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少同学都想寻找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求快而多地掌握知识。在这方面,孔子提倡的四个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糊涂。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二、学与问相结合。孔子提出欲学必须“切问”。他自己学习时就是“每事问”的。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有“每事问”的精神。不懂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切不可不懂装懂,羞于问人,贻误自己。三、…  相似文献   

2.
陈飞燕 《考试周刊》2013,(99):91-91
在教学中。“不懂问老师”是比较流行的校园文化,老师、同学都把这句话当做至理名言,尤其是学生家长总是叮嘱孩子“不会问老师”。那么,“不懂问老师”是利是弊,值得我们深思;怎么启发学生“不懂问老师”,也是一门学问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学问,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孔子40而不惑,50知天命,我今年50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中庸》里主张的:“博学,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4.
学生应该爱问、多问、常问。不应该不提问题。问号的形状像把小钥匙,靠它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就懂了一个道理。拉直的问号越多,获得的知识就地越多。想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总要先能把问题提出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问题。这就可以不断地长知识。不懂就问.才会有长进。学问,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勤学好问.学离不开问。要想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应该多问。好问,可以变成知识富翁:不好问。可要落为知识的赤贫者。爱问看起来好像不懂的地方很多,其实是有学问的人:不提问题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不懂的,其实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5.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即“读思结合”,是指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应当自始至终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意是说:只是读书,而不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就不会有真正收益;只是自己一个人空想,而不踏实读书,就会疑惑不解。)这两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读”和“思”两者之间的关系:“读”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思”有利于自己智力的发展,但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但如果仔细思考一下,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读”与“思”一般说来还是有先后顺序的:“读”在前面,“思”紧…  相似文献   

6.
谈“问”     
谈“问”在我们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我们常会问一问才懂其意。有这么一个词──学问,这是何意?就是说,要一边学,一边问,否则一知半解的知识是不牢固的。当然,要会问首先必须疑,即学而疑,疑而问,问则解。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这就告诉...  相似文献   

7.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要想考上理想高中,需要有扎实、全面的知识,每科都需做到一个“懂”字.在一个问题上没弄明白,就可能影响以后的学习,甚至形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同学们在学习或复习中可能会碰到不少不懂的问题,这是  相似文献   

8.
学“问”     
古语有云:“学贵知疑,疑则思问”。由此可见,学习不仅要勤奋,还要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把问题解决。只有学会问才能掌握学问之道。 任何问题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要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出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条件”和“目的”两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出自己提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那就是事实和根据。我们对于学习过程中任何一个句子、一个词语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推敲,不可以随随便便就按照它所说的意思、方法来公式化地理解。 比如说,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一课,其中有这…  相似文献   

9.
读编往来     
二月的天空充满了节日的喜庆,二月的空气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甜味。让我们带着这喜悦的心情一起走进这期的“读编往来”。经过一个月的休息,我们又要进入新的学年,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但是似乎还有许多同学没玩得尽兴。有个叫“零星”的朋友问我:“星空,为什么我们一直要学习?为什么要没命地与书结伴?倒底是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光宗耀祖?我们能否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看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学习与思考要联系在一起。“零星”同学就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学,而且…  相似文献   

10.
思考源于疑问,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但是课堂上的问题从何处来呢?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这样三种情况:一种是根本不懂,也说不清哪里不懂,处于混沌状态;一种是虽然不懂,但能说清哪里不懂,可是不知怎样才懂;还有一种就是不仅能说清哪里不懂,而且对问题已经有了思考方向。前一种已经开始思维,后两种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的积极思维状态,是十分可贵的启发的最好时机。针对以上情况,课堂上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产生。  相似文献   

11.
学问篇     
<正>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问,是治学的重要手段。如何问?一要先问自己。遇到疑难先问自己。久思不解再问别人。倘若自己不曾费心,就急于问人,这有似变相抄袭;长此以往还会染  相似文献   

