学史上,刘向校书实为大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整理文献的编制程序、古籍目录的体制、校勘方法等三方面,论述刘向校书的特点,以及后人对其校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校勘《诗经》文本,是高亨先生《诗经今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高亨先生的校勘成果,将今本《诗经》的致误原因归纳为五条,并从六个方面总结高亨先生的校勘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汉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东汉至清历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分为汉唐注音释义时期,宋代校勘版本比较研究、专题研究时期,明代评点和清代校勘训释、综合补遗时期四个阶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校法四例”,将历代校勘古籍的方法归纳概括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并对每种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第一次勾勒出古籍校勘的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将考证的方法融入校勘实践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楚辞校勘献是楚辞学献的基础。楚辞校勘献可分三类:一是善本,包括写本,刘本(影印本)、批校本等;二是校勘述,包括专、笔记、札记等;三是四部典籍所引之楚辞正及王逸注。兹对上述一、二类献略加整理。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一生从事了大量的校勘工作。郑氏在校勘上的贡献多被研究者忽视,他对文献校勘的认识、实践和指导,对于做好文献校勘工作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客观总结郑氏在文献校勘上的贡献,是今天的文献研究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元遗山诗集》的校勘,前人已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当今学界前辈山西大学姚奠中先生主持点校的《元好问全集》,用力最勤,但也有不足之处。我在协助狄宝心老师进行《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时,发现其校勘、标点方面有一些问题,现试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元好问全集》增订本进行订误补缺,以期再版时斟酌修改。文章分为校勘和标点两个部分,其中,校勘部分列校记错误3条;沿底本而误者8条;因他本而误者25条;因形似而讹8条;其他讹误13条;关于径改原本文字的问题6条。标点方面有4条。  相似文献   

20.
在现行<明史>各种版本中,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最好,但其校勘记存在一些诸如校勘未尽、误校误书等方面的问题,文章谨掇拾其中五十条加以补遗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