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薛海彤 《传媒》2023,(9):47-49+51
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引发了全球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纪录片以倡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用真实影像揭示生态环境真相,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以《众神之地》为代表的纪录片既有对生态美学的诗化实践,也有对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生命哲思。  相似文献   

2.
刘徐嘉 《视听》2023,(5):97-100
自然纪录片《众神之地》用充满灵性的顶级哺乳动物作为故事主角,以灵动的叙事技巧、含蓄的隐喻方式,讲述天地神灵的故事。该片基于千年积淀的民族地方风情,运用富含东方文化美学的视听语言,在生态环境矛盾凸显的当下,传达中国疆域生态的众神之声,呈现对生态美学的追寻,揭示生态和谐的艺术主题。  相似文献   

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木早已成为华夏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承载和传播着诸多观念。“天父地母”观念是一种以“间性”为基础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隐喻。人与天地相应,与草木同归。人与草木媒介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缩影,从古至今经历了敬畏与依赖、征服与控制、和谐与发展等阶段,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主体间性以一种主体之间平等对话、共生共处的机制,在移情、身份和政治等隐喻中不断指导着人类建立起与草木媒介、与自然的“共生交往”关系,与华夏先哲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从人与自然的间性传播的关系视角放眼未来,可以发现其对个人内在的自我完善、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和国际政策的有效传播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更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共传播的格局与模式。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公共传播叙事更加凸显人类命运的共同内涵和丰富的生态情感。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公共传播叙事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担的角度扭转叙事的逻辑,关注生态理念与生态事件,充分挖掘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情感联络。以公共传播叙事策略的转变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责任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应对,以此全面推动生态对话机制的建设以及“生命共同体”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周军 《声屏世界》2011,(10):43-44
近几年来.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生态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化研究和影视文艺创作领域中。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纪录片创作者以生态科学为理论背景,以生态学眼光聚焦自然生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积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生态的咏叹调。纵观我国生态类纪录片,不论是《回家》《袁扁的鹭鸶》《抚仙湖》,还是《森林之歌》《水问》,  相似文献   

6.
左存文  张瑞云 《大观周刊》2011,(25):48-48,39
海子的抒情短诗以村庄、麦地、大海等意象建构起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生态世界,他在对自然崇敬般的赞美中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之间本源状态下的人性关系,以及以大地为载体的万物如何显现出它们的本真存在。同时,海子的生态思想又不是简单的关于自然生态的言说,而是在万物中重置人的位置以达到天地神人的合一,从而使人可以诗意地安居。  相似文献   

7.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为了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把中国特色治网之道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并将以“制度优势”实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构建的“治理优势”。  相似文献   

8.
2004年7月16日和12月9日,《保定日报》刊发了《为了猫头鹰“一家”》和《53米云梯车救出猫头鹰》连续报道,在市民中产生极大反响,成为读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这一连续报道获得保定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和河北省第21届党报刊好新闻奖一等奖。这两篇以小小的猫头鹰为题材的社会新闻之所以获得认可,一是故事内容丰富曲折,二是写法生动细腻,更重要的是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个主题。留心“无意”小中见大保定市拥有全国惟一保存完整的清代衙署——直隶总督署,里面古柏森然,历来是猫头鹰的栖息之地,素有“古柏群鹰”之称,这一现象成为保定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节目自1994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并播至今已经4年了,开播后不久,便引起了人们的曾遍关注.因为,它是当时唯──个以大自然和环境保护为主题,以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为目标的专栏节目。它独树一帜,富有特色。本文要谈的是在制作这个节目过程中对栏目的理解,对人与自然概念的认识,以及对节目制作过程中一些要素的看法。如何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同时又是许多分门别类的具体人微的科学。作为《人与自然》节目的编导,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是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然观。在《人…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今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们对物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上,而更追求对物以外的价值,即符号价值的消费。符号消费的行为带来的是对生活的享受,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变异”的产品。本文以抗战“雷剧”为例,结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的内容,以及符号学的相关知识来对这种“变异”产品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人与动物的关系在经历共生阶段、狩猎阶段、驯化阶段、养殖阶段后,已经进入更高一级的救助阶段。以往我写的动物小说,多以“动物世界反观人类”为核心理念,而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下,我想,动物小说的创作理念也可以进一步升华为“人类与动物相互关照”。我写《野生动物救助站》,正是想传达人类在救助动物过程中的积极理念,展现人类和动物休戚相关、共生共赢的生存大局。  相似文献   

12.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是受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那难见的珍稀画面、拟人的精彩解说、独到的表现手法,让受众大开眼界,得到一种完美的享受,并从中受到教育,悟出真谛。后来,取而代之的《人与自然》中“自然”少了许多。那些说教式的“人”的东西让受众感到牵强附会,有的甚至让受众不敢苟同。此外,近期一些地方电视台推出的《科学探索》节目,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不论是层次较高的文化人还是对大自然不很了解的妇孺,都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机,看后还津津乐道。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多点“自然”少点“人”的…  相似文献   

