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课文,尤其是背英语课文乍一听很可怕,但,笔者始终认为背课文是英语学习的最佳方法之一.学生怕背书,不肯背书,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背书的无穷乐趣,也可能是缺乏指导和方法.背课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对语言学习环境的要求,背书活动包括了一个听、说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说的形式把学习内容呈现,又通过听加深了印象,如此不就是一个天然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2.
背书之于学习,就好像土地之于农民.土地是农民的根,而背书是学习的根.于我,它真是既可爱又"可恨". 背书的"可恨"之处在于背.有一次背书经历,让我记忆犹新.暑假的一天早上,妈妈丢来一篇古文让我背,只剩下这最后一篇了.我和妈妈约定,背会这篇古文就买新书.我叹口气,迎着清风大声读起来.正音,查字,这古文佶屈聱牙,苦煞人也.读了不知几遍,抬头去背,脑中空白,仿佛被人删了记忆一般,狠心到一个字也不肯为我留下.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中学古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讲风仍然太盛。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在进行逐段逐句的翻译和分析,“读背”几乎成了点缀。同时,教师也很少安排时间来指导学生读背。课后,学生更多的是去完成大量的书面作业,而很少有人会主动地去“读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从表面上看,师  相似文献   

4.
我能想起来的,背诵的第一篇古文,应该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据说此文排名四大名篇之首,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也选了。可是我读中学的时候,还没有这样的福气。直到进了工厂,做了工人,碰到我的师傅,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漂亮的文章。我的师傅姓陆,单名一千“骏”字,人送外号“老夫子”。他是家学渊源,父亲是人民大学教授,本人在“文革”前读电大,学了5年中文,古文底子不薄。他的宿舍里“藏”有很多书,但他是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轻易不肯把书借给我们,有时兴之所至,也背诵几段古文,显示一下他的博学。我的兴趣大约就是这么被养成的。因为没有书,开始是师傅教一句,我学一句,教会一段,回去练,背熟了,再学下一段。除了古文,诗词也背。他背书时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样子,让我很入迷,背诵的热情也很高。那时年轻,一篇古文很快就能背下来。后来,父亲的朋友送我一本《古文观止》  相似文献   

5.
课余与学生闲聊。——老师,我有时很想写点东西,但就是写不出来,什么原因? ——“缸中无储米,肚中自然饥”。没有进的,哪有出的?! ——您是说我们学的东西太少了? ——正是。准确的说,是背的东西太少了。有感于此,上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为背正名”四个大字,并以此为题与诸生大“侃”了一番。背书有何不好?背书就是把书本上的东西经过人的“电脑助储存起来变为自己的财富。茅盾能背《红楼梦》,苏步青会背《左传》。  相似文献   

6.
“老师,《趵突泉》一文我背完了!”“老师,我也背完了!”刚跨进教室,几个学生便叽叽喳喳地把这个“喜讯”送给我。童音里洋溢着激动和兴奋。这些学生怎么啦?昨天刚教完的课文今天就……以前不过三天、五天绝对是背不了的呀!难道上学期一直折腾我的背书难的问题,在新学期悄悄地解决了?不可能,肯定是因为刚开学,同学们心里还有着一点新鲜和兴奋,还有着一丝热情和一股冲劲。“老师,我可以往后背吗?”突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往后背?我有点想笑的感  相似文献   

7.
陈建民  张守信 《中国德育》2005,(10):31-31,58
开学不久,学到了《三亚落日》这篇美文,其中二—四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我精心指导背诵后,已临近课尾,为进一步激励学生背书,我“信口开河”地说:“真正爱学习的人,不光是在课上专心致志,而且课外也能主动学习。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课外背书比赛。会背一节的,小英雄;会背两节的,是英雄;三节都会背的,是背书大英雄。明日早读课,我来统计结果,同学们,课后能主动背吗?”“能!”呼声震耳欲聋。  相似文献   

