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子监简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学或国子学。在监读书的主徒被称为监生、太学生或国子生。国子监始建于公元276年西晋时代,时称国子学,隋朝政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等等,亦称为国子监。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和南京国子监,主管监务人员称为祭酒,监生可以选任六品以下官员。清代国子监沿袭明代体制,“设六堂为讲肄之所”,“穴堂讲师,极一时之选”。后来逐步衰退,…  相似文献   

2.
金代中央官学有所谓“六学”一称,此“六学”究竟何指,学者意见不一。本文剖析史料,认为“六学”当指国子监属下的国子学、国子小学、太学及女真国子学,女真国子小学、女真太学。金代“六学”虽存在时期较短,但对后代学制影响甚深。  相似文献   

3.
“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地方教育称“乡学”,学校类型有“校”、“序”、“庠”,设在地方的自治单位“乡”、“遂”之中,并由司徒和遂大夫职掌。国家教育称“国学”,设在王城,由乐师、大司乐等官职掌。可见,国学的原意,是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它与地方的乡学相对。后代的国家教育,明显受到周代国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各异,古人的解释互有抵牾,特别是认为“庠、序、学、校”四语是时代不同而产生的词语。根据考古和民俗学研究,可以认为“庠、序、校”是地方学校,而“学”是古代国学。“明堂、辟雍、泮宫、灵台”等为国学的异名同实之称。  相似文献   

5.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大学的初步形式。公元前一二四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五经博士,有弟子五十人。东汉时期,太学大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魏晋以后,又设国子学(或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唐代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唐代学校分为六种:国子学收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孙;太学  相似文献   

6.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相似文献   

7.
段建民 《教师博览》2002,(12):52-52
祭酒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以祭,称祭酒。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司业隋后至清末,国子监设有司业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佐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为正五、六品。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相似文献   

8.
二 有教无类 中国古代教育在夏、商、周时代就开始了。当时,政府就有分工明确的官方教育机构,把教育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那时学校的名称分别叫做“庠、序、校”,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校有两种规格:一是国学,设立在天子所在的地王城.也就是首都.以及各诸侯国的国都:二是乡学,指地方学校,一般是小学,按地方行政区划分设立。  相似文献   

9.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发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科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明太祖时期倍受重视,规制较为完整,遂拟就应天府国子监太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细节方面问题入手,探讨太学生在国子监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中,有中央官学,即国子学;还有地方的路、府、州、县学校,即地方官学,因学设孔子庙,故又被称之为“庙学”。本文所讨论的地方官学,主要指元代地方政府在路、府、州、县等各级政区设立的、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官学。元代地方官学体系的发展概况,大致可以分为世祖以前,世祖、成宗时期,武宗至顺帝时期三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宋代中央官学是全国士子向往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和太学是宋代中央官学的典型代表。国子监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学的核心机构,为朝廷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太学是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中央官学逐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管理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在一批学养丰富、管理有方的教官教育和管理下,为官学生潜心学业提供管理保障。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活动、教学管理活动和生活管理活动,构成了宋代中央官学管理活动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它实行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较繁盛,这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元朝统治者实行推行蒙古化,同时又加深汉化的双重政策,设立了一系列蒙古本民族的中央和地方管学,尊孔崇儒,因而儒家经典成为学校课程及科举的主要内容。元朝的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等;地方学校有路、府、州、县学、还出现了“社学”和“庙学”,书院也比南宋兴盛。这一层次结构比较分明、目标功能各不相同的教育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必要的条  相似文献   

13.
对于南朝太学,学者们有以下四种不同观点:一、南朝有太学;二、南朝无太学;三、南朝时只有陈朝有太学;四、“南朝‘太学’与‘国学’为一校二名,实际是指同一所学校”。第一种观点是可取的。首先,不能由《建康实录》的记载,得出太学并入国子学的结论。相反,《建康实录》的记载明确显示,国子学与太学相距四里二百六十步,是两所各自独立的学校。其次,南朝有关太学生、太学实体及其内部教学活动的记载,足以证实太学的存在。再次,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太学作为一项“传世共守的制度”成为官学的首选。宋、齐、梁、陈四朝顺利接替前朝政权的同时,承袭了太学机构并继续开办下去,几乎不存在停办与重开的问题,所以史书没有南朝太学废立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一直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及境外许多国家、区域保持着种种联系。到了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更是日趋频繁。明廷为接待各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使节,处理有关事务,需要一大批通晓诸蕃语言文字的人才,遂于永乐五年(1407)。设立了一个专门译写诸蕃文字、培养通晓诸蕃语言文学人才的机构——四夷馆。 明代统治者深深懂得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如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一再强调“贤才,国之宝也”,“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认为学校乃是“国家员之取人才之地也”,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基于这种思想,在其统一天下前,便有国子学的设立,统一天下后,即令全国上下“无人而不纳教”。其后各代皇帝,亦对教育颇为重视。四夷馆与国子监同为明代中央设立的最高学  相似文献   

15.
《学子》2004,(1):60-61
我国早在夏朝就有了学校。《汉书·儒林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痒,周曰序。”“校”,“痒”、“序”都是学校的名称。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  相似文献   

16.
王辉 《教师》2012,(22):24-25
在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发展史上,宋代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性官学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翻阅史书,千年流光,弹指而逝。回眸岁月深处,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文翁在成都修筑石室学宫开办官学,建成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他在成都大兴教育之功,令班固在《汉书》中不禁点赞:“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除了兴教育,文翁还举贤能、修水利……他政绩显著且为官清廉,移风易俗,改变了蜀地落后风气,史称“大化”,让后人不禁赞叹:“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循吏”指重农宣教、守法循理的清廉官员) 2020年,文翁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巴蜀之地,天地独钟,文翁精神,光耀千秋。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中学行政职官沿革●上海浦东教育学院李彦荣中国的官学教育在清末学制改革之前,基本上沿袭传统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的国子监相当于大学性质,地方的府州县学具有中等教育性质,而城乡的社学、义学之类则是小学教育性质。当时,对于大学、小学之划分...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如下一节谈到韩愈作《师说》(同属高一册)的语: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对此已有一些教师和同学问我:中国历代各级官府都办有学校,西周有国学、乡学,汉代有太学、州郡县学,至唐以后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府州县学。再就民间来讲,虽然西周以前学在官府,由于孔丘开私人讲学之  相似文献   

20.
徐静 《中文自修》2004,(1):49-49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开导人们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东西在路上辛苦奔波了)。”可见孟子是很看重学校教育的,认为能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上述句子中的“庠序”,据《汉书·儒林传序》说“庠”为殷代的学校名称,周代的学校则称“序”。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周代丰富多彩的礼仪制度赞美备至,其实这同周代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