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所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我们确立了葵园文化主题,以"葵"育人,以"葵园"寓校。通过对管理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形象文化的思考和实践,把环境文化、质量文化作为特色之根本,引导师生教育教学价值观,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以"立雅求美"为主题,通过在传统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建构与实践,拓展了校本课程资源,使师生获得了主动的、个性化的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文化立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顾向阳  冯堂冲 《中国教师》2013,(Z2):142-142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能引领师生在和谐环境中教与学;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梅中人结合自身优势,遵循学校发展战略,建设梅花文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营造独特的梅文化校园环境在"梅文化"校园文化环境设计中,我们充分体现了自主化、多元化、人文化的原则。以"梅花"冠名处处显现于梅花中学校园内,梅花便成了校园的标志性植物。我们  相似文献   

4.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为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在实处,结合学校所在的通州湾地区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区文化特色、学生基本情况,有机地将本地的特色资源渗透在校本的课程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校本课程富有生命的气息,积淀历史的厚重,紧跟时代的节奏,为学生搭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成长平台,拓展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成长空间,为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造机会,传承垦牧文化,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结合实例,对基于"垦牧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易晓明 《广西教育》2014,(25):48-48
正"和美"即和谐、尚美之意,"和美"的教育理念是以"和"为"贵",以"真"为"美",培养学生具备正心、求真、向善、尚美的品质。下面,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说明如何以"和美"文化为主阵地,学习"和美",研究"和美",践行"和美",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和美文化。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同时,探索了一系列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素养。一、明确办学理念,探索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  相似文献   

6.
学校结合特有的旅游资源,确立以"我是小导游"这一活动作为学校特色。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把汤山旅游资源发挥旅游文化效应,将千年文化传承,把文明旅游的精神传递,同时通过对学校特色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找准活动的生长点,重视在细节上与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合,打造校本导游文化课程,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色教育模式,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特长,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7.
正我校是一所普通学校,学生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实验校,从2001年开始,把"写字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为目标。在深化办学的基础上,学校逐步探索发展以"书法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为特色的办学目标。学校沿着"翰墨修身、书道育人、构建书香校园"的传统文化育人办学思路,秉承"用心写字,踏实做人"的理念,探索着"一脉书香培正气,千载文心育华魂"的书法文化育人之路。  相似文献   

8.
梅花有着傲雪斗霜、独步早春的玉骨和俏不争春、谦逊无私的冰心。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之所以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与中国人有相同的品格。梅花被人格化,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本文从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梅文化现象成因两个方面挖掘梅文化现象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杨柳青 《时代教育》2015,(4):191-192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源。四川成都高新顺江学校且行且探索,着力构建学校"顺雅"文化,让"做儒雅教师、育文雅学生、建风雅课程、创优雅环境"深入人心,以"顺雅"文化来引领学校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强校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自2008年初至今的五年,我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坚持"校本性、人本性、科学性、拓展性、趣味性"原则,以学校特色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学校文化和地方特色,紧紧依靠广大干部、教师、家长、学生及社区工作者,开辟出了一条扎实有效,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一、高屋建瓴,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团队2000年,山东省素质教育会议后,我校开始了校本课程的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建设,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8):152-153
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学校的品牌价值。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目标,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把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  相似文献   

12.
江鸿 《教师》2013,(15):114-115
校本研修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管理、规范制度、检查评比,而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充分调动教师的内驱力,才能真正促进每位教师的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以团队文化引领为切入口,充分挖掘校本研修的文化内涵,营造出"绿茶文化""红酒文化""咖啡文化"等一系列特色研修方式,走出了一条"制度保驾护航,文化引发内需"的研修之路,营造出芳香四溢的"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校本研修文化。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一种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本土生成的课程。我校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利用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继而开发了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项目——纸雕,并且开设了纸雕社团,为这一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搭起展示平台。如何充分展现校本课程的生命魅力,这值得我们不断去实践、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是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开展的教育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施行是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结合学校的文化特征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的大胆探索和有效实践。,课题研究立足文化传统,审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实践素质教育方法,并坚持理性反思素质教育的成果,形成了以孔子教学思想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特色,探索出一条凝聚传统文化、结合校本实践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地处上海市杨浦区中原小区的思源中学创办于1998年,是该地区最年轻的学校.从办学第一天起,就以校名"思源"为办学出发点,以"民族传统特色技艺教育"为学校发展的切入口,作为学校特色形成的生长点,思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源,探建设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之路,至今已走过了八年的发展路程.1998年,学校以武术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尝试.2000年起,将部分民族传统优秀技艺引入学校课程,初步奠定了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特色的办学基础.2002年起,我们选择了民乐、武术、围棋、剪纸、茶艺、陶艺、舞龙舞狮、腰鼓秧歌、京剧脸谱、古诗词咏诵等十种中华传统技艺,把它作为学校教学改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在"思源"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正尊重每一个,关注每一天可法精神1947年,梅岭小学由史可法后裔史鉴创建于史公祠内,后迁址更名扬州市梅岭小学。在承接历史、朝向未来的历程中,"可法"因子凝铸成梅岭的文化之魂,一个人对一种信念的坚守早已幻化成为一所学校对一种教育的坚守。在"可法精神"的烛照下,梅岭小学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提出"育一粒真的种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成一座善的家园"的文化主张,不断丰润"轻负高质"的办学特色。学院气质梅岭小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于2009年全面启动"常春藤名师培养工程",并成立"常春藤学院",下设教师专业研修学院、班主任学院、家长教育学院、管理研修学院四个子学院,构建了管理者、教师、家长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是一所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中学,在坚定推行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学校大力加强"精.和"文化建设,实施特色课程,实现了文化立校,特色兴校,推动了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文化是立校之本,特色之源。秉承传统,凝练历史,面向未来,学校提炼出了以"精.和"文化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即精细的学校管理,精良的师资队伍,精心的教育教学,精致的校舍设施,  相似文献   

18.
胡才龙 《现代教学》2015,(Z1):32-33
上海市南汇第一中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馆资源,以巧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公民为目标,不断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之路,以学校的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载体、核心价值为导向,不断建设、提升学校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该校还以自身特色文化带动周边学校,走出了一条学校文化建设的区域合作、联动发展之路。基于"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原则,从学校管理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应关注校园文化的构建、发展与秉承,尤其是中华优  相似文献   

19.
张霞 《学子》2013,(10):28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凸显学校的特色、尊重学校的差异性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与管理"这一指导性意见,使我们意识到: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办学理念、特色,充分挖掘社区和当地课程资源,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个性需要,走"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化"实施,有效实施,就像语文、数学那样成为常规课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逐步落实,在校本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立足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坚持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建立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体系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