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蠕形螨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的一类小型螨,目前已知有140余种和亚种,但能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它们分别寄生于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往往是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痤疮、脱发的病因之一,因此,近年来渐被重视。为了解本地的感染情况,我们于1997年6月—7月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蠕形螨感染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正>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已知有140余种和亚种。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u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brevix)。由于蠕形螨的寄生,可引发多种皮肤病,如丘疹、痤疮、睑缘炎、酒渣鼻等,最近发现与脂溢性脱发也有一定关系,同时还可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本文以400名大学生为对象,对大连地区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应用透明胶的纸法,直接刮拭法和挤压刮拭法作现场调查。结果镜检共计2538人,检出人体蠕形螨者1749人,检出率69.19%,且不同年龄和工种人体蠕形螨的检出率均不同。井下工人比地面工人的检出率高;检出车随年龄的增长似有增高的趋势;两种人体蠕形螨的感染率及感染度:毛囊蠕形螨均高于皮脂蠕形螨,且二者常混合感染。调查提示了矿工人体蠕形螨的感染率及感染度。  相似文献   

4.
应用透明胶的纸法,直接刮拭法和挤压刮拭法作现场调查。结果镜检共计2538人,检出人体蠕形螨者1749人,检出率69.19%。且不同年龄和工种人体蠕形螨的检出率均不同。井下工人比地面工人的检出率高;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似有增高的趋势;两种人体蠕形螨的感染率及感染度:毛囊蠕形螨均高于皮脂蠕形螨,且二者常混合感染。调查提示了矿工人体蠕形螨的感染率及感染度。  相似文献   

5.
<正>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目前已知有140余种和亚种,寄生于人体的仅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 x folliculorum.Df)和皮脂蠕形螨(D.brevix、Db)。本文收集了从1988年到1997年有关文献,对国内人体蠕形螨流行情况做一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面部皮肤病患者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挤粘结合法对大连市210名面部皮肤病患者进行蠕形螨感染调查.结果:总感染率为91.90%,男女感染率和感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皮肤病患者均以重度感染多见,且感染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毛囊蠕形螨为优势螨种;蠕形螨面部寄生部位正确排序为鼻、额、下颌、颊部;不同职业间蠕形螨感染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学生感染率最低为碎69.57%,以工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感染率最高,分别为97.30%和96.88%.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本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状况 ,探讨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透明胶带法对 10 3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蠕形螨感染检查 ,同时观察其面部皮肤状况、询问与调查相关情况记录于调查表内。结果 :本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为 5 3.81% ,其中男生感染率 5 6 .5 0 % ,女生感染率 5 1.95 %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感染率均大于一年级 (P <0 .0 1) ;面部有痤疮者、有脂溢性皮炎者、有毛囊炎或毛囊扩张者感染率均大于面部皮肤正常者 (P <0 .0 5 ) ;常混用他人日常用品者感染率大于不常混用他人日常用品者 (P <0 .0 5 )。结论 :本校区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较为普遍 ;蠕形螨感染是痤疮、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等皮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通过日常用品间接感染是蠕形螨感染中一种重要的感染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解青年医学生中人体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于1992年7月初、11月上旬对我校195名大专学生(20~23岁),71名中专学生(17—19岁)进行了调查。采用透明胶带法和拇指挤压法,检查鼻尖与鼻唇沟两处。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医疗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我校187名大学生(其中留学生(印度)87人),进行了面部蠕形螨抽样调查;2.采用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让每位被调查的学生填写,了解蠕形螨感染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结果:被调查者蠕形螨总感染率为29.41%,其中,印度留学生感染率为47.12%,明显高于中国籍学生14%,(χ2=24.59,P<0.01);被检阳性者均为毛囊蠕形螨.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类型有关,油性皮肤感染率为50.84%,明显高于混合性皮肤27.10%和干性皮肤14.28%,(χ2=13.48,P<0.01);面部有脂溢性皮炎症状者,阳性率为40.00%,明显高于面部无皮疹者12.50%,(χ2=16.13,P<0.01).结论:蠕形螨在我校大学生中感染较普遍,尤其在印度留学生中感染率较高,油性皮肤学生感染率明显高于混合性和干性皮肤学生,面部有脂溢性皮炎症状者,明显高于面部无皮疹者,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大理州永平县龙门乡中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的原因。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211名中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观察其面部皮肤状况。结果:蠕形螨总感染率为6.16%;男生感染率(7.34%)高于女生(4.9%);感染虫种多为毛囊蠕形螨,少数为皮脂蠕形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7.538,P〈0.05);采用清水、香皂、洗面奶、药皂四种洗脸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526,P〈0.05);学生住校与住家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72,P〈0.05);面额部的检出率高于其他部位,且油性与中性皮肤较干性皮肤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314,P〈O.05)。结论:永平县龙门乡中学生面部存在蠕形螨感染的情况,应加强对学生面部蠕形螨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人体蠕形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研究表明,酒漕鼻、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中有部分人的患病原因与蠕形螨感染有关。本文对人体蠕形螨的生物学以及实验诊断与防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用透明胶纸粘贴法观察蠕形螨感染率和感染度,了解赤峰地区在校大中专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状况,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蠕形螨感染与卫生习惯、面部疾患、宿舍分布、皮肤类型等的关系.结果483名学生的蠕形螨感染率为19.05%,蠕形螨感染率低于国内人群感染率,并与生活、卫生习惯、宿舍分布、皮肤类型有关联.  相似文献   