12.
思起于疑,有了疑问就能激起思考,有了思考才会产生见解,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做好这一点,确非易事。一次,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概念“整除”时,一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在讲数的整除时,所说的数一般只指自然数,而不包括0“?面对这一发问,这位老师显得不耐烦,“这是书中规定的,记住就行了。坐下”!那学生没趣地坐下了。课堂气氛顿时变得非常沉闷。或许,这位教师认为这个问题超出了教学范围,学生没必要“多此一问”。即便如此,也不能如此专横地对待学生,更何况他提问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另一…  相似文献   

13.
趣味词     
A Piece of Cake同学们,你们知道“a piece of cake”的意思吗?下面,我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初到美国的人,不懂英文,所以他就每天去语言学校学习英文。有一天,在休息时,他问一个同学他没听懂的问题,之后他对同学说:“Thank you very much.”那位同学回答说:“You are welcome.It's a piece of cake.”他听了后心里想:美国确实是一个金钱社会,做什么事情都要报酬。于是他说:“我今天没带蛋糕,饼干行不行?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学问,学问,要会学还得会问。”可见“学”和“问”不能分家。问,就是我们常说的“质疑”。学会质疑是一种学习能力,是一种思考能力,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汉代王充在《论衡·实知篇》中提到“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可见,教会孩子“问”正是把孩子领入学习殿堂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我班有一小子,姓锅名巴。他经常想一些古里古怪的问题来整我,弄得我好没面子。我苦思了一个星期,终于想出了“致命三连击”来反击。一“锅巴,你不是说自己聪明过人吗?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好呀!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难倒我的。”“既然如此,我问你,什么动物最爱问‘为什么’?”锅巴想了许久,答了个“不知道”。我眉开眼笑地说:“连这个都不知道?看你可怜,告诉你吧,是猪。”锅巴愣了一下,问:“为什么?”周围的同学一阵哄笑,他却一脸茫然:“笑什么笑,这叫不懂就问。”“猪最爱问‘为什么’!”不知哪位同学叫道。锅巴…  相似文献   

16.
陈明洁 《学语文》2023,(2):90-93
《论语·子张》篇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两句,古今学者对于“笃志”“切问”“近思”三个词语,各有不同的释读。从语境修辞角度审视,这三个词语应当与“博学”一样,都属状中式偏正结构;从语义逻辑角度考察,则又都与“学问思辨”相关。由此得出最符合原意的解释:博学而笃志,意为广泛地学习且牢牢记住所学内容;切问而近思,是指切中所学未悟的紧要处提问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你可以嫁给我吗?”当这个还不到10岁的孩子对我说出这句话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那天,已经放学很久了,我还在办公室改作业,嘴里吃着巧克力。这时门被轻轻打开了,伸进一个小脑袋。抬头一看,原来是我班上的一个男同学。我问他:“你怎么还没回家啊?来,吃块糖吧。”  相似文献   

18.
记得几年前一个班主任论坛上流行着一句教育名言:“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这是北京教科院王晓春老师针对许多班主任“不思为什么,就问怎么办”的思考习惯而发出的忠告,当时被网友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19.
1.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用这一环节:问学生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们约定俗成般地回答想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等等。然后教师似乎是顺学而导,顺水推舟地说,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这些问题。你看,教师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围绕着学,教服务于学、服从于学,而且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培养了孩子的质疑能力。接下来,教师先检查昨天学生在家预习的情况,包括生字词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学问学问,要学当然要问。正如李振道所讲的,要学问得学问,不学问没学问。但我要思考的是,“看着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第四册《我爱帮助同学》一课中,介绍了“我”在旁边新同学没领到书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同学,与同学合看一本书的事例。学完事例读课文时,我突然发现教室里有两位同学没带书,一位同学就与同桌合看书,而另一位同学的同桌却不让他看书。见到这情况,我灵机一动,在读完书后问:“今天思品课上有位同学没带书,你认为要不要借给他看?”大多数学生纷纷发言,认为应该借给他看,因为不借给他看,会影响他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