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给老师打分现已成为高校普遍的课程反馈方式,某高校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方式,学生给老师打分列入学生成绩查询系统,没有按时提交评老师的分数,就看不到自己的分数。涉及每门课、也就是每位老师的打分科目近20项,每项满分10分。一学期七八个任课老师,因为想快点看到自己的成绩,很多学生一律给满分。  相似文献   

2.
铁铮 《大学生》2012,(23):38
大学里的老师与学生有种互选互评关系,导师可以选择带哪个研究生,可以决定哪几个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可以为学生学习的水平打分……而同学也可以选择上什么选修课,自己研究的方向是什么,更可以在课程结束后为老师的教学水平打分。在不少高校,让学生给老师打分甚至是强制性的,比如如果不完成打分就查不了自己的学期成绩。但不少同学和老师对"学生给老师打分"这种做法,觉得从立意到具体操作方法都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3.
2002年新年刚过,一项全新的教育改革措施就在南联盟全境展开:南联盟教育部将推行“学生给老师打分”的教学评估制度,所有的中学生都将给自己的任课老师打分,连任课的校长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理念,并进行分析,为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提出建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利用Excel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学生学习目的适应现实;学生对学习策略不满意,专业职业感低,自身掌握知识少且不够自信;学生喜爱实践型课程,学习理念内容丰富,观念积极向上;喜欢的学习模式个性、高效,具有研究性和实践性、协作性;喜欢案例式、参与式、情景式、角色扮演式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选择甚少。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关培训提升能力,自己学习比例较大,向老师学习的较少,更倾向于采用"自己打分"和"同学打分"的评价方式,且在"其他"评价方式中,可能存在混合型评价方式。学生认为做课题等方式比学习成绩更能标志进步;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严重不满意,分值集中在5—8分内,对自身学习理念打分集中在7分以上,对自身学习能力打分分值集中在6—8分,对自身知识水平打分集中在5—8分。结论:学生学习理念丰富全面,学生具备全面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等积极创新的学习理念,但学生的专业职业感不高,需要进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方法满意度低,需要进行学习方法的专门指导。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许多的人并没有看到"分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这一不正常现象。老师为什么这么在乎学生分数呢?那是因为对学校来说,学生分数与老师工资、职称、荣誉,甚至"末位淘汰"直接挂钩,是考核老师的最主要或唯一参数;对老师自身来说,事业上是否有成就主要就体现在所教学科的学生分数的高低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推荐、转发优选的教程,编写自己的图文教程或录制自己的视频教程,从而培养学生从课堂以外汲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大胆尝试在3dsmax教学成绩管理中采用积分式成绩考核体系,采取平台打分、学生交互打分和教师打分三结合的方式,把传统的考核方式转变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鼓励和鞭策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从师范毕业至今,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一路走来。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身上的包袱越来越沉,甚至到了不堪重负,步履维艰的程度。分数压力重千斤过去常喊:分,分,学生的命根;而今是:分,分,老师的命根。考勤要打分、教师道德要打分、所教科目成绩要打分、参加教研活动要打分、课堂考评要打分、备课要打分……无处不用分数来衡量,分数几乎无处不在。每到期中、期末,大榜一公布,某某人得了多少分,张三比李四差多少分。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谁不想分数打得高一点,名次排得好一点。于是,分便成了老师追求的目标,它成了能力和荣誉的象征,并且已经超…  相似文献   

8.
谨防"论资排辈" 一般来说,教师业绩考核都由校级及中层领导组成考核小组,根据考核细则和量化指标逐项打分,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实事求是,决不含糊.但正因为考核的成员往往来自学校"领导阶层",都是"台面"上的人,所以在考核时容易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对于自己"圈内"的人员分数自然打得就高些,或者仅凭主观印象武断打分,尤其是对几位资格老的教师格外照顾,而学校的"刺头"因为得罪不起,所以也得另眼相看,而对于普通教师则"鸡蛋里挑骨头",尽量压低分数.最终的结果是学校领导、资格老的教师、骨干教师和难处理教师在考核中往往得到高分,而无足轻重的教师处于垫底位置,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  相似文献   

