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换言之,量感是一种对长度、质量、时间、面积、体积等可测量属性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强调学生能够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进行度量。在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对具体情境中事物的数量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为深入理解这一概念,我带领团队对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的《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李星云所长的《论小学生量感的认识及培养策略》等相关理论文章进行了认真研习,深深地认识到小学生的量感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赖于度量意识的培养,度量单位的厘清,还有赖于度量策略的完善,实现从经验到理性思辨的提升。我认为,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源于度量,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应指向度量经验的积累。教师以“克与千克”课例为载体,围绕“对接数感经验,丰富表象感知‘量’”“对比构建标准,具身体验学习‘量’”“推理应用联结,反思辨析内化‘量’”三大策略,借助“十进制”,帮助学生积累克与千克的度量经验,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8.
<正>2022年版课标首次将量感纳入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中,强调“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量感?又如何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落实量感的培养?一、对量感的认识1.对量感本身的认识。2022年版课标将量感具体化为学生对度量的操作、理解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其实,  相似文献   

9.
<正>“量感”是指能正确感知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是一个人借助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面积、体积、角度等方面有较准的会估量。培养学生的“量感”是“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必然追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对真实的环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正>课前思考“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发展学生量感的奠基作用。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厘米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把握度量的概念、方法、工具,在度量活动中发展量感。这为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度量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度量的意义和价值。[1]  相似文献   

11.
柳敏敏 《小学数学教育》2024,(Z1):70-71+101
<正>“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的重点内容,属于长度测量单位的范围,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量感,也就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从一致性的视角审视本节课内容,首先,长度的度量属于一维空间的度量,跟二维空间面积的度量和三维空间体积的度量的本质是一致的;其次,要把毫米、分米的认识放在长度单位系统中进行整体把握,因为长度单位在单位产生、观念建立、度量方法、结构关系等方面的原理是相通的。如何基于一致性视角把握度量本质,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促进量感自然生长呢?下面结合本单元教材内容及编写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冯刚 《小学数学教育》2022,(21):23-24+27
<正>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大小的直观感知,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主要表现为知道量的大小可以测量,知道统一度量单位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比较,理解度量的本质是以标准作单位去比较并用比较结果描述量的大小。对事物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主要表现为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基于单位变化转化度量结果,会运用头脑中的单位表象、度量经验通过空间想象进行估测,  相似文献   

13.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道度量的意义;二是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三是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四是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针对以上表现,  相似文献   

14.
<正>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度量经验来把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量感呢?  相似文献   

15.
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应该从“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和“对事物的大小及关系的直观感知”两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量感。深度理解“几何”与“量”的概念是量感发展的前提,丰富度量经验和描述量的大小的经历、提高合理选择和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量感培养的重要内涵,加强整体设计、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量感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量感,就是在脱离测量工具的环境中,仍能对事物属性的计量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量感的核心内涵,可以解读为三个关键词:1.直观感知:“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2.选择:“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3.估计:“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认识事物是从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陈翔燕 《福建教育》2023,(45):48-49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度量单位、运用度量单位、联系度量单位,使其逐步理解什么是“量”,进而在深化对“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度量认知结构,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8.
<正>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指对度量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能在真实情境中对度量单位进行合理选择,对测量结果作出估计等。量感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抽象能力。小学阶段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要着重让学生在量与量的体悟中实现量感的自然生长。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为例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课前思考“量感”是《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新增的关键词。基于内涵理解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二是对度量意义的理解及能在真实情境中对度量单位进行合理选择;三是对真实情境下测量结果作出估计等等。  相似文献   

20.
<正>量感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能力,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从《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量感”的表述来看,量感的内涵很丰富,除了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外,还包括度量的意义、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度量单位的选择、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结果的估计等,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量感的建立和培养,亦是丰富和完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教师必须立足多元感知,引领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量”,促使学生发展量感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