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运用系统论要素分析的方法,对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作了比较分析,在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突破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解决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开始启动,它对教学的要求远不同于以往的课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进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那么,新课程的课该怎么上?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再一次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告诉我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点,强调教材的功能在于服务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奠定学生的基本学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始终围绕着素质教育、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为原则。课堂教学一刻也离不开教学环境的依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新课程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物理课堂教学的质性变革——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丽萍 《物理教师》2003,24(5):4-5,8
新世纪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了探究学习。这不仅反映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上,而且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在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深层面上发生质性变革,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这必然给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譬如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学生角色的新定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对《纲要》的解读会对我们如何来应对新课程的变化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深深感觉到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重要“瓶颈”之一.从而也越来越重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这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笔者结合近几年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对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现就有关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娟 《考试周刊》2014,(57):121-122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正向我们涌来。作为一次全方位改革,这次课程改革涉及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多个方面。就思想品德课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相似文献   

8.
钟樱 《四川教育》2002,(10):42-4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体系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了课程改革的焦点。《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作为教师要积极地面对这些改变,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思维、新方法。下面就我校作…  相似文献   

9.
从2002年开始,我省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课改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新规律、新特点、新思路,全方位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作业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考试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但幼儿教育改革却相对滞后。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幼教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全国各地的学校正在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进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研究课堂教学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