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新兴媒介的兴起和技术的革新,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更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范围,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媒介特征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人类生存的主要特征之一。飞速发展的技术带来的信息令人应接不暇,同时,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以来,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进入新世纪,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出版了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著与教材,如<媒介批评学通论>(刘建明,2001)、<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2001)、<媒介批评论>(陈龙,2005)、<媒介批评>(雷跃捷,2007)等.与此同时,新闻界办的专业刊物也积极推进媒介批评实践,<新闻记者>、<报刊之友>(2004年改名为<今传媒>)、<新闻界>等刊物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设"媒介批评"专栏.  相似文献   

4.
媒介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救性”特征和“人性化”趋向是媒介自身进化的两大根本属性,这也就决定了人类文化出版在经历了最初原生态的“按需出版”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商业出版”之后,必然回归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更高级形态的“按需出版”.这是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媒介形态如何变换,文化出版的根本使命必然是:利用最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按需出版”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显然也是现代出版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为个案,把副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方式,从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这一视角,探讨副刊文化主体的形成,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副刊编辑理念、编辑形态等文本建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15日,浙江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与<现代传播>杂志社联合在杭州召开频道发展战略高端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现代传播>总编辑胡智锋、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潘一禾、胡志毅以及<中国广播影视>、<综艺>杂志记者等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浙江广电集团和民生休闲频道的领导与频道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传媒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深化,以及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出现,我国传媒业正处于大变局的前夜.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传媒集团来说,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传媒业大变局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紧抓<意见>带来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介层出不穷。在庞杂海量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面前,广大官兵必须拥有一双慧眼,善于甄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发现信息背后意义,自觉抵御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渗透,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为此,必须大力提高我军官兵的媒介素养,把提高媒介素养作为官兵素  相似文献   

9.
本期论点     
<正>传播媒介演化史"传媒史话"按照人类传播的"史前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磁传播"、"数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六个发展阶段,通过传播媒介的"体语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磁媒介"、"数字媒介"和"网络媒介"等七次演变,阐述一部传媒演化史,就是人类不断克服传播媒介固有的缺陷和不足,满足人类自身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感知追求的过程论点。  相似文献   

10.
邓涛 《新闻传播》2010,(6):9-10
传播媒介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相对于传播技术层面上的渠道.媒介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依据传播方式,媒介可分为口头传媒、书写传媒、印刷传媒、电子传媒和新传媒等。  相似文献   

11.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国民阅读的途径。中国几千年来以纸质媒介作为阅读唯一方式的传统被打破,除了传统的平面阅读之外,还出现了电子阅读,主要包括电视阅读、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都对人类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带来变革。文字、纸张和印刷的出现在当时的技术条  相似文献   

13.
传媒议程设置关注媒介把什么议程以及如何展示这些议程给受众.本文探讨<南方都市报>建构"许霆案"议题的方式,即在报道时间和呈现方式上突出其重要性,加强"许霆案"与受众的贴近性,提升事件意义的普遍性以及在"客观报道"中隐藏倾向性,并指出要理性认识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征,在当今媒体时代与媒体自身发展融为一体,两者呈现出共荣共生局面.一方面,体育作为重要的活动项目,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主题.由此,衍生出体育传媒这一新兴传媒类型.另一方面,随着体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以大型赛事为主导的体育项目本身成为传播体育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动员社会公众兴趣,吸引公众眼球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实体媒介.如今,体育与传媒结合更加紧密的情况下,体育文化与传媒文化呈现出交织的三位一体状态.因此,如何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值得探究.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大卫·罗独著、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吕鹏副研究员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的《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一书,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分析.全书按照体育媒介、体育媒介产品和体育媒介的未来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15.
当代传媒是现代传播工具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等现代传播媒介的总称.因其独特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功能,当代传媒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且应当有所作为,是新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融合的媒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16.
<正>从传媒生态的角度看,不同介质传媒的"叠加式共存"是传媒发展的规律。在信息呈几何级增长态势的现代社会,"读图时代"、"悦读时代"是受众信息接受的典型特征。随之,对信息进行"故事化"整合与包装就成了深度报道谋求传播效果及参与竞争的路径选择。从故事的功能来看,作为人类记忆及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学界关于中国传媒发展研究在"前承"与"后续"上取得一些引人注意的成就:研究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减少单纯描述性的层面,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在重视单个传媒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对整体的观照.为了更加具体的把握2006年学界关于传媒发展研究的现状,我们从新闻传播类期刊中选取了12种期刊作为样本.样本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南京大学CSSCI收录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指定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以及一些对传媒发展有较多研究的重要期刊.它们是<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新闻战线>、<传媒观察>、<中国广告>、<广告大观>(综合版)等.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多元化是现代传媒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社会文化多元化在电视媒介的反映,又对社会文化多元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19.
齐勇锋 《传媒》2006,(3):17-19
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文化产业试点集团(以下简称传媒集团)既是国有文化领域中的优质资产,同时也是发展潜力和影响力最大、有希望发展成为跨国文化产业集团、代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文化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本文拟结合文件精神,就我国传媒集团发展改革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和改革创新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媒介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传媒发达的拟态环境中,人们的起居生活和重要判断无不以媒介的信息提供为准绳.传媒选择什么人物来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构建人物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媒介人物形象因此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并具有了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正是<媒介与商人--1983~2005〈经济日报〉商人形象话语研究>(彭焕萍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一书作者所阐述的研究缘起和立意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