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解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同妇女主义理念相结合,分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艾莉丝·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三种二元对立的解构,分别是黑人男女间、黑人女性间及黑白种族间二元对立的解体。在这当中,提炼出沃克对消除美国种族歧视现象所提供的有效途径,即通过黑人男女各自的成长和蜕变,以及黑人社区内部的团结和互助,使整个黑人种族得到进步和提升,进而赢得白人和其他民族的尊重,强调沃克为黑人民族实现自我解放、获得真正自由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主人公奶娃的"飞翔"一直被看作《所罗门之歌》的主题。然而在奶娃"飞翔"的同时,另一名黑人青年哈格尔却走向死亡。哈格尔之死表面上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但奶娃与她的关系实质上是父权制社会中两性之间支配与从属关系的体现。而哈格尔之死则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作为"他者"的黑人女性反抗失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籍非裔作家,发表于1987年的小说《宠儿》是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一直被评论家视为"黑人文学历史的里程碑"。本文以二元对立为视角对《宠儿》进行文本解析,通过对《宠儿》中四组二元对立的分析:人与鬼、反抗与压抑、黑人婚礼与白人婚礼、塞丝母爱的缺失与对子女的宠爱,分析出是奴隶制社会以及塞丝本人性格中的对自由和平等的追逐导致了塞丝弑女的非偶然性。  相似文献   

4.
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借由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讲述其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中的普遍意识:白人、富人的优越性和高贵性以及黑人、穷人的落后性和贫贱性。白人作为社会空间结构规划者将这种白/黑二元对立借由物理空间及物件物品的对立进行体现,形成列斐伏尔所谓的二元对立种族空间表征,规训和强化种族秩序。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在表面上是描写某种外在现象,暗中却遵循一套共同的叙事语法,其基本运作方式是“二元对立”。《屋顶丽人》中“二元对立”的结构表现在下层劳动阶级和有闲阶级的对立、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对立以及情感憧憬与情感幻灭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由于用传统上的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到十九号房》的方式未能深入地挖掘和解构小说文本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因而本文拟采用解构主义的理论来解读全文。通过对小说中自我和他者、自由和监禁、身体和灵魂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说明在这些二元对立的两个因素中,没有一方处于中心位置而另一方处于边缘位。二元对立的两个因素其实处于平等的等级秩序中,它们不是主导和被主导、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新中间阶级的表述"中产阶级"的概念经由马克思的详尽阐述之后,可谓家喻户晓。在马克思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看来,被界定为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各种社会集团的"中产阶级",最终将会日益萎缩且融人这两大对立的主流阶级之中。但是,来自许多国家的统计数据却呈现出了与马克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社会发展轨迹。20世纪西方社会的阶级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处于被驱使和驾驭的地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打破这种对立,在她的作品中着力表现女性对男性生活的巨大影响,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重塑,从中可以看出莫里森对黑人妇女独立和自我解放这一主题的极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艾丽丝·沃克在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反映了底层黑人女性的困境.在以黑人男性为中心的性秩序下,黑人母女两代作出了不同选择.在隐匿着权力与欲望的西方传统凝视机制之中,母亲被规训为沉默与驯顺的他者;而面对男性凝视,女儿选择了对抗性凝视,旨在打破凝视中观看主客体的二元对立,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  相似文献   

10.
黑人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早期作品展示了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从单向依附、二元对立到和解对话的历程,探讨了双重意识下黑人寻求自我文化独立时与白人文化从对立到和解并相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实现其独立完整的文化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二战后的优秀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玛丽与丈夫迪克、黑人男仆摩西的感情,揭示了南部非洲种族隔离压迫下人类灵魂异化的社会危机这一主题思想。男人与女人、白人与黑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对立贯穿小说始终,本文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视角下,采用二元对立原则,分析其所蕴含的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探索二元对立的矛盾双方的自身缺陷、生存困境及堕落人性的野蛮贪婪、懦弱无能。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反对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旨在建立一个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三个系统之间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深切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和自我身份的建构。小说《恩惠》刻画了父权制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解构了西方传统思维中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关系,勾画了一个多元的新型和谐世界,表达了莫里森希望解放女性和自然,实现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扎迪·史密斯的小说《摇摆时光》以主人公"我"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叙事空间横跨西欧、北美乃至西非.通过主人公"我"的眼睛,这部小说为读者们展现了一系列由二元对立引发的冲突,包括:黑人与白人、男性与女性、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二元对立.扎迪·史密斯通过揭示这些冲突,揭露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并表现出颠覆二元对立现象的倾向.然而,她并...  相似文献   

14.
影片《为奴十二年》具有两大特色:其一,以朴实而精致的方式再现了所罗门·诺瑟普为奴十二载的凄楚人生,以及当时以帕琪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在受宠与受虐间遭受男女主人双重折磨的为奴命运,从而既充分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小型农场中黑人男女为奴之旅的差异性,又揭示了其相似性---无法仰望上苍。其二,以详实而平淡的方式呈现了为奴体制下多态的黑、白个体,以及他们在处理主/奴、白/黑二元对立关系时的差异性与同一性,从而既巧妙地描绘了人性的万花筒,又折射出奴隶制体制下百态人性的真实语境---黑、白个体差异的有限性。正是这种有限性确保了奴隶制的长久性,因为它维持了二元对立的不可逾越性。  相似文献   

15.
一、对话应坚持的哲学观传统教育一直深受以“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表现为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二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哲学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象性思维”,即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享有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权,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得到的体验是消极的,是被控制和无助的。这既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求知的积极性,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轻视。课程改革是对“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的超越。它强调尊重学…  相似文献   

16.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后,从事脑力劳动就成为奴隶主的特权,他们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强化对奴隶的剥削统治,并且把体力劳动看作卑贱的事,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在阶级社会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这就是国家教委于1997年统编初中《思想政治》(三年级)教材中,有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关系的论述(见该教材第27页)。其中,“在阶级社会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的论断,与SO年代和90年代初的统编教材的提法…  相似文献   

17.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被后世尊崇的几位结构主义大家都在论著中具体实践了二元对立思想。在他们具体的阐释背后,可以窥见结构主义文论最基本的两组二元对立项: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而作为一种文论思潮,结构主义本身也在实践着二元对立原则,它与英美新批评理论和阅读理论都有着诸多交叉点。不过,二元对立也给结构主义文论带来了致命伤,给日后的批判和颠覆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传统的师幼关系还是现代的师幼关系,都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也是师幼关系冲突的主要来源。主体问性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教育交往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师幼冲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幼关系的新考量、新转向。  相似文献   

19.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鼎力之作.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蕴涵着丰富的黑人口述传统文化.呼唤-应答模式在该部作品中的运用,不仅在语言上继承传递了黑人文化传统,而且在主题上解构了传统视角的二元对立话语,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评论家们对麦尔维尔中篇小说<贝尼托·切雷诺>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这只是一个有关"善恶之争"的故事.其实,在德拉诺船长善良天真的外衣下,藏着根深蒂固的后殖民话语.<贝尼托·切雷诺>中的后殖民话语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美国与西班牙的二元对立;白人与黑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