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活动     
《上海文化年鉴》2005,(1):325-326
“兰盆盛会”点亮七宝古镇中元节;中元节“兰盆盛会”;上海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上海高校成为“科普游”新景点;豫园首创老年旅游票拍卖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吴慧萍  王国林 《寻根》2015,(1):84-86
一"普度"一词由佛教语"普度众生"演化而来,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亡魂,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度",它是糅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  相似文献   

3.
孟秋时祭在先秦时期便已施行,中元节源于汉末道教"三官信仰",盂兰盆节脱胎于儒家宗法伦理和道教荐拔观念。三教交流以魏晋为起点,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尝秋、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学术思想三足鼎立。宋明时,三教理论实现深层次高度合流,理学出现,此后,佛道成为附庸渐趋世俗化。  相似文献   

4.
天地和合,万物共生,“和合”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追求和平、和谐、和睦的精神,在此影响下“和合神”信仰在民间诞生。“和合神”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的尊崇,其家族庞大:一是宋时信仰广泛的万回;二是僧人寒山、拾得;三是信仰范围较小的“和合神”,如岭南地区的冼夫人和丈夫冯宝,《和合宝卷》中的路遥和马力;四是神话传说或道教文献中的“和合神将”。其信仰内涵也随着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有家人团圆、姻缘美满、发财利市等方面。至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和合神”受到官方认可,定于一尊。这四类“和合神”身份虽复杂多样,但都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来回转换,最后由民间神祇上升为官方正神。  相似文献   

5.
王振忠 《寻根》2005,(2):136-138
民国壬戌(1922年)之夏六月十五和七月十一,浙江省两次大水,“滚滚洪涛卷地来”,酿成了奇灾浩劫,新安江畔的淳安、分水二县受灾尤为严重。为了体察灾情,淳安县一位叫方赞修(述斋)的人,“登山涉水,驰勘数月”,后提笔成吟,遂成《勘灾杂咏》。  相似文献   

6.
道教与建筑艺术张育英由于道教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美学思想,将道家美学观念演化成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对文学艺术起了不可估量的浸染和辐射作用。就建筑艺术而言,道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为美”等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建筑美...  相似文献   

7.
正旧时每年的农历七月,南京清凉山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盂兰会、中元节、地藏篷会等。从七月一日开始,整个清凉山一带都是人海如潮,篷会不断,好戏连台,热闹非凡。文化篷会对于清凉山七月间的热闹场景,石三友曾在《金陵野史》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清凉寺在清凉山中,往日是南京信奉佛教者进香之地,每年农历七月中旬是进香鼎盛之时。有所谓‘烧拜香’者,每人手持炷香一步一拜,由山脚至佛像前,表示他们的虔敬。那时山间有盛会如庙会者,摊贩林立,拜佛者、游  相似文献   

8.
刘洁 《华夏文化》2008,(3):26-28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道教“仙葫”与彝族“葫芦”崇拜李世康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崇拜的神灵对象很多,例如,道教中就有对"仙葫"的崇拜。在道教徒看来,"仙葫"是道教的标志之一。四川青城山道教宫观刻印《太上老子道德经》附有"老氏圣纪图",上画老君骑牛,牛前一道童肩扛老子...  相似文献   

10.
“盂兰胜会”:展现“鬼节”的文化魅力 孟兰胜会中的“孟兰”由梵文译来,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是来自民间《目连救母》的故事,在香港称为孟兰节,中元节或鬼节。  相似文献   

11.
平凡 《华夏文化》2005,(4):43-44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淫着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茶”,即今之茶。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茶有性俭、自然、中正、平和等特质,茶艺中表现出的超然空灵,默会于心,“静待”品赏过程,这些都与崇尚虚静自然的道教有着内在的沟通和契合。茶道自然地成为这种学说的理想载体之一。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子思想和讲究饮食清淡。此时,饮茶之风盛行,  相似文献   

13.
漫话中秋节     
《滇中文化》2006,(3):21-23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之夜,明月似镜,大地如洗,丹桂飘香。正是:“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此时,阖家欢聚,席地而坐,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着月饼、瓜果,岂不美哉乐哉!  相似文献   

14.
张景岳医易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指出张景岳在宇宙观上,熔医、易、道家、道教为一炉,提出太极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本原的思想;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上,提出气化升降,以阳升为主,以阴降为次的思想及神化说;在医易学基本理论上,提出以阳气为主的“阳非有余论”,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特点。从一个侧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森 《寻根》2008,(1):11-17
近年来,在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口号不绝于耳时,一些闪烁着人文关怀的“柔性”规定在高考中不断出现。如高考时间由“黑色七月”到“凉爽六月”的调整,如忘带准考证但如与准考证存根上所贴照片相符,考生可先进场应考;患病考生可在专设的考场应考;多数考生或考务人员由于交通、气象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迟到,受影响的考场推迟考试;考生如不小心弄脏或损坏试卷、答题卡要求更换时,监考员可以申请备用试卷、答题卡等。这表明一种强调对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九字秘咒又称“六甲秘咒”,与此咒相配还有“四纵五横图”。这种源自中国道教的法术,后来传入日本,被神道教吸收,并加以发展完善,从而得以较为广泛的传播,影响颇大。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宗教领域中的一个典型,值得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叶法善出生于道教世家,是唐朝武义县的著名道士.他十分重视道教修炼中的“孝”,并以此为出发点,阐发道教的重要思想.他还身体力行,践行道教的孝亲观,在唐朝道教兴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还致拜君王,尽行忠道,在践行忠道的同时,他用道家一些积极的思想影响唐朝的统治者.在叶法善看来,道教的“忠”与“孝”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影响的,尽孝与尽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古书隐楼藏书》是清代道教龙门派十一代高道闵一得的重要著作,其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医世”。本文以《古书隐楼藏书》为对象,考察其中医世思想及医世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燕 《华夏文化》2000,(2):53-55
唐镜中反映道教思想内容,具有道教色彩的铜镜数量比较丰富。本文主要就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对此种镜类进行考察。总的来说,与道教有关的唐镜包括六大类:(一)飞仙纹镜;(二)月宫纹镜;(三)真子飞霜镜;(四)王子乔吹笙引凤镜;(五)五岳图形镜;(六)八卦纹镜。  相似文献   

20.
道教以天书神授,创教立说,为维护其神仙信仰,使用符策云篆等神秘的符号来表达其宗教思想。今在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一组镇墓碑,向大家展示了道教神秘的文字与咒语。本文通过其与道经内容的对照比较,确定刘六一娘镇墓碑的出处与内容,进一步阐释镇墓碑中天书云篆的汉字译文,揭示道教为维护信仰而创造的神秘面纱,分析道教斋醮仪式与当时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直观展示道教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