8.
我有幸参加网上“国培”,听“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讲座时,付老师提到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其实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怕文言文,怕周树人,而且是怕语文学科,怕背课文,更怕背古文。对此,采用如下指导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关于背书这件事
  接手一年级汽修班的班主任后,英语老师多次向我反映有几个学生不交作业。于是我就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口头警告。可是说归说,几天下来,不交作业的还是照样不交。问原因,学生回答得很直接:“初中时候英语就不怎么样,也学不会,我来这儿的目的是学专业课的。”我在对学生鲁某进行个别谈话时,连初三都没上完的他反应更是激烈:“真学不会!再逼我,我就跳楼了!”我对他们说:“这样吧,学不会英语的同学,明天早读,我和你们一起背诵英语课文,能背多少就背多少,我能背会的,相信你们也能背会。”第二天早上,我把几个声称不学英语的学生集中了起来,一起背起课文来。一遍又一遍,先是搞清楚每个单词的汉语意思和读音,然后再把完整的句子读出来……终于,经过努力,有的记住了一段,有的记住了两段,有的背会了三段,尽管没多长的几句话,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长足的进步。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和他们一起复习,一起背书。终于,他们也和我一样背会了两篇英语课文。学生鲁某感慨地说:“在初中,英语老师只管那些成绩好的,我的英语也就越来越不行了,没想到如今自己也能背会英语课文了!”从那时起,英语课再也没有出现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教完课文《说勤奋》后,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我布置了背诵课文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全篇课文。可没想到,我刚说完,学生便小声地嘀咕,满脸愁容,一副不满的情绪,嫌作业多,课文长,背不出。见此,我以更加坚定的语气说:“今天的作业就这样,明天检查。”下班后回到家,吃过晚饭,我边看电视,边翻看教育杂志,无意间一篇有关“教师范背的好处”的文章吸引了我。看罢文章,我心血来潮:为什么我不也试着背一背课文呢,顺便也体会一下作业量是  相似文献   

11.
时值冬季,气温却居高不下,暂且说是一个冬日吧。下午,我和我的朋友乘车外出,在候车站上,我好奇地看着旁边一个拎着麻袋的老爷爷。这个其貌不扬的老爷爷穿着一件旧西装,肩上却背着一个崭新的儿童书包,实在有点不伦不类。我的朋友也注意到了他,在一旁偷偷地笑。见我们不时地看着他,老爷爷不自觉地低下头,用粗糙的手笨拙地扶了扶麻袋,耸了耸肩,不好意思地冲着我俩笑了笑。“嘿嘿,给俺孙女买的。”他好像怕我们不明白似的,接着又补充道,“拎在手里不方便,怕弄脏了,还是背在肩上吧。我孙女儿上小学一年级,还没有一只像样的书包,这次到城里来给她…  相似文献   

12.
背课文     
记得上小学的第二天,老师刚发下来语文(那时候叫国文)新课本,我就急不可待地翻开来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的图画,画的是地平线上升起一轮太阳,红红的,光芒四射。老师开始教我们学课文。没想到第一课这么简单,就三个字:天亮了。渐渐地,学了三课,老师让我们从第一课背到第三课。全班同学就像唱歌似的,拉长了音背起来。背得那么轻松、流畅,清脆的声音,河水般缓缓地流着,连标点符号都被冲走了。老师也笑眯眯地和我们一起背。“一天亮了二弟弟妹妹快起来三姊姊说快去看太阳”真没想到,语文课会这么好学。背书就像唱歌,谁也…  相似文献   

1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初中阶段,语言积累运用部分要求学生能背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名言警句,那么背书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常常遇到这样难题:烂熟于心的东西临考时脑子一片空白;背熟的东西合上书所剩无几,给出下句接上句往往要想一会儿才恍然大悟,有时绞尽脑子也不知所措;尤其是早读效率一无所获……如此多的困惑让学生身心疲惫,更要命的是门门学科要背。背不好书而得不到分的经历始终如噩梦一般刻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相似文献   

