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缺少医疗服务功能的社区居家养老是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本文以P市Z区为例,探析其医养结合模式下社区居家养老下老年人养老和医疗现状,深入分析P市Z区医养结合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帮助老年人在自己门口就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幸福老年生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养老机构的现状以及分析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对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及未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调查,并了解养老机构的建设情况。结果:养老机构能够基本满足老人生活照料上的需要,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医疗需求高,但是医疗卫生服务相对薄弱。结论: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去完善其服务功能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王梦晗 《科技风》2012,(13):222
为深入了解我国城镇老年人养老生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对湖北省武汉市和荆州市两地90名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进行了询问和调查,并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城镇居民养老机制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武汉市城镇社区进行抽样调查等方法,对武汉市居民的养老观念、方式和消费需求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武汉市居民养老的现状与模式、居民养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思考如何完善居民养老服务体系。调查表明,目前武汉市居民的养老观念在发生改变、居民对家庭成员的养老问题多有提前考虑、老年人对文化精神需求强烈、未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用发挥都需要民间资本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某城市养老机构的6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适应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养老机构必须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给予他们科学的护理服务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6.
利用“烟台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生活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了烟台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以其影响因素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选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成倍增加.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月收入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己实施了不同类别的养老模式,然而相较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养老经验与执行,我国在养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上仍然有明显不足。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与医学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其中又因老年人属慢性病患者的主要人群,以及由子女服侍老人观念的根深蒂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需求也正在逐年递升。并且,在"养"的同时,更为重视对老年群体的"医"。但因社区医疗资源的匮乏或是配置不符合常理,大部分的国内社区养老机构普遍沿用的是"医养分离"的养老模式,这也从某方面加剧了老年人和社区服务间的矛盾。对先行的"互联网+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实施观测,提出"互联网+养老"的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概念,并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不同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差异性需求,本研究采用问卷对石家庄市367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及服务人员需求差异性很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老年人养老意识和养老需求的不断加强,及"421"家庭结构对养老市场的刺激,养老地产应运而生。本文阐述我国养老地产现行的几种开发模式,结合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惠音 《学会》2017,(3):21-2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度发展,积极打造多层次、多样性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既是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的需要,同时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和制约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提高养老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快速发展以及加强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培训,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为开展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和制定内容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市老年人1600人进行调查.结果:农村居民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意识的薄弱,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了解比较少.结论:居家养老护理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开展,农村社区要加强居家护理知识的宣...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管理》2017,(1):54-64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的养老和照料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虚拟养老院等融合了现在信息技术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开始蓬勃兴起,在我国的很多省市得到了应用和推广,然而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究竟持何种态度呢?为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山东省济南市387位老人进行了调查走访,剔除无效问卷和年龄在60岁以下老人的问卷,我们最终得到了286份有效问卷。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本文刻画出了愿意采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年人角色模型;运用向前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发现网络使用经验、服务的安全性、了解虚拟养老院三个因素对老年人的电话订购意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文化程度、网络使用经验、服务的安全性三个因素对老年人上网订购意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些发现,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和运营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15):47-48
中国老人贫困率高达22.9%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正式实施,养老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上月发布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该调查研究了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发现老年人的贫困率远远高出了人们的想象,情况堪忧。在对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全国有22.9%的60岁以上老年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问卷调查找出老年人具体需求差异点及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通过智能化居家养老的模式,寻找居家养老对老年人心理代偿智能化模式创新的可行性方式,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达到身心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近年来人民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机构行业似乎迎来了春天,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相对较为困难,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对于现在存在的养老机构问题,通过调查和研讨,本文将深入分析养老机构关于老年护理的管理现状,提出养老机构老年护理上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致力于长远发展的几个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兰 《中国科技纵横》2011,(12):162-162
调查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成为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热点,是事关民生冷暖和社会稳定的紧迫问题,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目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王尚  邓波 《科技广场》2012,(9):229-232
在我国老年人多数选择居家养老以及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双重因素影响下,目前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养老公寓+专业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建设养老公寓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我省运作该新型模式的优势和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省养老公寓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社会状态,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逐渐加快,农村家庭结构向空心化和小型化的趋势转变,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冲击。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不断改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在本文中,以兰坪县为切入点,结合当地老年人养老保障的各方情况,分析了兰坪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景 《科技风》2023,(33):162-16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居家智慧养老应运而生,它能有效突破养老瓶颈。但目前,城市居家智慧养老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年人对智慧养老认同度不高、居家智慧养老医疗服务不足、居家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专业人才不足等,并就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养老,使老年人乐享晚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十二·五"末,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已经超越巴西、美国成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与之相伴随的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文着力于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不同养老模式,通过分析研究致力于为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承受能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