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殇痛。秉承不忘历史,反思战争的精神,中外电影界众多电影创作者们怀揣沉重的心情,耗时费力,以影像的方式纪录拍摄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批判控诉战争的残酷,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本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中外战争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和叙事视角三方面提炼出以"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的异同,有助于电影观众和电影研究者们了解战争电影的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从而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电影中的都市电影院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觉主题.与这一主题相关联的电影文化问题是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叙事手段的变迁及电影业的当代状况.对电影中的都市电影院影像的研究,能够推进电影文本研究,并将文本研究纳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电影文化史语境进行思考,在当代文化研究的背景中具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4.
民国电影在1930年代革故鼎新,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高峰时刻"。其间"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的论争,立体表征了民国电影悖反式的现代性结构:资本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革命、市民精神与阶级政治的二位一体。1930年代的民国电影尚未形成一种真正主体性的现代性意识。抗日战争后民国电影融会古典美学与启蒙思想,确立了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本土电影传统,并创造出《小城之春》等世界经典。民国电影缔造的现代性美学范式,一直影响着新中国的电影创作,并成为一种挑战新中国革命主流电影文化的潜话语,作为一个本土化的现代性电影传统,是当代中国电影重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5.
民国影坛上的广东电影人大都有侨乡背景.广东侨乡电影人与浙江宁波电影人在拍片宗旨上明显不同,宁波电影人多把电影当商品来做,广东侨乡电影人则把拍电影与公益文化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当成责任与使命.广东侨乡诞生的一批电影女演员,在民国影坛留下了不朽的声光影像,侨乡开放的文化环境对她们心理的塑造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钢琴师》和《辛德勒的名单》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映二战德国纳粹屠杀波兰犹太人的暴行,分别获得66、75届奥斯卡七项大奖。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与史帝芬·斯皮尔伯格是两位杰出的电影大师,其影像风格和叙事策略独具艺术个性。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今天的呼唤世界和平的现实语境中,从叙事视角和新历史主义角度,透视两部同类题材影片隐含的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以此,反思历史,开掘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较为特别的影片,它试图对中国传统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这部影片在受众中引起了争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有关抗战文学的发生,学界一直关注不够,仅有的论述也大都侧重于强调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副刊以及左翼人士主导下的"文协"的成立。然而,重新考察和分析《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从"卢沟桥主题艺术运动"的策划到联合作家们团结起来成立"文协"等全国性组织,都是由《中央日报》及副刊或台前或幕后所主导。事实上,《中央日报》、《新华日报》这两大报纸副刊共同处在民国历史文化这一语境下,它们之间并非只是对台戏,还有更多复杂的关联,由此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发掘抗战文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刘恒 《天中学刊》2014,(4):108-110
陈凯歌电影有着多元化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其中运用戏剧影像参与影片叙事是其电影的独特之处。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在展示人物生活时代的戏剧文化、给电影涂抹上浓重的戏剧意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凯歌在其电影中建立起了一套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戏剧影像,以此来完成电影叙事并传播和阐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显示了华语电影民族化生存的意义和可能。  相似文献   

10.
艺术电影的影像表达体现出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和主旨,符合艺术电影的创作逻辑。观众既要充分认知创作主体对影像表达的个性见解和独特感悟以及由此产生的个性化的艺术呈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又要充分调动理性思维和审美经验才能厘清电影的叙事逻辑和影像意义,实现"二次创作"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1.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2.
电影《白毛女》对歌剧的改编,既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理想色彩,致力于提高作品主题的思想高度,同时也强化了电影的政治语义。而影片政治语义的强化,并未失去民间文本所固有的叙事魅力,反而以影像的方式强化了原作的民间话语修辞。影片把民间修辞与影像叙事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以对比意味强烈的蒙太奇手段来强调和渲染冲突,在这种视觉表象上,能较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民间"比兴"手法的痕迹。同时影片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探索,把现实性和假定性"揉合"起来,使这一舶来的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民间传奇较为完美地融为一体,完成了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民国教育界大家辈出,民国学子所具有的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及学养素质,为当今世人所公认。纵观一部民国教育史,不难发现,全国上下达成"教育救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共识的形势,大量不以赢利为首选目标的私立学校的兴起和多数学校使用以民间编选教材为主的格局形成,一批灿如群星的德才兼备的良师的涌现,均为民国"私立教育之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可以说,国民政府对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一视同仁,民国政治家的胸襟,以及当时的文化生态与教育体制,才是这民国"私立教育之盛世"成立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价值意义彰显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打开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是传统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回到历史场域、重新发现学术生长点的新际遇。"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只有将这一内涵的研究置于重要地位,才能激活民国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能在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上凸显民国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捉妖记》在魔幻影像叙事中隐喻着"欲望消费"与"伦理德性"的双重蕴含,实现了电影作为"世俗神话"梦幻娱乐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双重功能。它的成功启示我们:无论在影像的情感内涵还是形式表现层面,创作者都须平衡各种艺术元素,在优化影像本体特性的同时,亦须充分凸显电影属于艺术的"人学"主体性,以赋予电影鲜明的既娱乐大众又净化人生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湘南学院学报》2021,(4):89-92
坂本龙一是当代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日本知名音乐家之一,他的电影音乐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音乐叙事手法,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内蕴。目前,国内对于坂本龙一的研究仍处于其电影配乐的本体部分,从叙述学角度研究坂本龙一电影音乐仍存在大片空白。坂本龙一的电影音乐风格和元素有着纯粹自然、民族性的特点,他的电影音乐叙事体现出旋律影像化、把控影片节奏、契合影片主题的功能。因此,坂本的电影音乐能产生强化观众的情感抒发,升华片段内涵的效果。坂本龙一的电影音乐具有影像化思维,并将商业价值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用音律讲述电影故事,跨越国界、语言、种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由此,从叙事角度研究坂本龙一的电影音乐,能够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叙事与传达方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电影叙事因为具有影像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本文着重阐述了电影叙事空间的特殊意义和重要功能,认为电影言说的空间化是电影作为叙事体艺术的个性特征.本文重点辨析和论述了影片话语的空间性与叙事性的种种背叛与融合,进而描述了电影言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又一力作,在秉承其艺术电影的基础上,成功的融合了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因素,通过完整的"三段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具有伟人情怀和凡人情感的梅兰芳这一艺术形象,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影像传播等角度分析影片的深刻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正不管是电影,还是文学,不管艺术样式如何流变,欣赏方式如何变换,一切艺术作品意图表现的"母题"通常是经久不衰的,探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关系是所有艺术样式永恒的皈依。这种恒定性是我们把电影引入语文学习的依据。真正优秀的电影,正和杰出的文学经典一样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母题,它们能穿越历史的迷雾和斑驳的影像,叩问当下。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资讯发达,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中学教育广泛应用。中学生不光在传统的纸质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