9.
正"现在的作业为什么这么多,多得让我实在无法忍受……""为什么老师总是盯着我,有点小动作就把我看上了……"在办公室里,小强如此抱怨。小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就是在所有任课老师眼里他是个有"问题"的学生。你关心他,他也不在乎,他不会因为你是老师,你的批评他就要接受。相反他会尽可能地反驳,绝不留情面,直到气得老师说不出话,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总是振振有词。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吃过他的亏:办公室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学习兴趣低。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初中语文任课老师专业知识丰富、课文讲解到位,从严格意义上说"绝对是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语文老师并不受学生喜欢,学生对其课程也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这些  相似文献   

11.
每个班都有一些比较调皮捣蛋、令老师头痛的学生,老师为了使他们改正缺点想了不少的办法,我也不例外。为了帮他们找到共同的竞争对手,我将班里4个最不受大家欢迎的学生名字写在黑板的左下角,让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来督促、评价他们,一节课内表现好的在名字旁打上“☆”,一天下来谁的“☆”多,就给谁一颗“金星”,连续一个星期表现突出的还有嘉奖。这个办法还真灵,4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全调动起来了,每次一下课他们就盯着老师打分,偶尔老师打分有些偏差,他们还会找老师评理。我觉得很高兴,显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有了要求,特…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参与了一次赛课活动,每位教师的赛课成绩由"教师打分"和"学生打分"两个分数相加得到.在统计学生打分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教师打分非常高的课,学生的打分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明显;相反,教师打分较低的课,学生打分则比较均衡.结算下来,所有课的"学生打分"竟也相差无几,这个环节几乎成了一个多余环节.为此笔者找到了几位打分偏低的学生询问原因,他们一脸无奈地回答:"不太听得懂."这些课恰是教师一致评价为"设计精巧、非常关注学生思维"的课,相对来说学习的难度也比较大.而那些学生打分较均衡的课由于问题、练习等的设计难度较低,虽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自然也限制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实践考核理论和.NET数据库设计实现了一套测绘实践考核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人数和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实现自主出题、分数统计,教师可结合学生操作视频和现场操作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综合打分,查看学生学习时间、答题状态等,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测绘实践考核。  相似文献   

14.
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学习成效;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层次化和模块化;允许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课;建立适合学分制的考核制度;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学生修满学分并通过综合考核准予毕业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新课改、新理念、新方法。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教"模式和量化考核——实行"打分制"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自主、主动建构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学习中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王惠君 《班主任》2004,(7):30-31
对于王小兵,我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刚到学校就听说了他的许多劣迹:上课捣乱、逃学、撒谎、顶撞老师等,老师们谈到他都摇头:"这种学生,谁碰上谁难受!"他现在是高一(6)班的学生,是学校有名的问题学生,从校长到任课教师,都对他无可奈何,工作做了不少,就是没有好转.看着任课老师们那"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暗自庆幸他不是自己的学生.可是万万没想到,最终我和他还是"聚"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7.
在成绩分数单位不等值的情况下,采用求百分制分教总分或平均分、平均学分成绩、课程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的方法,对数据直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来统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不科学的.而采用既能反映并解决学生学习质量不同问题,又能体现和解决学生学习数量差异问题的术标准分数平均学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则是科学的.文章对现有大学生学习成绩排序的统计方法进行了评析,并阐述了求标准分教平均学分的统计方法和其在具体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爱"退席"严"上场昨天,小希又迟到了,不巧的是,她被政教处给逮到了,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量化考核分数。因为被政教处逮到,属于违纪。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太看重这些,应该对学生的心灵多一份润泽;一直不停地告诉自己批评学生时要心平气和,要尊重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现象。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总是喜欢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致使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能力,变得麻木、呆板、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态度;变得消极沉默,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封闭自己;变得不主动,不懂的问题不去问老师,不和同学交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对学习的兴趣。面对这个教育亟待  相似文献   

20.
一、选修课学分认定的依据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委员会评价组组长钱万军老师在《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与模块测试的若干思考》报告中指出:“学分=学习时间+过程表现+学习效果。”即学分认定由三部分组成:学习时间、过程表现和学习效果。“学习时间”是学生修习选修课的课时数,“过程表现”是学生修习选修课时的具体表现和态度,“学习效果”是学生修习选修课后参加的模块考试或考查成绩。这三部分的考核结果是选修课学分认定的依据,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