13.
猪肉绦虫     
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及牛肉绦虫(Taeniarhynchus sagjnatus)是同科(带形科Taeniidae)不同属的两种寄生蠕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道内。猪肉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在猪的肌肉里,如它寄生到人体,则引起为害严重的猪肉囊虫病。被寄生虫寄生的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于氏纤恙螨在云南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和宿主选择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结合云南省不同地理方位和地形,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等特点,于2001年—2011年选取了23个县(市)进行野外调查,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选择小兽的双侧耳廓和外耳道采集恙螨幼虫,用霍氏液常规封片后在显微镜下逐一鉴定螨种。统计于氏纤恙螨在不同地域、不同景观和不同宿主小兽体表的分布情况。计算于氏纤恙螨在不同宿主小兽体表的感染率(P)、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用聚块指数(m*/m)测定其在宿主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所调查的23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采集到了于氏纤恙螨(共1 959只,占所有恙螨的1.81%)。88.77%的于氏纤恙螨采自山区地理景观(尤其是海拔较高地区),只有11.23%的于氏纤恙螨采自坝区景观。宿主大类选择显示,采自啮齿目(鼠类)、攀鼩目(树鼩)和食肉目小兽体表的于氏纤恙螨分别为57.78%、42.16%和0.05%,其它目小兽体表没有采集到该螨。宿主种类选择显示,所捕获的5目12科34属67种小兽中,有20种小兽采集到了于氏纤恙螨,其中42.16%采自攀鼩目树鼩科树鼩属的树鼩,其感染率(26.52%)和感染度(13.54只螨/每兽)均比较高,其次是其他野栖小兽。聚块指数显示,于氏纤恙螨在大多数宿主小兽不同个体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结论:云南省存在于氏纤恙螨,且数量较大。该螨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地带,可寄生多种小兽宿主,宿主特异性低,但主要倾向于寄生在树鼩等野栖小兽体表。  相似文献   

15.
鸡羽管螨病     
鸡羽管螨寄生在鸡的羽管中,当严重感染时,鸡的大量羽管断脱,似“剪毛”,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量.本文简略地阐述了鸡羽管螨的形态、流行特点、感染途径、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头发是人体皮肤的一种衍生物。随着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头发的认识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一、头发与人种不同的人种,头发的颜色、形状和数量是不同的。黄色人种.头发直硬、长粗.毛囊为圆形.颜色是褐黑色。中国人、蒙古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的头发就属这种.其数量约有10万根。黑色人种的发形是“羊毛发”,短而卷曲及至螺旋式丛生发,毛囊为椭圆形或肾形,头发颜色总是乌黑,其数量约有12万根.秃顶者较少。棕色人种的头发是“波形”.即是波浪形卷曲状或者光滑而且柔软,毛囊为椭圆形或细长形,发的横切面为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地老虎六索线虫(Hexamermis agrotis Wang et al)和白色六索线虫中华亚种(Hexamermis albicans Sinensis Wang etWang)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烟青虫(Helicthisassulta Guenee)、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 ǖbner)、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甘薯麦蛾(Brachmia trianuuellaHerrich—Schaffer)的人工感染实验。其中前三种被感染成功,寄生率分别为29.4%,50.0%,71.4% ;线虫幼虫浸染缩主后在其体内的平均寄生历期分别为12.8天,9.8天,11.2天.本文还初步分析了六索线虫产卵、孵化以及感染期幼虫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并结合这几种重要蔬菜害虫在大田发生的规律,指出如把六索线虫作为自然天敌资源用于对蔬菜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长期多效的优越性。建议大力加强对其自然资源分布的调查和开发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1月上旬,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鲤鱼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鲤鱼只占总渔获量的7%,且94%为当年的小幼体。鲤鱼的鳃上及消化道内只有三种蠕虫寄生。宿主感染这三种寄生蠕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很小。据此提出保护、合理利用这一鱼类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上旬,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鲤鱼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鲤鱼只占总渔获量的7%,且94%为当年的小幼体。鲤鱼的鳃上及消化道内只有三种蠕虫寄生。宿主感染这三种寄生蠕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很小。据此提出保护、合理利用这一鱼类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体趣谈     
直发与卷发大多数人的头发是直的,但也有些人头发是卷曲的。原因何在?据研究发现,头发根部有一个毛囊,头发就是从这个毛囊中长出来的。毛囊是皮肤细胞中一种特殊的液囊,它的形状决定了头发的外形,如果毛囊的形状是圆的,长出来的头发就是圆而直的;若毛囊形状是椭圆的或细长形的,那么,长出来的头发便是椭圆形或扁平的,且细长而卷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