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条件,对于渴望继续教育的人们来说,远程教育是可供选用的独特的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在教育的变化作用中填补了必要的空白。E-lemling可以很好地扩展我们的知识和视野,但是绝大部分人缺乏在线学习方面的经历,不知道期待什么,因此,网络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学习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有效的e—leaner哪?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与他的知识面并无太大的关系,只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备课认真,指导学生学习有方法,就是个不错的教师了,不需要有什么阅读的要求,不需要拓展知识,就算不看书也不会影响教书。可是,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我却发现,仅仅是这些,离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的标准还太远,因为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有了变化:首先的一点就是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是什么关系,这就需要广泛地阅读,  相似文献   

3.
研而知之     
刘苏瑶 《辅导员》2013,(17):14-14
中国古代有位诗人叫韩愈,他曾经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呀!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我们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钻研,才能获得知识,才能懂得道理。  相似文献   

4.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可接受性的特点,它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知识中我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这种“经历、体会、感悟”其实都是对“过程”的体验,既然是对过程的体验就必须有一个参与的过程,“参与”意味着动脑、动手、动口,意味着合作与交流.本课试就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4—4中《抛物线的参数方程》一节例3(P35页)进行探讨,把原问题改为开放式,供学生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我的体会是"留有余地,促其领悟"。一、"留有余地,促其领悟"的含义是什么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觉参与学习,逐渐领悟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然要有原有知识经验的参与,由于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就是领悟。但矛盾的解决不是突发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对原有知识经验调整、充实的过程。既然是一个调整、充实的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什么是“科学素养”?有人认为:科学知识就是科学素养,有了科学知识也就具备了科学素养: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一个人有了某些科学知识如果不会应用这些知识,不知道科学就是“实事求是”,不懂得科学是不断探索、更新、应用知识的过程,不具备科学探索的能力,不善于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就不能说他具备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全过程是全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的参与意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想活动的主动参与.即参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参与式题的计算过程.参与应用题的解答过程。而不是把精力集中在结论上。这样教学的结果,不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这就叫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母性     
从心灵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的最深的秘密。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正是上修身课的时间。出于什么动机,已经忘记了,我发了下面的质问:“肚皮里面有什么东西,你们知道吗?”“知道,知道!”孩子们的口里都这样叫了。我一个个地叫他们回答。“里面有吃下去的东西!”“里面有胃袋!”“里面有肠!”他们这样回答我,大概他们的知识就只尽于此了。“除了这些以外,肚皮里还有什么东西,有知道的人吗?”最后我这样发问时,举起手来的是——一个头扎红缎带的名叫A的女孩子。在A的脸上,微微地现出别人不晓得、只有自己晓得的得意之色。“A君,你说说看…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家长喜欢问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什么,关注的是知识。而国外的家长是问孩子今天在学校问了什么问题。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问题才能引发一个人深入的思考,从而激发出一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欣赏诗歌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审美能力的重要尺度。可以这么说,不会欣赏诗歌的人,就不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美。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对诗歌,尤其是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都赋予了很大的分量,提出了很高的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1.
数学日记     
数学学习是人脑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地输入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整理信息,多则乱。那么,怎样使输入的信息有序化呢?办法很多。不过“数学日记学习法的确是一个有效而又新颖的方法。“数学日记”是怎么个写法呢?就是要求同学们记下自己当天预习或听课后,什么地方明白了,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例如,学完“正数与负数”一节后,有一位同学在“数学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知道了:负数,就是我们在小学学的正数前面添加一个负号的数。但什么时候用负数,我还弄不懂。”过一段时间后,就不能老是写“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三轮车夫     
有这样一个人,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只知道他是我偶遇的一个好人。当时我只有七岁,一日,我早早地吃完了晚饭就闹着出门。母亲拗不过我,推出我的儿童车,带我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孩子的思考能力?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  相似文献   

14.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记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记忆,则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传授.就成为空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知识面广,素来难记易忘。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记忆,防止遗忘,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  相似文献   

16.
学习数学的每一个阶段、经历数学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攻克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难关、完成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目标,就是登上数学王国的每一个美丽的顶峰。而其间经历的过程却是阴冷峻峭的。因为这样的过程,有人就会退避三舍,有人即使攀登却甚感枯燥无味,所以很多人从儿时起就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难道是他不知道顶峰的美吗?肯定知道。原因之一,是他没有真正体悟过那冷峻的美。原因之二,是他不知阴冷峻峭的过程其实也充满着生动。也因为这样的过程,经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过程,很多人在抽象概括、提炼和思考中,找到了生动,体悟出了数学的美,从而由衷地热爱上数学这门科学。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经历、体验、探索、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试探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接受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工具,教育进入了"电子"时代,时空的限制被完全突破,学习的信息化、信息的民主化使得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和知识的探索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就多媒体环境下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学会倾听     
说到倾听,我想到不久前看到的一个笑话。在一个有好多国家的学生参加的聚会上,一位老师问:就其他国家粮食短缺,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意见。美国学生说:什么叫其他国家?(不知道还有其他国家)欧洲学生说:什么叫短缺?(他们不缺少粮食)中国学生说:什么叫谈谈自己的意见啊?(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如果问你,你爷爷叫什么名字,你或许会知道,如果再问,你爷爷的爷爷叫什么,肯定会有很多人摇头.不少中小学生,连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知道他们的事迹.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过去我们认为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被忽略了,这其中就包括对自己家族的了解、学习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记忆是脑的重要机能之一,人的一切学习都包含有记忆。所谓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再现。它明确表现为三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先前的经验什么也不能保留下来,那就什么也学不到。人们有了记忆才能积累经验,并将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使自己的先后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统一的过程。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先要能够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仅是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