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大哀赋》是夏完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系摹拟庾信的《哀江南赋》而成。《大哀赋》所建构的英雄人格体现了向上一路的审美理想,与《哀江南赋》的贰臣人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大哀赋》艺术上还显得有些“嫩气”,达不到《哀江南赋》“老成”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赋”字源于社会劳动生活的实际需要,赋体亦是为了满足“赋政”这种社会政治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形式。赋政促使了赋体的萌芽、形成与繁兴。赋字、赋政、赋体所具有的朝政实用性、铺陈体物性、宏观包容性则为后世文人从其身上发展和衍生出各种赋的类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庾信的《春赋》反映了梁初社会繁荣的气象,表现了一种得意的升平的欢乐情绪。《哀江南赋》是一篇运用独创的史传体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写就的具有丰富内容高度艺术的作品,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萧统在《文选》赋类中首次设“情”目,填补了在赋作分类中无“情”类的空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入选的赋作代表了萧统心目中“情”类赋的理想面貌,萧统认可的“情”是“止乎礼义”的、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浸染的“情”。对赋中女子“中和之美”和赋中故事“以悲为美”的认同和赞赏则体现出了萧统对传统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题目是《赋得暮雨送李胄》。何谓“赋得”?《辞源》的解释是:“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各种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韵或八韵,称为试帖,题目用‘赋得’。唐以前如梁元帝有《赋得涉江采芙蓉》诗,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六有《赋得  相似文献   

6.
“四赋”是指扬雄入仕后所作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文章就“四赋”的写作时间、旨趣和表现手法分别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证和评述。“四赋”的创作,证明扬雄是一个关心民瘼、以天下治乱为己任的文人;而这正是他“三世不徙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钟嵘为衡裁古今诗人之品第,采取“以赋诠诗”的方法,首先“以赋尊诗”,提高诗体的格调,然后在品举之中体现出了“以赋衡诗”的倾向,注重用赋法观照诗歌,并进而做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与梅尧臣的《灵乌赋》,是两篇和题、和意的唱和赋。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被贬,梅尧臣作《灵乌赋》以寄,深表同情且为其鸣不平,并在赋中强烈地讽刺了朝中明哲保身的官员,更指出了朝政的弊端与荒谬。后范仲淹作同题之赋以“和”,表达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坚定态度,为民请命、尽忠于国的决心至死不移。《灵乌赋》是文学史上唱和赋的代表作之一,研究它对认识唱和赋的成因、特点以及艺术成就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赋体溯源     
《汉书.艺文怎》录载赋包括辞与赋,说明辞赋本属于一体。第一个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用荀卿“赋”之名,屈原辞之实,创汉初骚体赋,枚乘《七发》定汉赋体式。上溯屈、荀之辞赋,根于《易》,宗于《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禽鸟意象可谓源远流长:《诗经》开篇便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其他如《邶风·燕燕》、《唐风·鸨羽》、《秦风·黄鸟》、《豳风·鸱鸡》、《小雅·鸿雁》等篇目,皆有禽鸟形象的出现;《楚辞》中,则以“鸾鸟凤凰”、“燕雀乌鹊”等禽乌构成一个象征系列,为后世文人不断地借鉴、发挥。但是,《诗经》中的禽鸟大多只是作者用来抒情写事的起兴和衬托,《楚辞》中以“善鸟”喻贞洁,“恶禽”喻卑污,多为某种人格情操的象征体。因此,在这些作品中,“禽鸟”并不是独立的描写对象,而是作者进行“兴”与“比”的载体。只有到了“赋”中,“禽鸟”才逐渐成为独立的“文学体”,成为作者抒情言志的实体。本文仅就《文选》中的四篇“禽鸟赋”,通过简要分析“赋”与“比兴”从初步结合到实现完美融合的这一过程,理顺“禽鸟赋”抒情艺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沉郁顿挫"被认为是杜诗的基本风格,然对其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实则是杜甫自夸其赋:"沉郁"意为"精微深奥、知识广博","顿挫"意为"雄壮豪放"。司马相如、扬雄之汉大赋即具此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汉大赋的创作,表现为以颂扬为主旨而不忘讽谕的内容特点,服膺于“美刺”两端的诗教精神。然而,汉代赋论却无视其颂美的内容及意义,直以“虚辞滥说”加“讽谕”的批评模式,对其多有微词,多加贬斥,表现出“美颂”精神的缺失。赋论的此种现象缘于赋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三者活动目的、意义的错位。这种错位造成了汉代赋学批评始终争论不休,而汉赋否定论长期占有相当市场,并使大赋创作始终顶着巨大压力负重前行。  相似文献   

13.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14.
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严复研究在意识形态及海峡两岸现实需求的感应下,学人参照历史,将现实的影子照在严复的身上,比照严复在晚清社会将西方学者的思想理念投影到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中.历史与现实的反衬在思想史研究上特别有魅力.鉴于此,解读严复译著,一直是思想史、学术史的热点、难点.史华兹的宏观探究与黄克武对严译《群己权界论》的个案探讨实际上是严复思想研究的两条路径,两者的重叠与分歧反映了研究者的现实感、学术时空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对严复译著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制约及促动的内在联系.研究者与文本解读的距离昭示的学术得失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人类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学创作有内在联系。汉代离古未远,汉代文学代表作品的辞赋,表现出明显的理性思考的轨迹。汉大赋中的理性思考既表现为对儒家政治、道德的追求,又表现为讽谏意识的增强、讽谏内容的增多。汉代抒情、说理赋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理性思考,具体落实在个人行藏出处的人格建构上,体现出对自然本真人格的追求。儒、道的合一影响及汉代士人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计有22个篇目论述了司马相如。其中,多数是关于辞赋创作的。刘勰列司马相如为十大"辞赋英杰"之一,推其为"辞宗",对司马相如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勰以"繁类以成艳"、"断而能悲"、"气号凌云"、"丽而不典"等分评相如之《上林》、《哀秦二世》、《大人赋》及《封禅文》诸文,揆情度理,衡鉴精当。此外,《文心雕龙》还对司马相如赋偶对、夸饰、事典、练字等手法的运用,进行了征引和剖别。刘勰的论述,对于后人正确认识司马相如赋的成就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朝晋宋间的谢灵运重视赋的创作,我们可从一些零散的材料中窥见他的赋论:从他对赋的编纂和整理中见出他对赋的分析型思维方式的继承以及自觉对赋的总结和分类意识;强调“顺从性情,而以作赋”,并指出赋的功能主要是陶冶潜兴;赋在创作上重真实,尚“丽”“则”的倾向;认为作赋是不朽之事,提高了赋体文学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傅斯年未满两年的台大校长任内之改革理念及措施作为中心 ,分析傅斯年之大学理念、改革原则及其具体作为 ,指出傅斯年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近于欧洲的大学之典型 ,但是其改革原则特别着重本国之具体社会文化脉络 ,并强调专业训练与通识教育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三都赋》的撰写和修订是左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大约从移家洛阳就正式开始这一工作,先从事《蜀都赋》和《吴都赋》,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平吴时又匆匆加上《魏都赋》,形成完整的初稿。他请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此后他又花十多年的时间加意修改,他拜访张载和陆机,又求为秘书郎,都是为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帮助修订。到元康六年(296年)告一段落,得到张华的高度评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洛阳为之纸贵。于是先后有张载、刘逵、卫权等人为赋作注。这些序、注曾经有人认为完全是左思本人的炒作手段,但并无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