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以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知识分子视角中"文革"题材小说为再解读对象,试图发掘作品背后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原型。这些在思想解放背景下的反思文学的优秀文本,普遍呈现出对一系列整体概念的"母与子"式的情感模式和与传统文化难以剥离的文化原型。这种情感模式和文化原型,在当时却成为知识分子所能寻找到的合法有效的政治批判资源,对它们的理想化的理解与信仰也是对文革极端荒谬的政治面貌的映照。  相似文献   

2.
"文革"主流文学的叙事模态是以"神"与"魔"对立为核心的人物伦理谱系构成的.体现"特选子民"的"成圣"与"显圣",以及在"大希望"与"大恐惧"之间的"神性救赎".这是一幅世俗宗教的畸形精神圈.  相似文献   

3.
在"文革"语言中,比喻是一种高频使用的修辞格,这一点,在"词"和"句"的层面都有充分的体现.本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对比喻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对相关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在文革文学语境下,表现出不同倾向和各自的文学特征.这两类作品在"色调"、"文革"表述、"无我与有我"等三方面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近三十年以来"文革"题材小说在叙事上所经历的从政治化向去政治化的转向中的重要策略性元素.在去政治化转向中,文化自身的意义与功能也在发生相应转变.这一现象既说明文学叙事对"文革"认识的日渐深化,也说明人们对"文革"的叙事态度也在发生着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崔晶 《文教资料》2009,(11):63-66
新时期以来,书写"文革"的电影不断问世.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人时"文革"的描写角度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描写"文革"的几部电影主要包括:<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香之旅>.因创作者代际差别,第五代导演对"文革"进行了史诗性的批判记忆,而新锐导演的作品则呈现出遐想式记忆风格.两种书写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不由地引发我们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期,在毛主席、党中央号召下,受红卫兵大串连的冲击,广大农村成立了许多农民"造反"组织.这些农民"造反"组织内部大多机构庞大、建置严密,多次组织队伍进入各县市参加"造反"活动.其结果导致大量劳动力长期脱离生产岗位,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此外,各"造反派"组织纷纷伸手向当地政府强行索取经费,给当地财政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广大农民和集体资产大量受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及农村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8.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或者"与"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义的变化方向、使用范围、出现频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革"初年商洛市受到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锻炼社会思潮的影响,商洛"老三届"毕业生的知青运动发展到了高潮.知青运动在商洛市虽未能解决体制性的就业问题,但仍然磨练了一代人.通过考察"文革"前后商洛市的知青运动,力求还原商洛市知青的原貌,给予商洛市知青运动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后人观照"文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文革语言的研究中,语法方面的研究极少。文章从语法方面选取了一类词,即能愿动词,分别讨论了其所包含的愿望动词和许可动词的使用及发展变化情况,并对相关的促成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革语言研究的文章很少,涉及语法方面的就更少了。我们认为,从语法角度切入,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本文选取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谈了它们两个方面的三种表现:一是萎缩,表现为数量少、频率低;二是局部膨胀。对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史的框架下,以名词的几种特殊用法为切入点,对文革语言的语法特点进行考察和说明。主要考察了名词的陈述性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做补语,以及个别名词用法的变化。上述几种用法及其变化反映了文革语言语法的特点:总体上是“干瘪”的,即简单、单调,缺少变化。  相似文献   

14.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革语言研究的文章很少,涉及语法方面的就更少了.我们认为,从语法角度切入,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本文选取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谈了它们两个方面的三种表现一是萎缩,表现为数量少、频率低;二是局部膨胀.对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革”时期产生的新词语为数众多,本文对这些新词语进行了概要性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重点从音节形式和构成情况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此期新词语的音节形式比其他阶段的新词语长,而在构词上,则有高频使用的构词成分多、“数字构词”多、“军事构词”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时期,普通群众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失误。普通百姓的盲目崇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误入歧途的社会基础,大中学生的狂热激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陷迷途的助推力量,知识分子的集体迷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难以走出迷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革"是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格局中,以"文革"作为题材和叙事对象的小说是创作数量最多和涉及作家最众的一种小说类型。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并不能简单视为一般类型的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历史反思、社会群体记忆的建构、民族创伤情感的弥合等多重意味的文学命题。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来理论界和批评界对文革题材小说及其叙事的研究,分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不足,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