14.
好一个宁静的晚上,屋外下着小雨。我坐在书桌前,沉溺在那无穷无尽的xy中。楼下传来了表弟的哭声。 我的表弟,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我真不明白,他的作业似乎比我这个高中二年级学生的作业还难。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一两天,得痛哭一场才能过。 我探头往下看想听个究竟。 最先是外婆发表意见:“别哭了,你的老师也是的,二年级学生哪能背什么书。” 接着是舅舅:“哭什么?你就只会哭,别的同学都能背,就你笨!” 最后是外公:“别骂了!好了,乖,我来陪你背。别哭。” 原来是为着背书。 说起来也怪,平日表弟看一条电视广告,只三四次便…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吟诗也会吟。”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熟读以至背誦一定数量的典范性的文章是提高—个人的读写能力所必须的。今天,我们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适当背誦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近几年来,我在指导二三年级学生的背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在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过去,我班上学生并不喜欢背书。他们有的说不会背,有的说背书难死了。我研究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背书都不重观,认为白话文只要说说大意就行了,不值得化工夫去熟读、背誦。另一方面,即使偶而布置一些背誦作业,由于教师很  相似文献   

16.
方利云 《小学生》2006,(12):42-44
我的烦恼背课文有诀窍吗?在学习上,我经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而我最难做到的事情就是背课文。每次,当老师说出“背课文”这三个字时,我的头就大了。每次背课文的时候,我总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背,可我总是背了这段,忘了那段,背了那段,忘了这段。放学后,我做好作业就开始背课文;吃完饭后,我依然背,可还是背不出。我只好到楼上去读,可没读一会儿,我就睡着了。第二天起床后,我又忘得一干二净了,到这个时候,我要再想在家里把课文背出来,已经来不及了。我就只好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当老师叫我们背的时候,我只好坐在位置上读。  相似文献   

17.
爸爸的背     
坐在自行车的后架上 ,望着爸爸的背 ,高高的 ,有节奏地左右轻摆着 ,路不算平 ,但是车骑得稳稳的。要不是篮球场上的一次疏忽崴了脚 ,我想我怎么也不会再一次享受到小学时的“优待”。害怕看见路人惊诧的目光 ,我不得不目视前方 ,望着爸爸结实而又略显苍老的背。的确是很久没有这么近的来看着爸爸的背了 ,它是那么高 ,遮住了我一半的视线 ,岁月与责任就像两个串通好的坏蛋 ,重重地 ,使劲儿地压在爸爸的肩头 ,唉 !爸爸的背驼了 !爸爸的背让我忘记了脚上的疼痛 ,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这个后背带给我的无穷的欢乐 :累了 ,它就成为我休息的地方 ;高兴…  相似文献   

18.
指导学生巧背古文北京顺义县李桥中学刘向娟吸取古文精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背诵。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背诵古文又是一件头疼的事。有无捷径可走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背诵方法,学生感觉很好,实际效果也不错。这些做法是:一、图表记忆法古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不...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中学校园流行一句话,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学古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大家,他怎么会与“古文”、“作文”并列,成为了当今中学生“怕”的对象呢?追根溯源,我以为还在于鲁迅作品文言色彩太浓。  相似文献   

20.
背书     
俗话说:“读书十年寒窗苦”。的确如此,打我跨进学校的大门,从幼儿园到小学,又从小学到初中,我算是深深体会到了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俗话里所蕴藏的不平凡的哲理。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第一册的古文已经全部学习完毕,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朗读并且背诵。从下周开始,如果谁能在我那儿一口气背完五、六单元——十篇课文,必定重重有赏。当然,如果有谁在三个星期以后还不能背诵一半以上课文的,我也决不轻饶。”瞧,语文老师满是诱惑又不无威胁地说。  “唉,又是背书,我一看书就发晕。赏我是不敢领的,不罚我就感激不尽了。”同桌嘀咕着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