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利燕 《考试周刊》2010,(52):71-71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现实教学中的朗读多停留在朗读的主体——教师、学生这一层面上,或关注朗读主体的组合方式,极少关注朗读的载体——文本本身,极少涉猎因文本内容的差异而表现出来的朗读个性。其实,朗读更应关注文本内容,立足文本个性,巧借朗读手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应该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因此,有效的朗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实现有效朗读呢?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说明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活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使作品中的内容清晰并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笔者就此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书面语言,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的内心表象,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在想像中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口语将自己获得的情感体验鲜明地表达出来。要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朗读指导淡化技巧“有感情地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理解课文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受到文本的熏陶,从而感受到文本中的美感、语感和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对重音,读顺语调,还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结构美、节奏美、情感美,使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有整体的感知,从而感受言语之间所蕴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离不开读,学生的语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朗读,唯有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去领悟,体验文字背后的内涵,才能真正感受作者透过文字所流淌的情感。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朗读张扬语文课堂的精彩略谈点滴浅见。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离不开读,学生的语感,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朗读,唯有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去领悟,体验文字背后的内涵,才能真正感受作者透过文字所流淌的情感.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朗读张扬语文课堂的精彩略谈点滴浅见.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学会"读",感受阅读乐趣,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内涵以及领悟语言规律;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手段之一 ,因为语感是对于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 ,而朗读是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 ,是通过感知使语言材料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变成读者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 ,是在反复感受优秀的语言材料而产生由外而内的吸收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那么 ,如何通过朗读来训练学生语感呢 ?一、读中比较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仅凭机械地诵读是很难达到的。俗话说 ,“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的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朗读是理解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学生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的有效形式。学生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有声语言基于文字语言的再创作。理解与感受是朗读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解创作背景与创作目的把握作品感情基调,通过体验作者的创作活动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变化,通过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领会文字的内在意蕴,从而使朗读创作进入情声和谐的理想境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使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丰富语言积累,实现情感熏陶。通过以心自读、以情导读、以创促读,能够帮助学生直面文本,提高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朗读是一门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扩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操。其中,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语文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中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也应注重朗读教学,应发挥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功效,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刘桃红 《考试周刊》2011,(80):52-52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赏析,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作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法:范读,激美感;研读,感悟美;析读,品味美;赏读,体验美;变读,展现美。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  相似文献   

17.
姜维聪 《语文天地》2013,(17):66-67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因此,加强朗读指导,精心进行朗读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在教学中应立足于读,通过指导感情朗读、比较揣摩、联系生活体验、比较揣摩、内外结合等方法,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  相似文献   

19.
刘秀凤 《文教资料》2013,(14):45-46,48
朗读是一种专门的智力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关键的不是朗读技法的指导,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述的情境,体察触发作者动笔的意念和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角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认为有效的做法是:亲历体验入境读,联系生活入境读,语言渲染入境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情思之美,还能感受到朗读带来的快乐,并将自己的感受和对文本的真切体验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这样的阅读可以称得上悦读了。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以读为本"的观念,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将朗读作为一种单一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