13.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包罗:包容;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语见《皇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运变无形而能化物,大矣哉阴阳之理也.” 例如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十七回:“末二句收到落梅,层次井井,包罗万象,无一毫遗漏,所以为难.”郭绍虞《从文法语法之争到文法语法之分》:“刘勰的《文心雕龙》,确是一部伟大的的著作,包罗万象,继往开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它特殊的贡献.”马南邮《燕山夜话·欢迎杂家》:“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杂七杂八地包罗万象的吗?”  相似文献   

14.
束秀芳  郑荧荧 《新闻知识》2023,(5):59-66+95
胡同作为中国北方代表性建筑,是一个具有丰富地域特色和历史内涵的文化符号。在不同时期,各大报纸上都有针对胡同的报道,这些报道折射出不同时期胡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本文将1916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48年《益世报(天津版)》对胡同的相关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道的分类编码和符号分析勾勒出该时期的胡同形象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研究发现,此时的《益世报(天津版)》塑造了一个以“泥泞焦房”为特征的胡同形象,并编造了胡同内“青天”与“恶土”并存的神话,从中可以看出报纸对民国政府当局的不满,对当局的批评与抨击是该报隐含的政治动机。  相似文献   

15.
“众口铄金”意思是众口一词可以使金属熔化(铄shu ò:熔化).形容舆论的力量巨大,也比喻人多嘴杂,能混淆是非.语出《语国·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也.”例如《汉书·邹阳传》:“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元·谢应芳《与陈彦直书》:“古人有言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盖嫌疑之地,不可不慎;众口铄金,不可不畏.”孙中山《<孙文学说>自序》:“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廖沫沙《东窗之下》:“‘他们当面不讲,背后议论,有什么办法封得住他们的口?众口铄金,你还在家里泰然享福.’他颓然地叹了一口气,沉默了.”  相似文献   

16.
史、志关系相当密切,二者有其相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相异的方面。史为记事,志为述地记人。史、志的发展,各自有渊源,而史先于志。《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注引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三书为地方史之起源。为何《周礼》称“四方之志”,而不称史,因“史”是当时的官名,故说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梁启  相似文献   

17.
“图像时代”层出不穷的视觉景观塑造了现代社会的视觉经验,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风靡于青年群体的动物表情包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杂糅性,它受到日本ACG文化影响,形成以“萌”为表征的文化景观,同时在本土“暴漫”文化、草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更多元的“萌”之形态。动物表情包的萌式表达在无形中重构了青年社交的话语体系,其内在的符号意指实践和不同的语图关系共同生产了“萌文化”的视觉表征:后现代式的、反逻辑的、浅层化的。归根结底,根植于动物表情包“萌”之意象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情感结构和现实心态,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情感表达模式,另一方面,部分动物表情包所蕴含的犬儒主义逻辑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的抵抗性和斗争性,且“萌”的视觉迷惑性也在无形中遮掩了部分消极心态和低俗内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港澳台之窗     
台湾最近举行“发现台湾生态写作新品种”的新书发表会,介绍《鲸生鲸世》和《蓝色的精灵》两本写自然生态的书。《鲸生鲸世》作者廖鸿基去年曾以《讨海人》获吴浊流小说奖,该书是他参与“花莲沿岸海域鲸类生态研究计划”观察海豚的成果。作者曾就读过东海大学生物系、生研所和康乃尔大学,他与寻鲸小组在两个半月30个航行班次中,于烈日炙身的大海之舟上,竭力稳定地拍摄记录鲸豚群迹,由于他植根于大海,并将  相似文献   

19.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6):69-70
“不厌其详”意思是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语见宋·朱熹《答刘公度》之一:“讲学不厌其详,凡天下事物之理,方册圣贤之言,皆须子细反复究竟.”例如冰心《南归》:“裁缝来了,要裁做母亲装裹的衣裳……我对于母亲寿衣的材料、颜色、式样、尺寸都不厌其详地叮咛嘱咐了.”梁实秋《雅合小品·讲价》:“你把货物捧在手里,不忙鉴赏,先求其疵谬之所在,不厌其详地批评一番,尽量地道出它的缺点.”赵树理《卖烟叶》:“事关你我终身大事,我需要不厌其详写在下边,来征求你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纪实类节目的兴起过程中,摄像记者运用“镜头”打破了“电视只能机械式再现生活”的局限性,其中有“段落镜头”之称的长镜头可以说功不可没,它的特有的“写实”和“写意”功能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电视“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以实的形式表现出虚的思想和精神,造就了电视画面的丰富信息和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