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犹太鸟》是以寓言的形式写出了犹太民族的苦难,本文从小说讲述的故事来探析犹太民族所受的苦难,其中主要有流浪之苦,犹太民族遭受到迫害与屠杀等主要的苦难形态,以探求马拉默德写作此小说的旨向。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底层女性形象,以多重视角冷静地展现了女性身体的苦难、精神的苦难、命运的苦难,具有浓烈的生命悲剧意识。本文通过分析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揭示出女性苦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小说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底层女性形象,以多重视角冷静地展现了女性身体的苦难、精神的苦难、命运的苦难,具有浓烈的生命悲剧意识。本文通过分析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揭示出女性苦难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阎连科的小说《坚硬如水》以作家对文革苦难独特的表述而成为文革题材小说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中一系列精心营造的象征的分析以及对弥漫在作品中放纵的性欲与革命激情的结合来阐释小说独特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5.
王春 《科教文汇》2009,(28):254-254,278
小说借主人公福贵之口,讲述了中国农民所经历的无尽的苦难,描写了他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但是余华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却不同于他的早期作品。余华的早期作品中对于血腥和暴力的叙述冷酷无情,对于残暴的刻画细致入微,极度渲染。《活着》却不同,虽然以不断的“死亡”反讽“活着”,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部,但由于作者叙述策略的改变,叙述语言从极度冷酷变为平静,叙述角度从第三者的冷眼旁观变为第一人称的忧伤和温和,使得这部小说沉郁、悲痛而坚定。  相似文献   

6.
王春 《科教文汇》2008,(35):245-246
余华的小说《活着》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饱经苦难的一生,余华对福贵的受难根源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使读者在阅读当中看到了自己,在福贵的受难中激发读者对自我的联想,对自身以及所处的外部世界进行反思;面对苦难,读者从福贵身上看到了忍耐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于金红 《科教文汇》2012,(31):69-69,97
本文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理论出发,以霍桑的《红字》为研究目标,探讨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对自己“罪行”的态度及其后来以一颗勇敢而坚韧的心去面对苦难,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9.
金广海 《科教文汇》2009,(10):233-233
祥林嫂是一位悲剧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苦难,这些苦难大致可归为天灾与人祸两个方面,天灾是指意外灾祸,人祸是人为苦难。在小说中,天灾与人祸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祥林嫂遭遇了天灾,才导致人祸发生,这种不正常的因果关系更加重了祥林嫂的悲剧性,也赋予了作品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文学界地位崇高的美国全国图书奖于1997年11月17日隆重揭晓。获图书奖小说类奖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作家查尔斯·弗拉泽尔以及他的处女作《冷山》。小说《冷山》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开小差的南方军士兵英曼返回家园途中遇到的种种经历,反映了美国内战历史背景下历经苦难、生离死别的英曼和未婚妻互相间的思念与眷恋的感情。弗拉泽尔是第一次写小说,虽然他没有丝毫的名气,而  相似文献   

11.
刘颖 《科教文汇》2009,(30):256-257
菲利普·罗斯——当代美国杰出犹太小说家。作为一个有洞察力的作家.罗斯不断在作品中寻求创新。他在后期创作中一改以前浓厚的实验主义小说风格,巧妙地运用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方法来书写历史事实,继续挖掘人性的存在,进一步剖析美国犹太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身份问题,借以反映社会风貌,形成了在新现实主义下关注犹太民族身份的独特写作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以及以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环境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梳理,发现从日据时期到当代书写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在共有的写作模式之上也发生了转向,并由此透析台湾小说中"湾生"这一形象书写的独特性,力图从文本中"湾生"形象建构这一视角对于殖民记忆中这段苦难的历史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3.
周皓  张瑛 《科教文汇》2008,(32):252-253
索尔·贝娄(1915—2005),一位出生于加拿大的美籍犹太人,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学代表人物,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当代小说界的先锋作家。本文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他的第六部小说《赫索格》的结尾,从作品的犹太性入手,试图说明赫索格的最终选择与犹太民族的命运间的折射关系,并进一步解释回归平静的结尾所蕴涵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14.
覃卫红 《科技风》2011,(3):37-38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马克思)人们寄希望于来世,是因为今世苦难深重;宗教艺术以宗教的经典及其传说为题材,以非人间的形式展现人间生活,以神的面貌表现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15.
艾·巴·辛格作品的基本主题体现了犹太民族日益面临的文化保持与文化变迁的两难,洞析了犹太民族放弃自身的传统向一种强势文化寻求依托的那种漫长、痛苦、充满矛盾的过程。本文从辛格的名作《卢布林的魔术师》探讨了犹太人在双重文化束缚下的“局外人”身份与生存平衡的艰难寻觅。  相似文献   

16.
《金粉世家》有这样的审美创造: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既标出了事物的两极,又标出了两极从有到无的变迁、冲突和毁灭的过程。张恨水在总体悲剧意识和悲剧氛围的塑造中,又时时流露对光明的渴望。作品中的人物——使女小怜帮助作者完成了这一故事功能。小怜的行为与小说的两条线索的发展时时碰撞。小说的结构是“织锦”式的,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内阁总理金铨的豪门家族兴衰史为副线。用主线分出经纬,形成许多网眼。小怜和柳春江的爱情故事即是由大的网眼生发出的小的网眼,这一网眼间接地与两条线索发生联…  相似文献   

17.
陈欣欣 《科教文汇》2011,(24):207-208
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稳定的疆土,为数不多的同族人流散在世界各地,但他们却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了与其民族所拥有的领土和人口形成反差的巨大贡献。看似如此弱小的民族却具有如此惊人的创造力,让人好奇想探明其中的奥妙。本文将从犹太民族的宗教文化、教育观念和历史遭遇三个方面来分析,看看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对这个民族创造力卓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倪富友 《科教文汇》2009,(14):69-69
世界民族之林中,优秀的民族总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吃苦”教育。犹太民族、中华民族都是这样的优秀民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在知青小说经历过伤痕叙事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知青小说叙事方式——理性叙事,从政治自省、情感自省与生命自省三个层次入手,来对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理性叙事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像犹太民族那样经受过诸多磨难,仍能够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实属罕见。其原因之一,在于犹太民族具有良好的教育传统,高度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以色列既古老又年轻,人口不多,却来自世界四面八方。东西文化在三大洲交界的地方碰撞交汇。在以色列,堂堂的政府机关挤在简陋的房子里多处可见,可全国大大小小120个博物馆和各级各类学校,却绝对盖得精美、舒适、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