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朋辈心理辅导”又称“同伴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形式。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同学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其他同学或朋友给予心理开导、鼓励、安慰和支持的过程.并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班级又称“班级心理委员”)是指与同学这一群体处于同一等级、同一“辈分”的热心于关心同学心理健康,并经过培训在同学中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审美情感之一,“恨”也被韩国人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中韩古典爱情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较多地体现了“怨”和“恨”的心理机制。对两国古典爱情中“怨”“恨”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现代读者了解故事人物心理,同时可进一步理解两种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3.
研究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应回到“原点”思考心理教育应该是什么。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积极实现人的心理发展,其实质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而从哲学视野洞察,心理教育的未来走向就是:从“工具论”走向“目的论”,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关注和重视人的主体性发展,消解心理教育的“异化”现象,走向单一学科范式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需求探析 兴趣需求是孩子课外阅读由被动真正转为主动的标志.也许有人会觉得,“好奇”和“兴趣”是差不多的.其实不然,“好奇”是一时的,而且是只对新鲜的事物才有的一种心理,“好奇”很大程度取决于外在的新鲜事物;而“兴趣”则是相对稳定,直接指向某一对象的一种心理,“兴趣”通常植根于自身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首倡“心理距离说”。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布洛从审美的角度,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个概念,并且阐释了“心理距离说”的有关规律。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之间的距离”,“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  相似文献   

6.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7.
“心理距离”是人们面对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时,摒弃原先功利的、伦理的、实用的想法,采取一种空明虚静的或者实事求是的态度。质言之,即采取一种与原先想法(如果原先有想法的话)拉开一定距离的心理态度。 心理距离说是由本世纪初瑞士(?)英国的心理学家兼美学家布洛创立的。他是从审美角度立论的;他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心理距离”这个概念,并论述了心理距离说的有关规律。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或我们对事物的感觉)之间的距离”。“距离  相似文献   

8.
现在,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室都已经建立起来,心理辅导老师的活动研讨中比较集中的话题是一些学生对心理辅导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去心理室的学生是“心理变态”“精神有问题”或“神经病”。有些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把心理问题说出来是“丢面子”“露隐私”和“被歧视”,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室是专门针对那些“坏学生”“调皮捣蛋”的  相似文献   

9.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一种“陈述性知识”,是回答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这两种知识的心理操作不同,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和形成规律。因此,习题课的教学只有按照“程序性知识”形成的心理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才能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介绍技能和策略的心理学规律以及促进这种心理结构形成的教学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效应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发挥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几种心理效应在班级建设中的运用.以增强班级管理效果。一、力避“贝勃定律”贝勃定律是社会心理学发现的一种现象。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这一规律称为“贝勃定律”。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关键在于确立了审美型的文化心理结构。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各种流行的哲学思潮,促使了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而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为“智慧兼深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二拍”大量的性爱描写是与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的哲学思潮、美学思想、社会风尚、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创作态度以及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历代论及唐宋词作,都将词的各种研究定格在其表面的审美角度,以探讨词之思想等方面。本文欲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及当时文人的审美心态之源,揭示词作者的心理层面,从而将研究的方向定位在词作的性格方面,并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人之“双性”理论,对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与传统研究观点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隐逸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古代中国士人崇尚隐逸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隐士文化。中国古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有着天然联系。以“二谢”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古代士人隐逸审美心态发展、渐变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士人在山水审美中脱离世俗尘嚣,走到与道相冥合的人生境界,既完成了对“道”的维持与操守,又保证了自己的生存意义与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文[1]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数学审美直觉在演绎推理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数学审美直觉孕育演绎推理的思路、简洁性美感是优化演绎推理思路的内在动力因素、和谐性美感是涵润演绎推理思路的外在动力因素、奇异性美感是调控演绎推理思路的灵感诱发因素”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侗族属古“蛮夷”之一族,奇特的文化生存环境,铸造了侗族迥异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及带有种族记忆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8.
高逸,是李白诗中呈现出的一种高远、超逸的诗歌情韵品貌,其内质,又是一种距离美的呈示。所谓距离,分时间、空间、心理距离三种,它们是构成诗情的重要因素。在李白诗中,由时空距离所产生的高远的诗情,主要分布在思乡、怀古、别友等题材的诗作中;由心理距离所造就的超逸情怀,则具有"出乎其外"和"入乎其内"的二面性,它们充分展示了李白无羁的心灵世界和充沛的诗思。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当代审美文化被实用主义哲学思潮所驱动,呈现出具有浓厚商业气息的消费化、娱遣化、包装化、快餐化、广告化、媚俗化等特征。如果用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中介理论来审视,便发现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社会经济规律的必然,是文艺生产适应并满足文艺消费市场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艺创作的主体可以放弃主观能动向文艺消费市场投降,相反文艺家应通过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力去引导市场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普米族和傈僳族文学是两种在不同却又相互交融的民俗语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在长期共融、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自然视阈中,形成一种适意畅达、质素拙朴之美,包孕着丰富的民俗底蕴,构筑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以“性情”为主要特色的文学审美格调与其文学生成的自然视阈、自然场、叙事范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普米族和傈僳族文学叙事意识、审美心理、话语特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