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势态由以前的产品竞争、促销竞争、品牌竞争,转变为价格竟争、服务竞争,在整个竞争的链条中,大部分企业注重了汽车产品品质建设、渠道建设,但很多企业却忽视了销售终端的服务建设。我们知道,终端销售是企业的“水龙头”,终端是一个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是品牌的“最后一公里”,消费者的表现,往往决定了购买什么品牌后,在“最后一公里”的冲刺中是加分(购买),还是减分(离去)?  相似文献   

2.
《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确立了我国4S店的授权销售模式,汽车供应商利用这一优势地位,通过排他购买、排他供应、转售价维持、拒绝销售等行为,排除限制了汽车售后市场的正常竞争,损害了经销商的自主经营权,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然而,我国目前的竞争法却对这种行为无法进行有效规制。在对相对优势的概念及各国规制现状的分析基础之上,论述我国汽车供应商优势地位的形成及竞争法规制困境,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企业在新形式下的竞争战略,品牌已成为其生存的法宝。品牌的实质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及其名称与消费者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无形资产,也是现代企业中最具有潜力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我国“入世”的承诺和我国国内旅游企业品牌经营的现状,如何走品牌之路已成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量成倍增长,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快递企业业务量也达到了一定规模。与此同时,网购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投诉率居高不下,快递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快递企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缩短电商交易与配送完成的时差问题,可解决商流与物流发生的瓶颈,合理优化终端配送环节,从而提高快递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将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应用于消费特征研究,以汽车行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确定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自主品牌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中,持有情感表达自我概念的消费者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意愿最强烈,其次是休闲代步自我概念。为我国自主品牌的建设和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自主品牌企业市场细分的新标准可以是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由此确定企业的第一子市场,对于非第一子市场的消费者,企业可以根据其自我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相应的定位,并开发与定位相符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企业(enterprises)之阃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初级的产品获得竞争、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更发展到了品牌与规模竞争。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如何扩大企业规模、集中企业力量、防止优势企业垄断就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竞争契约(noncompetition ontract)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竞争模式。对不竞争契约表现形式(forms of expression)及合理性(rationalism)进行探讨,并希望我国尽快出台关于不竞争契约的立法,以此防止垄断、促进企业之闻有效竞争(effective competition)、增强弱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当今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然而企业如何更好的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企业具有自己的品牌定位,而这种定位又要是独特新颖的,具有一定的品牌差异性,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识别系统.而这种识别可以通过品牌的终端视觉形象--卖场的设计来实现.企业将自己的品牌文化、经营理念通过卖场传达给顾客,使顾客在购买的过程中深化了解品牌,因此卖场成为顾客与品牌沟通的桥梁,在企业实现最终销售上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对品牌的多元性需求使品牌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购买力和忠诚度是现阶段品牌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构建了虚拟品牌社区参与对消费者品牌购买行为影响的实证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通过对752名在线品牌社区的消费者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虚拟品牌社区参与对消费者品牌购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品牌涉入度在虚拟品牌社区参与和消费者品牌购买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
孟凡彤 《考试周刊》2014,(31):27-2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市场经济的环境也在发生改变,现阶段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等。本文主要从品牌竞争这个方面入手,以整合营销为手段。归根结底,企业品牌的竞争就是广告竞争,让消费者熟知自己的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广告策划,并且必须以企业产品为基本点,围绕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战略,设计与企业主题相一致的广告。  相似文献   

10.
终端模式遭遇的困局并非全是外因所致,问题的根源在于采取终端策略企业自身过分注重短期销售增长,对市场及品牌缺乏长远培育;对经营环节的包办与垄断造成经营成本过于刚性;原有的营销策略老化或出现新问题;对竞争对手高度敏感,但对消费者需求关注不够。终端营销模式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第一,实现终端推广模式由“强取型”向“沟通型”的转变。第二,提升企业综合性的市场分析与洞察力,建构真正强势品牌。利润是依靠品牌的价值长期提升产品销量给卖出来的。第三,必须革新现有经营体系,提高企业效能,使经营成本柔性化。第四,通过各种手段巩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家用汽牟市场分销渠道目前有品牌专营、集约式汽车交易市场、渠道分网销售等方式.但行业竞争环境以及消费者消费能力与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汽车销售渠道的调整迫在眉睫.未来的汽车销售渠道发展趋势包括:汽车园区是有形市场新的发展方向.汽车连销经营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经营方式.营销渠道终端呈个性化发展.营销渠道内成员关系由商业利益关系向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变化等.  相似文献   

12.
选择目标市场进行品牌定位 定位是企业品牌营销的基础工作。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惟一的选择就是差别化,而定位正是在战略上达到差别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品牌进行战略设计,以使其能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品牌定位明确、个性鲜明,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消费层。所以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在竞争过程中不断进行市场调研,以求能准确了解产品的销售状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茶叶销售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从消费者了解茶叶的途径、购买茶叶的方式、购买茶叶标准、消费者网购茶叶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对茶叶销售情况的影响,指出了当前"互联网+"下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在品牌建设、质量监督、政策扶持力度、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策略:持续加强"互联网+茶"品牌建设、建立线下线上茶叶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政府对"互联网+茶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互联网销售渠道和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10,(22):F0004-F0004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上海教育》杂志携手上海安吉斯鸿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推出“幸福,向前N公里”主题系列活动。在品牌鉴赏、试乘试驾、互动交流等活动中让品质生活走近教师,让教师走进品质生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商品时代逐渐发展成品牌时代,许多行业开始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竞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逐渐从商品满费进入品牌消费。在品牌时代下,品牌对企业在提升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16.
企业竞争亮出你的“培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来说,培训是发展的动力,是吸引人才的磁铁,企业的竞争就是培训的竞争,企业家要成为经营大师,首先必须成为培训大师,打造培训品牌开始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法码。一、培训机会成为人才追逐的热点随着信息时代新知识的膨胀性扩展,企业管理人员最终意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必须通过不断的开发,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再生及再利用,否则这种“易耗型资源”将会随时消耗殆尽。事实上,在单位不能满足自己时,有心计的白领们早已自掏腰包开始接受“再教育”。工商管理、计算机、财务、英语等都是比较热门的项目,这…  相似文献   

17.
品牌是企业产品性能、质量、服务、信誉的概括和反映,品牌具有营销功能、获利功能和竞争功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品牌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际市场的竞争也步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不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品牌的经营显得更加重要。同时,随着人们需求观念的不断变化,品牌的功能也随之不断变化,企业应不断树立崭新观念,以便采取策略。  相似文献   

18.
营销界流行着一句“二八定律”,关于其解释也存在着众多不同的版本。如:“绝大部分的利润是由低于20%的家庭所创造出来的,而高达80%的销售量是由不重视品牌的消费者购买的。”“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律是20%的强势品牌占据着80%的市场”、“通常20%的销售人员完成80%的销售额。”……  相似文献   

19.
终端管理谈     
萨日娜 《考试周刊》2007,(30):154-155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高端战场转移到了细分市场和终端市场。本文针对终端管理,从销售政策、分销管理、特殊渠道、人员管理、配送系统、促销管理、库存管理、品牌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实现对终端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0.
除了一般的终端设备,如手机、计算机等,与我们“距离”最近的就是接入网。由于从交换局或业务节点到用户终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距离不超过4公里,在城市多数情况可能只有1公里,是网络数字化的最后一段,因此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网络整体的安全可靠,首先来自于接入网络,从用户的接入就开始部署和执行各种策略,能够极大地缓解上层网络的压力,为各种应用提供不间断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