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淮南方言与其农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农耕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个元素,可以从多角度加以研究。淮南方言中有关土地及其整理、生产管理及收获等农业生产词语,充分体现出淮南农耕文化中的和谐、精致、交融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河南客民迁到苏南,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溧阳、句容、溧水、宜兴、吴江等县(市、区),接触的方言主要是北部吴语,形成了苏南河南方言岛。一个多世纪以来,河南方言岛对原住地农业词语继承保留、与迁入地农业词语相互影响渗透、受到普通话农业词语影响,证明语言接触对农业文化接触演变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络流行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词汇空缺类型,包括:简缩类词语空缺、谐音类词语空缺、"象形"类词语空缺、叠音类词语空缺、方言类词语空缺;同时探讨产生空缺的原因包含社会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空缺和语言结构形式差异造成的空缺等。  相似文献   

4.
杨楠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4,(20):38-39
陕西省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关中方言和民俗文化,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系统正是观察和研究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材料。该地区自远古以来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农耕文化,以及在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下农作物种类和丰富食材对关中地区饮食文化样态的深刻影响,使方言的词汇系统沉积了丰富的饮食词语。关中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风格杂糅的面食文化使得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斋堂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方言词语,模声类造词、模形类造词、指示类造词、承古类造词是斋堂话中四种主要的造词方式,在该地区形成了如此有特色的方言现象有着政治历史、自然地理、生产方式、人口构成、语言习惯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广州方言里饮食类词语的词义转指情况、分析归纳其使用特点,及其隐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温美姬 《现代语文》2013,(3):43-46,161
客赣方言关系密切,两大方言有差异性也有共性。本文对客赣方言人体类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据此分析了这两大方言人体类词语的异同,同时分析出各自内部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实例探讨广州方言里饮食类词语的词义转指情况、分析归纳其使用特点,及其隐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绍兴方言隐语十分丰富,从修辞的角度看,绍兴方言词语型隐语主要可以分为析字、藏词、借代、比喻、委婉、谐音等几类。隐语兼有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双重特质。绍兴方言修辞类构词隐语的生成运用、发展演变与越地民间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